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奇+李浩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期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和方法,也為媒體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媒體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就要從思想上認識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在實踐中遵循新聞規律,掌握技巧,發揮好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新聞輿論;輿論引導;網絡輿論
一、輿論和輿論的重要性
輿論由“公眾+意見”構成,“輿”即公眾,“論”即意見。在西方,1762年法國啟蒙學者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首次將“公眾”與“意見”組成一個概念,即“輿論”。在中國,“輿論”一詞出現較早,周朝《國語》就有了“輿人之誦”的提法。新聞傳播學界對輿論一詞給予較為全面定義的是陳力丹:“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有一定數量規模)、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在中國古代,從“采詩官”到御史制,從罪已詔到官告,再到“肺石”和擊鼓鳴冤,甚至帝王微服私訪或派遣欽差查察民情,為何?民心所向,關乎社稷興衰國家昌運,而輿論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心所向,是民心的言述,是一般關系的實際的體現和明顯的表露,其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
二、新聞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作用
新聞輿論,指通過新聞手段反映和表達公眾意見,是一種特定的輿論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輿論導向是指新聞媒體依據一定的思想和立場,運用新聞手段引導社會輿論的傳播行為。新聞媒體與輿論有著密切的關系,輿論能夠引領社會發展,傳播可以影響社會認識,觀念也會改變行為習慣。紙媒年代,馬克思就認為:“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就如何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48字方針。輿論宣傳乃國之大事,新聞媒體要在輿論引導中發揮出積極作用。
三、媒體如何做好新聞輿論工作
首先,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重視黨性原則,黨媒姓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充分認識到黨性與人民性的一致性
輿論宣傳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事關人民福祉,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正確導向,始終不渝地把輿論宣傳的方向引導到利黨、利國、利民的正確軌道上來。要有政治責任意識,為民擔當意識,堅持黨的方針、政策,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
其次,要搞清楚“輿論”的本質及其要素,對輿論的認知力和理解力將影響輿論引導的效果
輿論的構成要素包括輿論主體、輿論客體、輿論自身、輿論數量、輿論強烈程度、輿論持續性、輿論功能表現和質量。舉例來說,輿論的數量指出了并非一有意見就是輿論,陳力丹認為,“輿論的數量是辨別輿論存在與否、存在程度的一個客觀標準……一般來說,如果持某種健康觀點的人在一定范圍內達到61.8%,這就已經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一些事情做得形式上異口同聲,顯得頗為成功,其實已經把事情辦得非常糟糕。”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就指出,“小問題沒人提醒,大問題無人批評,以致釀成大錯,正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啊!”正確對待不同聲音和意見,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利于促進自身不斷完善和發展。
第三,重視輿論客體,準確把握和分析輿情,做足輿論引導工作的提前量
輿論的主體是公眾,而輿論客體則指現實社會,以及各種社會現象、問題。一般把“有爭議”作為輿論客體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把范圍擴大一些,那么公眾對現實社會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態度、觀點,只要形成一定規模,表現出某些趨向,那么這種一般的“現實社會”本身,也應視為輿論客體。在《辭源》中,“輿情”的解釋為“民眾的意愿”。 在實踐中,輿情既可能醞釀升溫,也可被修繕平息,避免矛盾激化。因此,準確把握和分析輿情,做好引導和排解,就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時代,作為新聞媒體要運用大數據對輿情進行量化解讀。
大數據分析能將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轉化成數據記錄,積累到一定時間形成基本規律。微信實名,則將數據與實體人綁定,將虛擬空間轉變成實體坐標,進而分析出公眾的聚焦點。舉例來說,知微和中山大學對1000余條社交媒體謠言樣本進行分析得出:7類謠言數量最多,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健康養生等方面,這就為新聞媒體的輿論工作提供了參照,為提前消化排解,不讓潛在的“輿論”升級后再處理提供了可能。同時,通過輿情分析可預知傳播走勢,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一般走勢為:網民爆料→當地媒體關注→官方回應→主流媒體跟進→社交平臺關注五個階段,通過對此走勢的掌握,可統籌安排并制定相應階段的引導措施,將輿論引導環節逐一細化。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網民數量迅速增加、層次結構也日趨合理,“網絡輿情”已具有相當的代表性,成為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重視的方面,但網絡輿情不等于現實民意。《人民日報》曾以蘆山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時間發起賑災募捐,在網絡上遭到一片罵聲為例,對比基金會中心網公布的信息表明,中國紅十字會盡管遭遇信任危機,但在社會上仍然有相當高的信任度。這一例子證明了網絡輿情與現實民意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其深層原因在于網民數量雖多,但熱衷于在網上交流和發表意見的數量并不多,同時,網上交流和討論的內容不一定都是公共事務,微博話題與政治相關度并不高等。因此,不能將網絡輿情等同于民意,這一點,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應把握好分寸,科學、準確測量網絡民意,為國家公共決策的價值取舍、利弊權衡提供有效依據。
第四,做好新聞輿論工作,不僅要盯緊大事件和突發事件,同時也要對平時流傳的謠諺保持警惕
大事件和突發事件的社會聚焦力毋庸置疑,且一般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或者不加處理,其衍生出來的破壞性影響也將會幾何倍放大,其意義不再贅述。
而謠諺,則是社會上口耳相傳的一種通俗的、便于記憶的歌謠。謠具有歌的特性,諺具有話的特性。因此,自古以來,謠諺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其中,政治謠諺則是關于社會某些公共事務和突出問題的輿論和評價,它反映的是普通民眾的共同社會評價,其內容往往與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許多“熱點”、“焦點”問題密切相關,其對社會的危害極大,甚至可以改變公眾的立場,左右公眾的行為,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和信任危機。因此,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時刻警惕。
第五,要搶占輿論制高點,發聲要快,質量要高,要講究輿論引導藝術,迅速形成主導輿論
近年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因社會輿論應對不力而導致的群體性事件,究其原因在于輿論處置上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有關部門處理過慢,導致矛盾激化;二是處理草率,發聲質量不高,引導藝術欠缺。從傳播學上來說,輿論引導和辟謠一樣,是雙重交流,一是讓不知道謠言的人知道了謠言,二是試圖影響知道謠言的人。如果證據不足說服力不夠引導不力,反而造成了謠言的二次傳播。
媒體的輿論引導是以客觀發生的新聞事實為基礎的,但對新聞事實的報道角度和價值判斷會影響新聞輿論的導向,因此要講究引導藝術,使輿論引導和調控收到最佳的效果。新聞戰線開展的三貼近和走基層活動,增強了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貼近了百姓的實際生活,讓新聞報道為群眾接受,進而增強全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新聞傳播是社會發展的“推進器”,輿論民意的“晴雨表”。新聞輿論要以人為本,采取宏觀報道與微觀敘事相結合的輿論引導策略,讓引導不是枯燥的說教,主動積極“成風化人”。
第六,重視人才建設,建立或者聯合成立一支分門別類的專家型隊伍,提升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
“成風化人”,是新聞媒體輿論引導的要務,正所謂“流言止于智者”。那么,自己的主張與價值觀如何才能被人接受呢?關鍵在于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新聞媒體可以通過“人才庫”和“智力庫”加以提升。在這點上,要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作用,調動起各方資源,按領域、類型、層次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明的輿論工作隊伍,培養輿論工作人才。其次,結合不同類型和領域,聯合科研院校和行業專家等智力資源,對新聞輿論引導中的專業性問題,重新聞事實,據專業知識,權威發聲、針對引導,增強說服力和公信力。同時,通過新聞輿論引導具體事件中為輿論主體檢驗,獲得社會公認,公眾信任,為今后搶占輿論制高點,迅速形成主導輿論,增強輿論基礎。
第七,要積極利用社交媒體、新媒體化解“危機”,轉“危”為“機”
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的運用,一要熟練且了解其規律和方法,用好“微力量”,在新聞事件中避免操作上的意外和拖延;二要運用規律制定引導策略,按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辦事,做好提前量,打好攻堅戰。如國家發改委,2014年底開通了新媒體賬號,2015年4月,正式入駐微信公眾號、騰訊微博并相繼登陸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網易新聞客戶端等平臺,不僅發揮了窗口作用,提供了信息服務,同時也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權威解讀,提供政務服務,在輿論引導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接地氣”的親民舉動,也拉近了政府和公眾間的距離,成為了政務新媒體的典型范例。新聞媒體應當從中學習,利用自身機構的權威性,提升輿論傳播中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第八,在日常輿論工作中,注重提高公眾認知水平和判斷水平,培養公眾理性思維,為輿論引導工作爭取更多“優智公眾”
新聞媒體要有問題意識,需主動設置議程,及時有效引導,主動釋疑解惑,弘揚社會正氣和正確的價值觀。新聞媒體要放下身架,不做曲高和寡只彈陽春白雪的“大師”,而要做走基層接地氣,被群眾接受并能為公眾指明方向的“引路人”。新聞媒體要利用大數據對輿情進行分析,定期策劃,有針對性地對一些潛在的“輿論”進行梳理和解讀,在事實的基礎上,統籌全媒體、重視新媒體,創新方式和理念,發揮人才和智庫的作用,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梳理,提高公眾對問題和現象的理解力、判斷力,把握好新聞輿論的時度效,培養理性的輿論主體。
第九,新聞媒體要積極發揮“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互聯網第一大國,深受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新聞媒體所面對的輿論工作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動。因此,新聞媒體要提高認識,擔當歷史時期的重任,開闊眼界和胸襟,將輿論引導的主體范圍擴大到世界,“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彰顯新時代的大國風范,實現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責任與目標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用48個字概括了新時期新聞輿論工作,為新聞媒體指明了方向。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當以此為指路明燈,結合媒體自身情況,制定出合適的新聞輿論工作策略,運用改革創新思維,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