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設
【摘 要】民生新聞是當前媒體報道的重要內容,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本文通過研究民生新聞的基本內涵和民生新聞報道的現狀,指出了民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從操作層面對如何做好民生新聞報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民生新聞;內涵;問題;探索
民生新聞是關注人民生計、生活、生產的新聞,以“民生、民情、民意”為主要關注點,以人們“關心的事、身邊的事、麻煩的事”為主要報道題材。在當下,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民生新聞在新聞傳播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傳統的紙媒、廣播電視到新興的互聯網媒體,對民生新聞的報道都不惜版面、時段和流量,民生新聞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民生新聞的基本內涵
民生新聞為什么深受到媒體的青睞和受眾的喜愛呢?《辭海》中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帶有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色彩,語境中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而業界和學界對于“民生新聞”的定義,目前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筆者認為,民生新聞不是一種有關新聞體裁的概念,而是由其報道內容所決定的一種通俗的稱謂。從新聞體裁上來看,民生新聞的表現形式可以是消息、通訊、特寫等;從傳播內容上來看,可以是經濟新聞、社會新聞、文化新聞等。
(一)報道內容民生化
民生新聞的受眾是普通的民眾,其傳播的信息也是為了讓民眾接受、認可,并為民眾生活、生產提供便利服務,所以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關聯。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比如房價漲跌、食品安全、衛生健康、交通出行,以及菜籃子、米袋子等日常生活信息。二是反映民眾的訴求和愿景。對于民眾的精神層面需求的關注是民生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內容,它更容易引起民眾心理上的共鳴,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對民主權利、道德水準、法律意識等問題普遍關注。
(二)報道視角平民化
由于報道內容以民生題材為主,這就要求民生新聞報道要自覺運用平民化視角,報道群眾關心的問題,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這里說的報道視角平民化,是指民生新聞的報道不能像時政新聞那樣,突出新聞的指導性,以高于民眾的姿態對民眾進行“說教”,而要用“平視”的角度,將關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社會大眾和弱勢群體。
(三)報道理念民本化
“以人為本”是我國當前重要的執政理念。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特別是民生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更要秉持民本觀念。新聞從業人員要站在社會大眾的立場上,反映民眾的真實生活狀態,只有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與群眾心氣相通,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素材,才能做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道。
二、民生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來,民生新聞遍地開花,風生水起,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傳統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推出的民生新聞專欄專版,也受到人們歡迎。但是,在這異常熱鬧的背后,理性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當前民生新聞報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內容膚淺、信息效用差,新聞價值不高
人們對有效信息的需求使民生新聞受到廣泛關注。但是,有效信息不等于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日常瑣事,很多經濟事件、法規政策等信息也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很強的效用價值和服務性。據調查,目前媒體對民生新聞報道內容主動選擇不夠,喜歡追求短平快,多局限于民眾生活的瑣碎事情之中,信息的效用價值不高,對民眾的生活、生產幫助不大,對新聞背后的故事挖掘不深入不透徹。
(二)報道面窄,內容雷同,同質化現象嚴重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甚至上網都經常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識的民生新聞,尤其是同城的同類媒體之間更是常常內容雷同,同質化現象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編輯記者對信息的采集處理不愿意下功夫,報道面太狹窄所致。此外,新聞線索的來源多是由讀者通過新聞熱線、QQ群、微信群提供,往往造成多家媒體收到同一條線索。這種現象的長期存在,嚴重影響了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對民生新聞的創新也很不利。
(三)追求關注,過分迎合受眾心理,媒體的引導職責跑偏
編輯記者對民生新聞素材的取舍往往過分迎合受眾心理,特別是對負面新聞事件的報道,媒體積極引導的作用難以發揮。這樣做也許短期內可以提高閱讀率和收視率,但時間長了就會引起人們反感。
三、民生新聞報道創新的探索
民生新聞的民生意識、民生視角、親民色彩,不但為新聞實踐吹來一股清新之風,也對民生新聞的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民生新聞做得讓人們更樂于接受?筆者從創新表達方式和優化報道內容兩方面著手,談談對民生新聞報道創新的體會。
(一)創新表達方式,可以使民生新聞報道不僅“出新”,而且“求活”,讓受眾對民生新聞愛讀、愛聽、愛看
1、善于使用群眾語言
群眾語言是人民群眾在生活生產實踐中創造的語言。這類語言不同于書面語言,具有貼近群眾生活,反映群眾心聲,通俗易懂的特點,說服力和感染力較強。民生新聞要講究語言表達方式,善于使用鮮活、生動的群眾語言,使報道更容易讓群眾接受和喜歡。
2、講群眾愛聽的故事
講故事的能力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與涵養。新聞從業人員要從宣傳思維向故事思維轉變,提高自己講故事的水平,故事講得好,講得動聽,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就能引起群眾的興趣。
3、細節決定傳播效果
管理學上有句名言,“細節決定成敗”。借用到新聞報道中,可以說細節決定傳播效果。《哥德巴赫猜想》這篇報告文學曾經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雖然過去了幾十年,但陳景潤把手表放到鍋里當雞蛋煮的細節,卻久久留在人們的腦海中,難以忘懷。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4、運用獨家視角處理共享資源
媒體都喜歡獨家新聞,但獨家新聞往往是可遇不可求,況且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已將獨家新聞消于無形之中。編輯記者每天處理的信息都是共享的新聞資源,如何從中發現獨家視角,提供獨家見解,做出獨家分析,得出獨家結論,這對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優化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就是摒棄遠離讀者的宏觀視角,以民生為圓心,以群眾關心的內容為半徑,選取與受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從小處著手小事入手,以增強民生新聞的貼近性和感染力
1、吃透“兩頭”,尋找上下共同關注的“契合點”
吃透“兩頭”要求新聞采編人員心中要有大局觀念,熟悉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工作重點,同時還要有大眾情懷,了解群眾的疾苦,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呼聲。通過在“契合點”上下功夫,報道黨和政府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這樣報道既受多方的歡迎,又有利于推動問題解決。
2、發掘生活中的“盲點”,使之成為民生新聞的“熱點”
高度的新聞敏感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能捕捉到有新聞價值的焦點、熱點和難點,還要能發現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盲點”。在這方面,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做得很到位,經常選擇一些“盲點”進行報道。2014年4月30日 ,《冰點周刊》推出的《開往北京的814路公交》特稿,關注了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工薪一族的交通苦旅。這篇報道引起了北京、河北兩地交通部門及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關注,推動了問題的解決。
3、圍繞“三貼近”,做好主題報道的新聞策劃
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不僅是編輯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來源,也是媒體做好新聞報道,服務群眾的基本要求。圍繞“三貼近”,選擇事關民生的重大題材,在報道前進行精心謀劃,對報道內容進行充分發掘、展示和分析,通過多篇稿件的組合,使受眾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新聞事件的背景、進程和全貌。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農村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