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摘 要】二維碼是現階段實現“紙媒上網”、新舊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廉價、最便捷、最具操作性的工具,是能夠讓紙媒飛起來的“魔毯”。但由于觀念落后、機制僵化等原因,二維碼未能在紙媒上廣泛應用。紙媒須在觀念上革故鼎新,改造采編發流程,完善考評機制,培養全能型記者,用好新技術,方能實現媒體融合發展。
【關鍵詞】二維碼;媒體融合;流程再造
二維碼是一種信息存儲、傳遞和識別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它在形式上已不局限于黑白方形,各式各樣的彩色、異形二維碼比比皆是。用戶可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掃描二維碼,自動運行解碼軟件,讀取相關信息。網址代碼也可編制成二維碼,作為進入互聯網的端口。因此,二維碼能夠將紙媒與網絡緊密聯系起來。
10年前,二維碼就在一些嘗試“觸網”的紙媒率先得到應用,讀者通過手機等掃描印刷在紙媒上的二維碼,就可快速上網,打開相關頁面。二維碼把紙媒單一的文字、圖片的平面、靜態閱讀延伸至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全媒體動態閱讀,把紙媒傳播形態從二維空間一步推送至三維空間。這一傳播形態的創新,為平面紙媒開拓了立體空間。對新聞類報紙而言,新聞報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即使報紙截稿或印刷時間已到,記者仍可以在網絡上即時更新信息,持續不斷地關注某一新聞事件,把間斷性或結果性的傳統報道方式演進為連續不斷的過程性報道,讓讀者持續關注,從而使紙媒因有了網絡而產生受眾粘度。
二維碼解決了傳統紙媒與互聯網關聯的技術瓶頸,是連接紙媒與互聯網的橋梁,是促使紙媒轉型發展的最便捷的渠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具可行性的手段。是可與讀者(用戶)即時互動的工具,也是讓讀者(用戶)分享信息、傳播給更多受眾的最輕松的方式。
既然二維碼對于紙媒有諸多好處,但是為什么在實際應用中并未風生水起、大行其道呢?一些紙媒新聞版面上除了該報的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二維碼外,鮮見與新聞報道相關的二維碼應用。報紙并未把二維碼作為工具,引導讀者上網擴展閱讀、擴散傳播。對于這些報紙來說,報是報、網是網,依舊是兩張皮,自然也就無法實現融合發展。
細細推究,有這樣一些原因,阻礙了二維碼在紙媒上的應用。
(一)觀念落后,抱殘守缺
沿襲多年的紙媒運行管理機制有強大的慣性,即使新媒體勢如潮水、紙媒生存空間受到打壓、“媒體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紙媒仍無動于衷。或在形式上推出了微博、微信客戶端、手機報等新媒體,但在管理運行方式上仍照搬紙媒老一套,不敢打破紙媒固有的傳統思維方式,不敢針對既有的采、編、發環節動大手術進行改造,以適應全媒體崛起的新格局。有些領導受干部任期制度的影響,自身有短期意識、“維穩”心態,干幾年就想升任更高職務,對推動媒體改革、實施全媒體建設的熱情不高、動力不足,或是不愿意改革創新,不愿觸動既得利益。
(二)畫地為牢,部門局限
紙媒辦官網,大多為形勢所迫;手機報、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推出,也都是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姑且試試。新興媒體有哪些特性、優勢、用戶需求、運行規則,與紙媒如何銜接、融合?則交給網絡或新媒體部門去揣摩。多年運行的紙媒形成一套結構較嚴密的采編流程,新媒體機構成立后,與舊有機構、流程銜接困難,于是只好將紙媒的內容照搬轉移到網絡新媒體,成為紙媒的電子版,造成“新媒體不新”的尷尬。由于新媒體機構與紙媒采編機構平行,在內容采編制作上各行其是,紙媒與新媒體的互動、紙媒向新媒體的延伸等融合效果難以實現。即便大家都認識到包括二維碼在內的互動手段的好處,但由于部門、體制的壁壘,都不愿越雷池一步,寧可按老套路完成自己區段內的工作,畫地為牢,自我囚禁。
(三)新聞不新,記者難為
對于紙媒尤其是地方黨報,有些會議消息、領導活動報道,記者在為紙媒寫文字消息外,雖也可拍攝現場圖片、短視頻發送到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上即時發布,但由于報道本身新聞性不強、內容單薄,難以做深做大。有些部門信息、工作動態也不具新聞性,記者難為無米之炊。因此,二維碼在此類報道中應用價值不大。
(四)綜合性強,采編費力
有主題深度、有新聞現場、有豐富的鏈接內容、有延伸閱讀的空間、有引發討論的話題,這類新聞綜合性強、信息量大,可以同時以文字、圖片、音視頻呈現。但現場采訪工作量大,記者需同時完成圖片、音視頻,并需迅速撰寫文字,快速上線,即時發布。繼而深入實際采訪,在文字上謀篇布局,綜合現場圖片、音視頻材料,配以相關鏈接,完成一篇有現場感、有深度的報道。在報紙有限的版面上發表文字圖片的同時,把更多內容的新媒體平臺網址生成二維碼,在紙媒上提示“掃描二維碼可獲取更多資訊”,讓讀者延伸閱讀。
這樣的報道要求記者既要有文字采寫能力,又要有攝影攝像技術,還要會使用圖片、音視頻編輯軟件,這不是每個記者都能勝任的。雖然一些紙媒打出“全媒體采編”的口號,但對于相當數量的記者來說,并沒有從單打一的文字或攝影記者的角色向全媒體轉型。記者能力的短板有時也成為二維碼實際運用的絆腳石。
(五)考核呆板,機制落后
影響記者主動進行“全媒體”采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落后的考評機制。紙媒多年來形成一套較成熟的考評辦法,對記者在紙媒上發布的文字圖片,按一定的質量標準,評定等級,給予相應的分數;但現階段大部分紙媒單位對記者在新媒體發稿無統一、合理的考評機制。記者稿件同時被紙媒和新媒體采用,往往把記者在新媒體上的發布視為“轉載”而不予加分,即使記者在紙媒上發布的僅僅是文字而在新媒體上有更多的內容。有的在新媒體上發稿只是象征性地給點分。記者多干不能多得,工作量不被承認,全媒體采訪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落后的考評機制拖了媒體改革的后腿。
二維碼是現階段“紙媒上網”、融合發展的最廉價、最便捷、最具操作性的工具,是能夠讓紙媒飛起來的“魔毯”。紙媒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魔毯”載著紙媒飛起來。
(一)觀念革故鼎新
面對新媒體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紙媒必須銳意改革。紙媒最主要的收入是廣告,如今商家越來越青睞新媒體,甚至自辦微信等做自助式營銷,導致紙媒廣告收入每況愈下。紙媒要按行業運行規律實行專業化管理,改變傳統觀念。
(二)科學設置機構
一些紙媒的部門機構設置已不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有些媒體已嘗試采編大部門制,設采訪中心、編輯中心等。編輯中心是“中央廚房”,集中各類媒體的編輯,對采訪中心發至編輯平臺稿件,各取所需,審核編發,這有利于提高發稿效率,滿足受眾的多媒體需求。
(三)改造采編發流程
紙媒傳統的采、編、發流程是封閉式的一條龍作業,在全媒體時代已不適宜。紙媒須升級全媒體采編系統,打造開放式的編輯平臺,一個新聞素材,多種媒體使用。探索、實施適應全媒體的采編發流程,同時注意應用二維碼等工具,加強媒體間的聯系與互動。
(四)完善考評機制
考評機制直接關系到媒體從業人員的經濟利益,具有導向作用。紙媒現有評稿辦法偏主觀性,讀者不能參與,缺少數據支撐。應根據采編難度、媒體采用量,用戶閱讀量、點評量、轉發量等全形態媒體傳播效果,制定考評辦法,實施正向激勵。
(五)培養全能型記者
新的媒體生態決定記者必須是通曉采、寫、攝、編技術的全能型人才。記者除了能寫會拍,還須主動學習新材料新科技,掌握音頻、視頻的拍攝技術,必要時做“出鏡記者”,現場直播報道,以適應全媒體報道的需要。
在衡量紙媒人是否理解新興媒體、是否善用新科技、如何看待新老媒體融合發展方面,二維碼是一個試金石。紙媒人必須先在思想上轉型,再在實踐中轉型,切實讓紙媒與新媒體真正融合起來,互相借力、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偉東等.二維碼技術與廣電媒體應用現狀[J].廣播電視信息,2016(2).
[2]楊鈺.傳統紙媒的二維碼技術運用[J].電子商務,2015(8).
[3]黃敬茹.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紙媒二維碼應用芻議[J].新聞世界,2014(7).
[4]孫振雷.二維碼:紙媒發展的新機遇[J].編輯之友,2014(6).
[5]陳欣文.二維碼給紙媒帶來了什么[J].新聞實踐,2011(6).
(作者單位:蚌埠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