文/羅 漢
全靠仙茅老牛吃嫩草唐明皇
文/羅漢

中國男人均羨慕、嫉妒唐明皇老牛吃嫩草的浪漫愛情,更佩服他強壯的身體,當年52歲的唐玄宗占了自己的兒媳婦,從此開啟了一個老男人的第二春。整日飲酒作樂,夜夜歌舞升平,每當玄宗和貴妃睡在一起的時候,嘴里含著一粒神秘的草藥可以催動情欲,周旋一夜而筋力不倦。其中的奧秘就是當年印度僧人進貢的壯陽神藥——仙茅。
仙茅,梵音呼為“河輪勒倫”,因西域婆羅門僧獻方給唐玄宗,所以又稱為“婆羅門參”。其所以稱為“參”,是言其有如人參一樣的補益強壯之功。古代印度崇拜梵天的婆羅門僧侶們,認為此根久服輕身、明目益筋骨,可治五勞七傷,有“千斤乳石,不如一斤仙茅”之說,為了養生,他們常服這種葉似茅草的根,故又名“婆羅門參”。現在的印度仙茅在催性催欲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仍然將仙茅作為傳統的壯陽藥用于印度神油之中。
據蘇頌《本草圖經》記載,唐開元元年,西域婆羅門僧向唐明皇李隆基進獻一方。唐明皇服后精力倍增,大喜過望,于是傳旨下去不許此方向宮外流傳。可惜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明皇逃離長安,方書大量散失,那個不傳之秘方亦流入民間,由一位名叫不空三藏的僧人獲得。后來又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恭、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四人服之,結果“皆得力”。路公曾久服金石之藥無效,得此藥,其益百倍。古人還說: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節,苦能養氣,咸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之,“必效也”。傳說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就常吃仙茅,彭祖服法為“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無妨損”。蘇頌在描述仙茅時說“今江南呼為婆羅門參言其功補如人參也”。李珣《海藥本草》曰:“仙茅生西域……主風,補暖腰腳,清安五臟,強筋骨,消食。久服輕身,益顏色……葉似茅,故曰仙茅。味辛平,宣而復補,無大毒,有小熱,有小毒。主丈夫七傷,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陽不倦。”李珣已經把仙茅因何得名解釋得再明白不過了。明代李時珍對其功效又做了詳細補充,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仙茅久服長生,其味甘能養肉,辛能養肺,苦能養氣,咸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醋)服之,必效也。”
中醫認為仙茅性溫,味辛,有毒,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主要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虛癆內傷和筋骨疼痛等病癥。仙茅“久服通神強記”,“益肌膚、長精神”的記載。現代臨床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征、老年癡呆、寒濕痹證、頸椎病及慢性腎衰等疾病。藥理研究認為:仙茅主要含有皂苷類、酚類、苷類化合物等成分,有抗骨質疏松、增強免疫、抗衰老及延緩生殖系統老化等作用。但仙茅是溫熱性藥物,對有內熱的病人,不論虛實都不宜使用;使用時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其劑量必須掌握在常規范圍內即3—9克,不可大劑量使用,以免中毒。

中藥仙茅
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夏文莊公,稟賦異于常人,但睡則身冷如逝,即覺需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鐘乳、硫黃,后怪病消除,并享高齡。有一小吏,素體陽盛,偷食夏文公之藥,結果猝發而死。南宋張杲《醫說》:仙茅中毒,舌頭腫脹,煮大黃樸硝服用解毒。清陳士鐸:中仙茅毒者,含大黃一片即解,不須多用大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