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
【摘 要】電視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電視節目中,畫面質量的好壞決定著電視節目的好壞,高質量的畫面信息取決于攝像記者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電視新聞攝像 編輯意識 攝像技巧 拍攝方式 感染力 品質 責任心 觀眾的眼睛 聲畫同步 搶拍 畫面語言轉場 配合默契 活用同期聲
在電視片中我們常看到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這些造型優美、令人贊嘆的建筑,要完成這樣完美的作品,其中自然離不開設計師、建造師、建筑材料生產商的完美合作。相對于一部電視新聞片,編導就是設計師,編輯就是建造師,前期攝像就是建筑材料生產商,建筑材料生產商提供的建材質量對建筑作品至關重要,而攝像拍攝的片子規不規范、有沒有問題對電視新聞片有著致命的影響。前期攝像拍回來的片子若有許多疏漏、轉接鏡頭沒有等問題,后期編輯用著就不理想,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因此,一部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需要編導、編輯、攝像完美合作,如果攝像部分出現問題,勢必影響電視新聞片的質量與完美,因此提高攝像師的素質對電視新聞片的成敗至關重要。那如何提高攝像師的素質呢?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下面談一談我的一些看法。
攝像師要有責任心、編輯意識
作為一名前期攝像記者,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攝像的重要作用,熱愛攝像,富有責任心;在工作上要具有一定的編輯意識。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初出茅廬的新手拍回來的片子后期編輯十分困難,賣弄地使用 “推、拉、搖、移”,但重要的內容卻景別單一、角度單一,上下鏡頭之間關聯性差,形成不了畫面語言。在工作中,曾遇見過這樣一條電視新聞——《沈陽×高校召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動員會》,新聞稿上寫到,在這次會議上,學生、教師反應強烈,紛紛暢談創業規劃。但是我們在畫面上看不到一位正在發言人員的鏡頭,參加會議的人員,不是在本上記錄,就是在聽校長講話,整條片子拍攝角度單一、缺少變化,景別單調、呆板,和新聞稿上所描述的情況產生較大的出入。這些情況的出現,說明攝像記者對電視畫面的語言作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為文字稿上提到就行了。在這里強調的是,電視是一門以視覺為主的藝術,扛機器拍攝的記者必須知曉鏡頭要成組成組地拍,電視是用“組”的手法來組織鏡頭、編串鏡頭的,否則難以形成畫面語言,無法展示主題。
攝像師要時刻準備“搶拍”
每次拍片之前,編導、攝像自然都會做足“功課”,做好文字預案,但在通常情況下,無論編導、攝像考慮得多么周全,在實際拍攝中都可能出現編導、攝像預料之外的情況,這就要求攝像要不按文字預案或采訪記者的問話開關機器、拍攝素材,隨時做好“搶拍”的準備,在“吃透”編導意圖的前提下,圍繞主題,抓住主線,主動尋找和觀察周圍與片子主題相關的內容,及時準確地拍攝下來。
比如,8月份天氣炎熱,沈陽市內的西瓜價格一周之內漲3倍,在拍攝有關瓜農的新聞時,攝像提前開機,在抓拍瓜農手抱大西瓜裝車的鏡頭時,由于攝像記者的“主動拍攝”,沒有馬上轉換機位,及時拍到瓜農一邊手抱大西瓜,一邊慨嘆,面對攝像機講了幾句頗有味道的“同期聲”,“今年瓜貴,明年種瓜的人多了,價錢勢必會大跌!”而這段原本是要讓瓜農照本宣科,講幾句“今年西瓜價高,瓜農有個好收入”的套話。作為新聞攝像記者,通常面對的是一個個陌生的場景和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隨著事件的發展有所預見,隨著事件的變化而果斷應對,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主題拍攝。
攝像師時刻注意用畫面語言來轉場
當一組鏡頭的拍攝完成后,用畫面語言來轉場是時刻要注意的,這個習慣的養成對于今后及時地發現并記錄環境中的典型細節,以合理的畫面來完成片中的轉換,為后期制作創造良好的條件有著重要作用。如在拍攝《人民警察——我們的守護神》新聞片時,一名民警在接到求救電話時,為了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用了一個近景,當主人公通完電話后,攝像記者拍到了他出門的鏡頭,這一出門的鏡頭就是一個有用的轉換鏡頭。這些小的細節平時并未引起人們的多大重視,好像都是一些基本常識。但是,前期攝像記者如果平時注意積累,養成習慣,那么最生動、最感人的閃光畫面會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捕捉到。
攝像師與編導配合要默契
攝像與編導配合要默契,這應該是必須的,因為建材生產商若不領會建筑設計師的意圖與要求,那他生產的建材就無法滿足施工的要求。同樣攝像若弄不懂編導所要求的拍攝重點和主題思想,那他拍的片子一定有“問題”,攝像與編導的配合默契是 “共同創作”的重要一環,在攝像“心領神會”之后,在拍攝中,一般情況下,編導不要頻繁地干擾攝像,而是要努力在現場注意觀察攝像視線以外所發生的一切,及時向攝像提供信息。例如:在拍攝《眾人幫忙 走失老人回到家》的新聞片時,當時攝像正專心拍攝兒子和被好心人送回的走失老爸擁抱的情景,這時我悄悄地對攝像提示,走失老人的老伴在一旁喜極而泣,攝像便緩緩地將鏡頭移到了母親的臉上,拍下了幸福淚水的鏡頭,加強了感染力。
攝像師還要使鏡頭富有感染力
要提高畫面的品質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還要使鏡頭富有感染力,有時, 一個短暫但富有感染力的鏡頭, 勝過萬語千言。而這樣的畫面, 不僅要靠嫻熟的拍攝技巧, 更是要靠攝像記者良好的綜合素質實現。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深入生活,靠近拍攝主體
在拍攝新聞片《自閉癥患者康復真的需要一點洪荒之力》中,主人公自閉癥患者小學生王某一直排斥我們的鏡頭,一度使拍攝無法進行,為了真實再現主人公生活的自然狀態,引導其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并找出一條可借鑒的治療自閉癥的方法,我們和他一起生活了幾天,一起吃住, 給他買好吃的、送他禮物……經過幾天的接觸,王某不但接受了我們, 還把攝像機當作一個“ 人” 來主動交流,該片完成后獲得一致認可。
2.要學會用鏡頭抒情
甜美的語言可以將情感抒發到極致, 完美的電視畫面, 同樣可以將豐富的情感表達得充實、飽滿。新聞片《根治下水道“腸梗阻”》中,一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住宅小區通往小區外的地下排污管道因年久失修常犯“腸梗阻”的毛病,夏季污水橫流,冬季冰面一片,小區居民苦不堪言。在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頂著8月的烈日,社區書記帶領黨員干部在污水中刨溝布管,污水中的雙腳、沾滿污物的雙腿、混著污水的汗水、帶著笑容的臟臉,正是這組飽含深情的畫面, 將片中黨員干部濃濃的情感真實生動地呈現給了電視觀眾。
3.要讓攝像機成為觀眾的眼睛,要使攝像機成為觀眾在節目中的替身
攝像機要成為“眼睛”“替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就要求攝像記者首先要“看”得準,做到拍攝的事物與要求錄制的內容相一致,且要準確重現被攝事物的真實本色。另外,電視片是由多組圍繞主題活動的畫面一一串聯起來的,前后鏡頭之間銜接既要做到像拼圖一樣吻合,又要做到不拖沓,簡潔明了。功底扎實,但不賣弄,也是攝像師必備的要素之一。拍攝技巧不能濫用,因過多運用或不當運用,會破壞事情發生的自然邏輯,“沖撞”觀眾的視覺習慣,干擾觀眾的審美體驗和感受。
攝像師要活用同期聲 強化主題
啞片時代早成歷史,電視作品的聲與畫是不能分開的,而同期聲對于電視新聞作品尤為重要。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發生8.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又發生多次級別較大的余震,當地電視臺在拍攝有關余震的電視新聞片時,摒棄以往常規做法,采用原生態拍攝手法,搖晃的畫面、雜亂的同期聲,給觀眾以強烈的震撼,如身臨其境,觀眾聽著轟隆隆的各種建筑倒塌的聲音,看著晃動的畫面,有正在“逃難”的感覺。在這里同期聲為表現作品主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新聞攝像記者要重視現場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和目擊者,運用他們在現場的同期聲通過屏幕傳達給觀眾,使觀眾產生親切、真實、可信的感覺。電視新聞作品如果能夠準確地運用好同期聲,就會使新聞增強現場感,給觀眾帶來真實感,增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視性。
總之,處理好以上問題,必會提高畫面品質,助力“精品力作”的誕生。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劉詠梅 . 電視新聞拍攝中的編輯意識[J]. 《聲屏世界》, 2000(12):52-52.
[2]郭振軍 . “畫”不驚人誓不休——電視攝像記者素質芻議[J].《新聞愛好者》, 2002(5).
[3]周朝榮 . 新聞攝影記者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J]. 《新聞與成才》, 1997(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