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惠
走一走 停一停
胡中惠
一位老年詩友,堪稱勤奮,幾乎每天一首詩,已經堅持兩年了。某日,這老兄攜一大卷子作品拿給我看,謙稱“敬請教正”。我也是“半瓶醋”,豈敢妄加評論?認真讀了這老兄的大部分作品,感覺幾乎在一個水平線,并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按說,“勤能補拙”,寫得越多寫得越快應當越好才對,老兄的作品卻是越寫越差,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對于他來說,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勤奮”了。質量與數量,高度與寬度,是精神勞動者都要遇到的問題。一般說,量變催生質變,有一定的寬度才能產生相對的高度。對于詩詞寫作,顯然不是這樣簡單。中國古代詩人,據我知道有兩個是寫得最多的,一個是南宋的陸游,一個是清乾隆皇帝。陸游的作品產量是比較高的,據清人趙翼《甌北詩話》載:“古來作詩之多,莫過于放翁”,他兒子給他編的最后的詩集作品為9220首,而且是在他63歲的時候,自己做過一次淘汰,66歲的時候,自己又刪訂詩稿“去十之九”。乾隆皇帝,不管是不是有人捉刀代筆,這位老哥生前所作之詩是有據可查的,據孫丕任先生編的《乾隆詩選 》說,其在位60年間,創作出版了御制詩5集,共434卷,收詩41800首。當然,他們是有區別的,陸游的詩經過歷史的淘洗,寫得好的還是挺多;乾隆皇帝的詩寫的也不是不好,是不怎么好,流傳下來的也不是不多,而是幾近于零。
兩個人的創作實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寫得多不等于寫得好,往往寫得多卻寫得不好,一味地寫開來,雖然在量的積累上日漸豐贍,可是在質的提高上仍然是原地踏步。文學藝術是質量的藝術,不是說誰寫得多寫得快誰就是贏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才多少字?至今仍然讓眾多詞人奉為圭臬,“文在精,不在多,《陋室銘》,《愛蓮說》”,文學作品的優劣與多少長短沒有太大關系,魯迅先生說“寫不出來時不硬寫”,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詩詞寫作,有感而發最重要,每天寫一首,哪有那么些“感”來“發”?

提高才是硬道理。寫好才是硬道理。提高的方法很多,對于初學傳統詩詞的人來說,走一走停一停也是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這有點像中醫講的“饑餓療法”,停一會兒,休整一會兒,可能會走得更快,走得更好。我們都有這種體會,一件詩詞作品完成后先不急于發表,“閑置”一段時間,過些時日一看,毛病全出來了。當然,這種“停 ”不是真正的停止,是調整創作心態和“充電”。創作心態的調整需要科學的方法,成熟的書法家在創作一幅作品之前,常常要浴手靜坐,使身心調整到“臨戰狀態”,而不成熟的書法家常常拎起筆就寫。這是短期調整,長期調整有時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充電”當然更重要了,諸葛亮說“非學無以廣才”,蘇東坡說“識短見狹學不足”是學習書法的三大障礙,于詩詞寫作,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