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以文
一個家族 十三世的凝望福陵覺爾察氏 盛京最后的守陵人
文/梁以文

八十一歲的退休教師趙晴光老人,姓覺爾察氏。他生在福陵腳下,他的父親、祖父,乃至曾祖,都是福陵的守陵人。這工作世代相襲,已經傳了三百多年。幾個世紀以來,福陵遭遇的滄桑變化都凝聚在這個家族中,而努爾哈赤埋身的那片土地,更是他們固守的精神家園。
上溯福陵覺爾察氏的祖先,可以追到班布里,他與努爾哈赤本是叔伯兄弟,兩家是鄰居。因為一次沖動,班布里被免去象征帝王家族身份的紅帶子,不再允許叫覺羅,而是改稱覺爾察氏。即使這樣,他依然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并救過他的性命。當努爾哈赤的妻子孟古病故時,班布里上書,說自己無功受祿一直深感不安,“愿看守皇后之陵”。努爾哈赤很感動,批準了他的請求,并表示以后覺爾察氏可不出差役,不繳貢賦,累世守陵。
班布里病故時,努爾哈赤特賜予牛羊等物作為祭品,并親至他的陵前祭祀,將他埋葬在皇家祖陵陵園之內,以示不忘他的忠貞。班布里死后,他的長子達喀穆(八世大祖)于順治元年(1643年)奉旨看守福陵,屬正黃旗,他的次子他察(八世二祖,趙晴光一支的祖先)也撥歸福陵關防所屬,世隸鑲黃旗。就這樣,有清一代,福陵覺爾察氏的子孫一直看守著皇陵,祖先的傳奇故事也在世代流傳。據說,每逢皇帝來盛京祭祖,都要親自召見守陵的舅姨子孫,并給予豐厚的賞賜,這些守陵宗族的地位僅次于黃帶子、紅帶子。趙晴光的父親承善,是福陵最后一代尚茶人,而他的族中兄弟裕光,是福陵最后一代拜唐阿。
趙晴光生于1934年,在他印象中,打小父親就在城中謀了個職務,在東華門的勸業商場里工作。不過,城里有份工,城外守陵的差使父親也干著,他的職務是尚茶人,官不大,祭祀時主要負責管理茶、香燭等祭品。“我們這一支里,守陵的沒出過大官,我爺爺文升也是尚茶人,我太爺爺永安是甲兵,上數到我太爺爺的爺爺叫石滿的,官任中憲大夫?!壁w晴光說,“我們家另一支的官做得比較大,像跟我爺爺同輩的景昱,官至花翎掌關防。掌關防是關防衙門里的最高長官,他有花翎,說明還是立過功,皇帝給了賞賜的?!?/p>


趙晴光的奶奶參加過福陵的最后一次祭祖,兒時他聽奶奶說過,那次來的人,是前清的末代皇帝溥儀?!凹雷鏁r,爺爺他們這些有官職的人就不能在家待著了,得到前面去準備。我奶奶呢,就在家跟姐妹妯娌一起做饅頭。奶奶說,那時候做的饅頭就不論個兒了,得論屜。直徑一米多長的大籠屜,屋前屋后得擺上幾十個。那饅頭花樣也多,有點紅點的,有帶餡兒的,有捏花樣兒的,數不清……”
就算到了民國,守陵人也算個好差事,平時拿工資,過年節時還發東西。趙晴光小時候就跟父親領過一次餉銀,那次好像是過年,父親領他來到渾河邊,岸邊停著一個船舫子,父親進去,出來,手里就掂了個小包,里面發的是過年錢。
《福陵覺爾察氏譜書》歷史上一共經歷過三次修譜。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正黃旗包衣首領七十公首次纂修。次譜修于嘉慶二十年(1807年),由第十四世龍官保作序。最后修譜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十七世多綸作序。最后一次譜書修訂后,抄送了二十二份,每個家族保存一份。不過,“文革”期間,大多數族人家的譜書都已付之一炬,唯有二十一世隆光偷偷存下了這份珍貴的譜單。
說起趙隆光的名字,人們可能都覺得陌生,但若提到他的筆名趙樂天,東北生于民國初年的孩子應該都熟悉,當時各地中小學最通行的數學教材和數學練習書,像《代數詳解》《幾何詳解》《高小算術補充教材》《算術問題精解》等等,全是趙樂天編輯的?,F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一提起趙樂天還津津樂道,他們都說是通過趙樂天的“雞兔同籠”走進數學天地,激發起學習數學興趣的。當年,為了能更好地出版數學書,趙隆光籌辦了盛京書店和一個小型印刷廠,形成了編書、印書、賣書“一條龍”的初步規模。盛京書店的小二樓就是一個學校,當年,趙晴光還在這所學校就讀過,店址在當時的奉天市沈陽區一心街五段二十八、二十九號,即城內鐘樓南路東。
那份珍貴的家譜,是趙隆光從母親金桂榮手中接下的?!拔母铩逼陂g,任數學教員的趙隆光被關進牛棚挨批斗,所謂的“歷史問題”便是當年開書店、出版數學專著的事情。在牛棚里,被打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的趙隆光面對來探望自己的兒子,當著“專政隊員”的面兒,仍然小聲叮囑孩子:“把那東西收好……”
因為世代守陵,覺爾察氏的后人們住在距東陵不足一千米的陵前堡。趙晴光的父親
承善,是東陵最后的尚茶人。


小時候,趙晴光曾好奇地問過父母:“陵內那大墳墓里埋的是誰?”
“清太祖努爾哈赤?!备赣H說。
“還有許多童男童女?!蹦赣H馬上補充。
還有一次,趙晴光的妹妹趙淑惠在家中無意發現帽盒里一頂樣式特別的帽子,很感興趣地問:“這是誰的帽子?”承善很自豪地告訴女兒:“這是我上朝時戴的?!蹦菚r,淑惠并不知道什么是上朝,在哪兒上朝。承善又接著說:“我在陵里當差?!崩习轳R上接了一句:“你爸就是一個看墳的?!?/p>
身為旗人的承善不喜琴棋書畫,不愛養花種草,單單對養鳥,特別是紅點頦鳥情有獨鐘。淑惠記得,小時候家中養過一只紅點頦鳥。夏天,常見父親在草叢或河邊捉蚯蚓、螞蚱這些小蟲喂鳥兒,一捉就是一小竹簍。冬天沒蟲子,就把牛肉切成細絲,把煮熟的蛋黃搓碎,加上綠豆面,三者摻和攪拌后,作為鳥食,這種工作,向來是父親一個人完成的,別人干,他不放心?!俺粤诉@種食兒,鳥長得快,叫得早。”承善對女兒說。
家里的鳥籠子也相當講究,頂棚以彩畫裝飾,籠子底面是硬紙。承善還有一把專用的扁鏟,專門來清理鳥屎,還得時常更換硬紙。陽光充足時,他常用無底兒鳥籠罩在盛水的鳥用浴盆上,讓鳥兒自行洗浴。這時,鳥兒就自由地在橫桿上上下跳躍,用翅膀撲騰水花玩。
夏季白日,是遛鳥的好時節,承善常把鳥兒拴系在一個“7”字形支架上,牽著遛。到了晚上,家里有專用藍色布罩套在籠子上,可以使鳥兒安靜休息。
而在趙晴光女兒趙虹的回憶中,爺爺承善,總是溫馨中帶著笑,是個親切的滿族倔老頭兒。
在趙虹印象中,爺爺經常光著頭、光著下巴,大耳朵、高個子,還挺瘦。因為家中幾代單傳,所以承善有點重男輕女,而家中偏偏沒有男孩。滿族有個說法是沒有孫子不留胡須,所以趙虹見到的爺爺總是把下巴剃得光光的。
爺爺的耳朵眼很大,大到能放下五分錢硬幣,而每次孫女去,這耳朵眼里幾乎沒有不放五分錢的時候。這五分錢,往往用來給孫女買冰棍兒,從耳朵眼里取錢的動作,讓趙虹至今記憶猶新。沒事時,承善就拿家里那塊書本大的小黑板教孫女識字,“天下太平”這四個字,就是爺爺教趙虹寫的。
承善是個倔老頭兒,對外人熱情,對家人異常嚴厲。趙虹記得,爺爺總和奶奶吵架,奶奶還沒說什么,爺爺就氣得不行,甚至拿頭撞水缸,擺出個拼命的架勢。這時候,她就趕忙跑到鄰居張奶奶家,找張奶奶過來勸。小小的她心里這時就會犯起嘀咕:多大的事兒,還跟奶奶拼命?
還有一次,爺爺領著小孫女去車站接大女兒回家,之前說不讓買東西,女兒還是給他買了兩包蛋糕。就這兩包蛋糕讓老頭兒犯倔勁了,一氣之下將蛋糕全扔在馬路上:“看你下次還買不?”女兒在旁邊不敢吱聲,趙虹心疼了,小聲嘟囔著:“扔了干啥,多浪費呀,白瞎了?!?/p>
承善有六個孩子,都很孝順。每個月,都有兒女給他寄錢,而去郵局取錢是他最自豪的一件事。“只要匯款單一到,爺爺便背著手,挺著胸,穿一條抿襠褲子,小腿裹著褲帶,腳穿布底鞋,領著我,走在大街上跟人打招呼的聲兒都變高了,‘大兒子匯錢來了’或者‘老姑娘寄錢來了’,特別驕傲。”趙虹說。
2016-04-24星期日 三月十八 丙申年【猴年】壬辰月 丙子日
堅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
2016-04-23星期六 三月十七 丙申年【猴年】壬辰月 乙亥日
一個真正而且熱切地工作的人總是有希望的——只有怠惰才是永恒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