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志
充滿人文關懷的綠色驛站
——記北京養護集團瑞通三處城關公路服務站
□齊大志

北京養護集團瑞通三處城關公路服務站,把公共服務功能升級為企業文化范疇,精心打造,走出了一條服務社會的愛心之路。30年來,服務站凝心聚力,開展精神文化建設,通過為出行者提供一份份愛心服務,讓這座服務站成為國道邊上眾人點贊的綠色驛站。
上午9點,國道111線京加路雁棲鎮段的車流量還算稀疏,雙向的四條車道上,來往車輛錯落有序。非機動車道上,不時有騎行的人通過。一個小時過后,車流、人流驟增。通過查詢百度地圖,實時觀測交通流量,這段國道路線紅黃交錯。車陣里,車行時緩時疾。夏季的燥熱,使得乘客或開窗透氣,或停車小憩,國道也隨之開始躁動和喧鬧起來。城關公路服務站,就坐落在這車來人往的旅游通道邊。
采訪時,服務站項艷榮師傅帶著筆者走到休息室,在一個柜子前停下腳。項師傅饒有興致地介紹:“門臉兒上標注了‘工具箱’和‘醫療箱’,公路過客需要哪方面服務,打開抽屜就行了。”說著,項師傅打開“工具箱”,“您看,這里是一套五金工具和千斤頂,自行車、汽車要是壞半路上了,可以做簡單修理。咱再打開‘醫療箱’,看,創可貼、風油精、棉簽、紗布、酒精等等,都是些常用的。您別看這些簡單的東西,有時候卻能救急。我真就遇見過游客受了輕傷,急急忙忙到服務站包扎、止血的事兒。”
據統計,城關公路服務站自2011成立以來,已為5萬輛車(次),33萬人(次)提供愛心服務。
20世紀80年代,城關公路服務站還叫北臺下道班。2009年,北臺下道班劃歸北京養護集團瑞通三處管理后,更名為“城關專養段”,從業人員增至270多人,擔負著懷柔平原地區300多公里的道路養護任務。
城關專養段段長彭大昇告訴筆者,現在的專養段,除了具備公路養護、應急處置功能,還培育了公共服務功能。道班不再是專屬于養路工人的辦公區,而是向社會開放,為過往車輛和人員提供停車、如廁、喝水、休息等方面最基本的服務。
2011年,隨著游客量的激增、公路服務理念的深入,城關專養段被納入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十二五”期間普通公路服務區的建設和養護工程,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城關公路服務站。
城關公路服務站管養的路網,包括雁棲風情大道。在11.8公里的風情大道兩旁,匯聚了上百家懷柔當地的特色商家。這條由普通公路改建升級而成的風情大道,成為懷柔城北的門戶。其養護質量非同一般,服務要求非同小可,這就需要大家以全新的服務對待來這里的每一位過路客人。
總之,不論是以觀景為主的游客,還是以行路為主的過客,城關公路服務站成為了他們休憩時的首選地。特別是春夏秋三季,一個普通工作日接待人數最少也有兩千人。周末得翻一番,小長假更是不得了。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服務需求,服務站的服務設備也在增加和升級。這幾年就先后新增了WiFi,各種型號的手機充電,還有養護集團給北京市各個服務站統一配置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務平臺”,這個平臺就像一臺電腦,可提供交通實況、出行路況、公路氣象等多種信息。
除了城關公路服務站,在懷柔區,北京養護集團瑞通三處還在湯河口、寶山、一渡河設立了公路服務站。目前,懷柔區的公路服務站總面積達到了1000平方米,每個服務站都配備了5至6名接待人員,并且實行24小時四班三運轉的服務工作機制。北京養護集團瑞通三處各個公路服務站,把公共服務功能升級為企業文化范疇精心打造,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
特約欄目主持 柴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