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石
這以訛傳訛的曹操“七十二疑?!?,在現代考古學誕生以前是難以平反昭雪的。考古學之所以逐漸成熟為一門科學,是因為它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日臻成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疑惑不斷給予科學的回答。20世紀30年代以后,磁縣古墓群的一些出土遺物引起學者的注意,有人開始懷疑:磁縣古墓群與曹操“七十二疑?!被蛟S并無關系?
20世紀50年代,在舉國一片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潮中, 伴隨著基礎建設的開展,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幾座磁縣古墓葬,結果證實了學者的猜疑——鄴城西郊的古墓群,應當屬于晚于曹魏王朝300多年后東魏、北齊都城鄴城的附屬陵墓區,而不是千百年來人們訛傳的曹操“七十二疑?!?!
如今的鄴城只是一片深埋農田之下的廢墟,而在它消逝之前,一直是歷代英雄逐鹿中原的歷史舞臺,3至6世紀的300余年時間里,鄴城先后6次成為國都。盡管這個“六朝古都”未能如西安、北京、南京一樣幸存至今,但其締造者的榮耀卻無人不曉。在軍閥紛爭的東漢末年,曹操通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征戰逐步強大,而最關鍵的轉折是在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以弱勝強打敗了北方的袁紹,占據了鄴,從此他有了強大的財力和人力,在未來的戰爭中占據著明顯的優勢。
曹操以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興建了一座劃時代的城市。曹魏鄴城是第一次依據城市規劃有步驟地建設的都城,全城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北部中央是唯一的宮城。貫穿南北有一條鮮明的中軸線,城門、道路、主要建筑群東西對稱,這種中軸對稱的都城布局一直影響到了明清北京城。曹魏鄴城的東西主干道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他主要街道將城區劃分為整齊的區域,貴族、官僚、百姓分別居住在不同區域。曹魏鄴城徹底改變了漢代以來的都城格局,包括隋唐長安城等中國歷代都城都受到曹魏鄴城深刻影響,可以說曹魏鄴城是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鄴城的金虎臺、銅雀臺遺跡,在曹魏鄴城西墻中部,從南向北建筑有金虎臺、銅雀臺、冰井臺三座建筑,現在僅存金虎臺大部和銅雀臺一部,是鄴城遺址地面碩果僅存的建筑遺跡。今臺基之東的村莊名為三臺村,即以此地曾有三臺之故)。
然而造化弄人,鄴城的命運與過場的帝王將相一起歷經著滄桑輪回,曹氏父子對漢獻帝玩弄的把戲,很快就報應在孫子曹奐身上,司馬昭父子更加富于創造性的表演,為歷史的舞臺增添了不少戲劇色彩。
如今的鄴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曹魏鄴城又稱為鄴北城。西晉末年的戰亂很快禍及鄴北城,五胡十六國中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趙政權首先定都于此。334年,趙主石虎對鄴北城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史稱“三臺更加崇飾,甚于魏初”。石氏據鄴近20年,極盡奢華之能事,待到冉魏統治者冉閔奪取政權,就在鄴城對胡羯人展開了一場種族大屠殺,死者達20余萬。此后前燕、前秦、后燕這幾個王朝走馬燈似地在鄴城登臺亮相,到北魏統一北方時,鄴北城早已凋敝不堪了。534年,北魏王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權臣高歡立年僅11歲的元善見為皇帝,因洛陽無險可據,從而遷都鄴城,歷史上稱為東魏。鑒于鄴北城毀損嚴重、遷來的洛陽人口眾多,高歡便于緊鄰鄴北城的南面興建新城,現又稱鄴南城。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而建立的北齊政權,也繼承并繼續修建這一故地新都。
東魏、北齊在建國之初,尚思進取,勤政強國,在與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陳的對抗中,都保持著較大的力量優勢,傲然有大國雄風。當其時,鄴城人口充盈,物產豐饒,往來其間的不僅有西域的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還有中亞的粟特、波斯等外國人常住于此。一時間,鄴城四方商賈云集,天下奇珍匯聚,成為名噪天下的國際性大都市。規模宏大的都市中,分布著皇宮和政府衙門,還居住著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當然,還有眾多的軍隊與平民百姓。
都城是活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陵墓區則是死人安息的場所。在距鄴城約5公里的西北郊外,就是都城附屬的皇家陵墓區。居住在鄴城的帝王及皇親國戚死后,就選擇這里作為永久的安息之地,它與東魏、北齊鄴城的關系,就類似于明十三陵與北京城的關系。今天,它已是國務院指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人們的習慣思維具有很強的慣性,到現在為止,當地不少人還覺得,曹操的墓地依舊隱藏在那些古墓群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在磁縣東魏、北齊陵墓區進行調查的時候,還不斷遇到熱心人為我們提供曹操墓的線索。那一個個線索充滿了人們的浪漫想象,也積淀著長久以來當地的傳說和演繹。
但不管怎樣,考古隊的調查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問得最多的一句話依然是:曹操墓何時才能找到呢?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本文系作者《遺落秋風的嘆息》一書節選,經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