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增光
【摘 要】采訪是寫好新聞的基礎,如何成功地采訪到新聞對象,直接關系到新聞稿件的內容和質量。人際互動是指人們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交往、交流,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采訪者與被采訪者構成了一種角色互動,怎樣通過良好的人際互動來完成采訪活動?這成為記者的必修課。
【關鍵詞】新聞采訪;人際互動
在新聞傳播學中,“新聞采訪是指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從字面理解,采是采集信息,對新聞對象的有效信息進行篩選收集,是一種信息交流;訪便是一種人際互動。人際互動(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就是人際相互作用,是指人們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交往、交流。人際互動是人們在社會中的基本生存方式,只有掌握了合適的原則和尺度,在采訪交流時才能進行良性人際互動,讓記者得到具有價值的信息。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除了首要具備的新聞敏感,還要能夠游刃有余的進行社會交往,具備社會適應與應變能力,以及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如何在采訪中不被人“牽著鼻子走”,駕馭好話題進行成功采訪呢?這就需要記者在人際互動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充分準備,讓提問有水平
要在采訪中提出高水準、有針對性的問題,采訪前必須進行充分準備。著名主持人楊瀾曾透露,《楊瀾訪談錄》中每位嘉賓的先期資料梳理不少于10萬字,厚厚的文本拿起來如同一本書。編導在咨詢相關領域專家后,會做出大量文案,楊瀾自己則每個字都必須看過,采訪提綱往往是討論基礎上再自己寫。這種前期的充分準備讓楊瀾在人物訪談中游刃有余。采訪中了解對象是最首要的事情。這能最大程度避免記者在采訪時提出“不是問題”的問題,充分了解對象也讓記者和采訪對象拉近距離,建立起碼的信任和尊重。
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在采訪基辛格時,基辛格提出條件,他什么也不會告訴法拉奇。于是一開場基辛格就帶著敵意,比如面無表情,還讓法拉奇獨自站在辦公室中間,自己卻若無其事地辦公,之后又選擇坐在高于法拉奇的凳子上制造“居高臨下”的氛圍,但法拉奇利用基辛格對她曾采訪過武元甲的興趣,成功與他對話,并挖掘出很多不為人知的信息。
當然,不是每次采訪前都能有充足的時間來了解采訪對象,那么在采訪中注意觀察便是記者的不二選擇。新華社資深記者王景和認為,“最優秀的報道往往來自記者的直接觀察”。觀察對于寫稿有著重要作用,因為圍繞主題或人物進行的采訪越全面越細致,寫稿時才會有充足的材料供選擇。
角色互動,扮演好記者的社會角色
采訪時記者需要明確自己的身份和職責。記者首先是一個社會人,其次才是記者?!都~約郵報》的攝影師阿巴西面對被推下地鐵的韓國男子沒有第一時間去救人,而是按下快門抓取新聞,遭到公眾抨擊。在一些重大事件或災難面前,記者首先應擔負起作為“社會人”的責任,在確定采訪對象已經脫險,已經具備采訪條件基礎上再以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
在遵循了這些之后,采訪如何切入呢?要學會與對象從熟悉的話題開始,從身邊的細致具體問題入手,對被采訪者層層剝繭。采訪對象大都是和記者之前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如何和陌生人說話交流,便是記者的必修課。讓對象輕松接受采訪,并說出真話,需要記者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采訪領導干部或著名人物應該不卑不亢,“恭而不近于諛”;采訪一般群眾要平易近人,采訪特殊情緒人群要有特殊處理……新華社記者李尚志曾經在植樹節采訪鄧小平,先前已有其他記者上前直接詢問感想,被回答“我今天是來勞動的,沒有什么話好講?!崩钌兄緞t拿起一把鐵鍬上前幫小平同志培土然后成功搭話,問他多久沒來十三陵,從而打開了話匣子,成功采訪到鄧小平。
情感互動,用誠意和尊重溝通
采訪中要通過肢體和語言表達親和力,讓采訪對象信賴從而接受采訪。適當和禮貌的稱謂、體貼關心的小動作、對方熟悉親切的話題,這些都能讓對象欣然接受采訪。雖然采訪是為了能盡可能地獲取最多的信息向社會公眾傳播,但采訪時給予對象的人文關懷,在交流中給予誠意和尊重以及必要時的幫助,更是作為一名記者最基本的素養。
杭州《都市快報》記者張姝在《怎樣才是一名好記者?》文中說到這樣一則故事:“……16個月大的男孩兜寶因腦瘤生命垂危。兜媽的微博感動了全國的網友,北京的幾位網友包了輛救護車,接孩子去北京尋求最后的手術希望。我為北京來的司機做杭州向導,當車子即將出城時,我想,留車上做個幫手吧。兜媽發微博說,從杭州到北京的19個小時的車程里,張記者照顧兜寶,也將整版稿子發回了報社?!齻€月里,我見證并記錄了兜寶一家窮盡為人父母的努力,以及帶子求醫的艱辛、彷徨與痛苦?!@記錄平凡人物精神世界的過程,是采訪也是陪伴?!辈稍L在這里不是冷冰冰的記錄,而是一種溫情的陪伴,一次充滿人情味的關注。記者既是新聞的報道者,又是事件的親歷者。
想寫出“走心”的稿子,只有沉下身子到具體事件里體會,全程參與見證,寫出的稿件才更有說服力。正如央視記者走基層專欄的宣傳語:“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這就是最好的詮釋。為了記錄返鄉摩托車大軍在路上的艱辛,江西日報社攝影記者梁振堂跟隨拍攝3對從浙江溫州騎行回江西修水的農民工夫妻,全程目睹并體驗了農民工們所遇到的危險與不易,用相機記錄下每一個難忘的瞬間。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杰跨越一千三百多公里,孤身進入騰格里沙漠,拍攝到騰格里沙漠腹地的黃沙黑水。
除了在采訪時扮演好記者的社會角色進行良性人際互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記者也需要注意人際互動。據統計資料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使工作成功率與個人幸福達成率達85%以上,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因素中,85%決定于人際關系,而知識、技術、經驗等因素僅占15%。對于一個記者而言,產生人際互動的基礎也是自身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并且在任意狀況下都能做出合理合情的反映,以誠待人,能冷靜思考問題,勇敢面對問題,做忠實的記錄者。職業的特殊性讓記者必須是“社會活動家”,從一個記者的社交圈往往可以判斷出他的職業高度和專業水準。在人際互動中準確地找好定位,用心用情與采訪對象溝通,為寫稿收集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才是一個記者成功采訪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滁州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