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麗珠
【摘 要】新時期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廣播電視媒體的發展與進步。為了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電視新聞在制作時要不斷進行創新。記者型主持人的出現,符合觀眾的接受心理,適應了電視節目鮮活多樣和深度報道的需要,同時也是電視新聞節目趨于成熟的一個標志。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型新聞主持人的專業素養也要注重提升和進步,本文試談記者型新聞主持人應該具備的品質及素養。
【關鍵詞】記者型 電視新聞主持人 新聞敏感 雙重素養
隨著電視媒介的發展完善,電視節目形式的豐富多元化,新聞事件的復雜多樣化,觀眾審美取向的變化以及對新聞求真求實的提高,出鏡采訪的記者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應運而生并發展迅速。他們出現在新聞的第一現場,引領觀眾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完整的了解,是新聞事件與觀眾間的橋梁和紐帶。記者型主持人的出現,符合觀眾的接受心理,適應了電視節目鮮活多樣和深度報道的需要,同時也是電視新聞節目趨于成熟的一個標志。
“記者型節目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個人首先是一個主持人的角色,然后是“記者型”的非架式主持人或播報式主持人,也就是記者的角色。要以“采編”“主持”見長,集采、編、播于一體,要憑借敏銳的洞察力、良好的新聞素養以及獨特的視角,形成與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職業規范和行為模式的角色定位。身兼記者和主持人的雙重職責,因而就素質和要求而言,也比其他類型的主持人要高出一籌。
一、首先要有“記者素質”
記者是新聞媒體中從事采訪報道的人。“記者素質”就是“記者”這一社會角色上具備的能力與品質。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是“為公眾服務的社會工作者”。觀察、捕捉、分析、評論、引導、溝通……都是作為一名記者要勝任工作應具備的素質。
二、要有“新聞眼”“新聞鼻”,也就是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性是指新聞工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迅速而敏捷地辨別和捕捉生活變動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新聞價值大小的能力。這是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的一種能力,更是衡量新聞工作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標志。記者型主持人作為主持人,是對受眾進行傳播的第一人,特殊的新聞位置和職業的新聞敏感,使他們對自己的主攻方向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平時要多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不斷加強自己的政治修養,以便在深入現場面對突發事件時,始終能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夠迅速、準確地分析、判斷自己掌握的新聞事件同各種社會信息的關系,具有哪些個性特點,所采寫的新聞報道將會產生什么樣的社會效果等。新聞敏感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事實背后的事實、新聞背后的新聞,或者是在看似平常的新聞當中發現重大的新聞價值,這就要求平時一定要多注意觀察生活,積極培養鍛煉自己的新聞敏感。應該說,新聞敏感對于記者型主持人來說,就像畫家對于色彩、音樂家對于音符一樣地重要。
三、記者型主持人要給人以平易近人之感、要學會傾聽
有的記者常常認為自己是“無冕之王”,有一副高高在上的驕傲之氣,讓被采訪者有一種距離感,不愿與你溝通。所以無論是記者還是主持人,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和對方進行交流,要擺正位置,學習傾聽,必須尊重采訪對象,讓采訪對象沒有任何的戒備和緊張的情緒,這樣才能有效地溝通并且獲得真實豐富的新聞素材。一個優秀的記者型主持人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能夠很好地與人交流,然后做個很好的敘述者,可以講出很好的故事,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學會聆聽,必須尊重采訪對象,要有甘當小學生的精神,而且主持人不論遇到什么樣的采訪對象,都必須尊重對方,平等對人,這樣的主持人才能夠和觀眾進行很好的溝通和交流,使節目得以互動。
四、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的身份去了解、認識新聞事件
作為職業記者型主持人,往往會接觸大量的社會底層公民,那么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禮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樣會容易獲得別人的善意,得到別人的幫助。在追究真相的過程中,態度甚至會決定你的成敗。社會的美好與丑惡是并存的,主持人不能因為外界的現象而影響自己心理上的失衡,還要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包容社會的各個方面,保持自己情緒和思想上的中立。作為記者型主持人,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種永恒的東西,那就是事實客觀真相。這是他作為媒體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質,也是所有媒體的最終訴求。就像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柴靜所說:“人都會有恐懼,但也會有比恐懼更強烈的感情。人的生命都很短暫,但還是有一些可稱是‘永恒的東西。在看自己節目時,你會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從事這個職業?假如沒有對人真正的關切就不會成為記者,假如僅僅停留在對人的關切上,而不是對問題的求解上就不會成為一個好記者。”
五、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訓練有素的采訪技巧
在新聞現場采訪報道時,有的是突發事件,有的即使不是突發事件,現場都可能會有很復雜的情況和眾多的人,而且,隨著事件的不斷進展,還要對采訪對象、采訪方式做隨機調整,主持人要臨場應變和即興發揮,要泰然自若地展現自己獨特的屏幕形象,要臨危不亂保持鎮定,集中精神做好自己的報道,這些都需要過硬的心理素質。
要在現場“帶領式”地引導觀眾,現場報道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從而消除觀眾對現場的疑慮,使報道內容更具有真實性和可信度。記者型主持人是以新聞事件見證人的身份出現的,他承擔著這樣的天職:為觀眾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即通過描述力圖還原現場或說力圖帶領觀眾身臨其境。除了事件本身發生發展的情境和狀況,記者型主持人還應該成為“現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場記者在直播中的現場的感覺非常強,可以起到觀眾替身和代表的作用,可以使觀眾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
六、 記者型主持人要有節目整體意識,要記者和主持人相融合
記者型主持人不僅僅是完成采訪任務的記者,而是兼二者于一身,既要起到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主導作用,又要承擔起富有個性的權威性采訪任務,在主持中融入記者的報道觀點,在采訪中體現主持人的權威性。要盡可能地深入到節目制作中去,宏觀上具有全方位編輯意識、節目意識,又要仔細感受個別細節,每一個小環節都盡可能考慮周全、到位,記者型主持人參與節目創作越深入,做出的節目效果也就越好。實踐出真知,實踐出閱歷。采訪中,作為一名主持人,參與節目的策劃采訪,不僅是一種鍛煉,而且是一種積累和提高。
七、記者型主持人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及修養
觀眾的逐漸成熟,對電視節目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出身記者還是主持人的記者型主持人,都要求其素養為主持人與記者的雙重素養。如今,對記者型主持人素質的評價標準已不限于某項技能的熟練程度,如字正腔圓、操作嫻熟等等,而更多地在于對新聞點的發掘與表現,現場的駕馭與解說、報道情緒的把握等,這都需要記者真正具有“電視人”的素質,而不是顯露于各種“熟練”之上的浮華。記者型主持人要有思想、有知識、有閱歷、有品位,機智靈活、鐵齒銅牙,給人以成熟、穩定、自信之感。記者型主持人還必須是一個知識人,要成為精通專業領域、知識結構合理的“百科全書”式人物,才能給觀眾傳遞真實、可靠、權威的信息,尤其是長期從事專門領域報道的節目,記者型主持人更應該成為觀眾的良師益友。
八、記者型主持人要形成獨有的風格
事實證明,一些廣播電視欄目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品牌,就在于其背后有一名具有個性魅力、風格鮮明的主持人。而記者型主持人更容易形成他特有的風格。要在長期的采編播各個環節當中,不斷挖掘、凝練自己的優勢特長,并固化為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著名記者兼主持人白巖松曾經說過:主持人必須說自己的話,走自己的路,始終堅持做自己,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突出自己的個性魅力。首先要有獨特的氣質魅力。這是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性格化的處事方式和情感表現,是在傳播新聞信息過程上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主要通過主持人的表情、動作姿態、言語、服飾等方面透露出來,給觀眾以深刻印象。其次是要富有活力和邏輯性的語言魅力。語言的表達不僅能夠較為全面地顯示出一個人的學識修養、道德素質、知識結構、文化水平,也是主持風格的重要體現。主持人個性語言特征越明顯,語言色彩越鮮活,表達邏輯推理越具力量,就越能增強主持的感染懾服力,激起觀眾的視聽興奮度。另外要形成“自我”與“非我”魅力的統一。“自我”即主持人的個性特征;“非我”即所要主持欄目的風格要求。抽象的“自我”必須通過具體的“非我”來展現,兩者只有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魅力效果,形成獨具特色的節目品牌。
(作者單位:葫蘆島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