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麗萍
“世界一流鋼軌”設計師的跋涉之路——記全國勞動模范、攀鋼釩型材軋制首席工程師陶功明
□ 徐麗萍
人物小傳
陶功明,中共黨員,1970年11月出生。現為攀鋼釩公司型材軋制首席工程師。他工作20多年來,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發奮圖強,已成長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及世界一流的鋼軌頂級設計師。他一路風雨、一路艱辛跋涉,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用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贊歌。他先后完成了高速軌、60AT高速道岔軌等20多項新產品開發,開發的質量和時間不斷刷新紀錄。他領銜發明“鋼軌局部輔助軋制技術”、“大變形矯直”20多項新技術,目前已獲發明專利授權27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近40項,90%以上的專利已實施。特別是發明創造的“鋼軌斷面全長均勻性控制技術”和“RDD控制工藝及裝置”世界領先。他主持研發的6項科研成果,年創效逾千萬元。他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鋼軌頂級設計師”。這些年來,他獲得了攀鋼“青年技術拔尖人才”、“攀鋼標兵”、攀鋼首屆“十大杰出青年”、攀鋼“學科帶頭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等諸多榮譽稱號。
1992年,陶功明重慶大學畢業后來到了軌梁廠。1997年,他參加工作僅5年時間,在工作中顯露出來的較強軋制專業技術水平,讓軌梁廠領導格外欣喜,于是,把孔型設計這個“尖端”的新產品開發工作交給了陶功明。因他有過當軋鋼工和抓產品質量等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他從事孔型設計打下堅實基礎。
在新產品開發中,陶功明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當時,他接手孔型設計工作不久,很快發現孔型設計靠經驗性的東西太多,成形的理論和公式的東西太少,甚至沒有,而且設計的輔助手段也太少、太落后,特別是在計算機已經廣泛運用的情況下,孔型設計卻還處于人工繪圖、對圖,人工計算參數等落后的狀況。那時,每設計一套孔型,不僅時間長、工作量大,最關鍵的是設計精度不高。很難滿足鋼軌等型材產品的快速開發要求。于是,他一邊鉆研技術,一邊刻苦學習計算機知識。他還爭取到了進入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深造的機會。他邊讀書、邊實踐,很快在計算機上編制了一套孔型繪圖和孔型分析程序,使計算機可以自動繪制孔型圖和進行設計參數分析。從此,攀鋼軌梁廠的重軌、型鋼等系列產品的孔型設計能力實現質的飛越,跨入國內先進行列。

圖為陶功明工作現場
俗話說,有了金剛鉆,敢攬瓷器活。1999年9月,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攀鋼軌梁廠一位副廠長在北京參加原鐵道部召開的一個重要會議,突然打電話給陶功明,告訴他一個信息:“鐵道部要求攀鋼率先開發高速道岔軌,而時間限定一個月之內必須拿出合格產品。如果在限定時間內拿不出合格的高速道岔軌,就將已訂貨的4萬噸時速200公里高速軌合同終止。”接著,這位領導又用商量的口氣問陶功明:“小陶,你看這高速道岔軌的開發任務我們接還是不接?”陶功明聽完這位領導的話斬釘截鐵地回答:“您接吧,這塊硬骨頭咱們啃了!”這位領導還有些不放心地問:“有多大把握?”陶功明說:“您放心吧,我馬上跟相關人員研究方案,辦法一定會有的。”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任務交給陶功明,這位領導踏實、放心了。
陶功明放下電話就開始行動,他通過征求車間技術人員、現場工人師傅等的意見和建議,便有了思路,再經過連續晝夜奮戰,高速道岔軌開發思路有了,開發方案也敲定了,在作好孔型設計以及軋輥和導衛等一系列大型生產工具準備后,投入試生產快速獲得成功。結果,僅用了19天時間,攀鋼就成功開發生產出中國第一個高速道岔軌新產品,結束了中國無高速道岔軌的歷史,并且比原鐵道部要求的時間提前了11天。
這項高速道岔軌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成果,讓攀鋼鋼軌的技術開發水平攀上新的高峰。緊隨其后,攀鋼又在國內率先開發生產出時速200公里高速鋼軌,結束了中國無高速鋼軌的歷史。從此,攀鋼的高速系列鋼軌開發技術在國內一路領先,先后陸續在國內率先開發生產出時速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高速鋼軌以及高速道岔翼軌等各類鋼軌新產品。
陶功明作為攀鋼釩公司的首席工程師,多數時間都在探索和鉆研鋼軌生產前沿技術。2010年,鋼軌全長規格尺寸均勻性這項世界性鋼軌生產技術難題又擺在了陶功明面前。為了破解這項技術難題,他不畏艱辛地堅持理論結合實際地深入探索和研究,帶領他的“軌梁廠首席工程師研發團隊”晝夜奮戰,面對一次次失敗從不放棄,堅持在現場跟蹤生產,收集各種參數,反復對比、論證,反復修改和完善工藝參數等。最終,撥開云霧見光明。2010年3月的一天,他們研發的鋼軌全長規格尺寸均勻性這項世界性鋼軌生產技術,終于成功了,使攀鋼生產的鋼軌軌高、軌底寬度、對稱等全長規格均勻性指標及控制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由此,攀鋼成為世界上首家采用端頭補償軋制技術并獲成功的鋼軌生產企業。從而,大大提高了攀鋼鋼軌的軋制精度和成材率、作業率等指標,讓攀鋼鋼軌的生產技術水平實現跨越式騰飛。這項先進技術應用至今,不僅大大提高了攀鋼百米系列、高速系列、余熱淬火系列等鋼軌產品的質量和產能,還提高了攀鋼鋼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在鋼軌生產前沿技術研發道路上,陶功明越戰越勇,新的技術成果不斷推陳出新。2015年,陶功明率領他的“軌梁廠首席工程師研發團隊”發明的RDD工藝及裝置,通過多方驗證后,開始上線試用,試驗結果表明,這個工藝不僅優化了鋼軌全長規格尺寸均勻性,還大幅度改善鋼軌的其它性能指標。該項技術為世界首創。
2015年,在攀鋼“保命經營”的非常時期,攀鋼釩軌梁廠肩負著攀鋼鋼軌創效產品保產保效的重任。陶功明作為攀鋼釩公司型材軋制首席工程師,吃不好、睡不香,他深知他和他的團隊肩負著更加艱巨的鋼軌新技術的研發重任。為了研發更多的前沿技術,他堅持率領他的“軌梁廠首席工程師研發團隊”,更加刻苦地投入到鋼軌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中。
面對嚴峻的鋼鐵市場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形勢,面對用戶對鋼軌等產品質量越來越高的要求,陶功明和他的研發團隊,緊密圍繞如何提高鋼軌表面質量,如何開發新技術提高鋼軌軋制和加工質量,如何運用新技術快速提高萬能一線100米高速鋼軌軋制和矯直質量,確保早日達產達效等一系列攻關課題,堅持每天深入現場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等,展開深入探索和研究。通過他們運用自行發明的RDD控制、輔助軋制等鋼軌生產新的先進技術,使鋼軌表面質量、規格尺寸全長均勻性、殘余應力等指標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確保了萬能一線不足三個月時間實現月達產達效,為攀鋼鋼軌創效產品多增產、多創效作出了突出貢獻。
俗話說,不經歷風雨,那能見彩虹。陶功明工作20多年來,通過自己的艱難跋涉和不懈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先后完成了多項復雜孔型斷面新型產品的孔型設計、導衛裝置設計、配輥方案等技術工作。特別是他主持研發的“鋼軌平直度控制技術研究”、出口南斯拉夫的“S49鋼軌”、“時速250公里高速道岔軌”等6項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年創效益逾千萬元。在高速軌表面質量控制、平直度質量控制等方面,開發的“工作面可拆裝式組合運輸輥道”、“過程全斷面除鱗”、“大變形矯直”“鋼軌局部潤滑軋制工藝”等20多項新技術,為高速軌的核心軋制技術開發做出了突出貢獻。他主持研發的“100米長尺鋼軌品質控制技術創新”于2015年被冶金工業協會推薦參評國家科技進步獎,“高質量鋼軌軋制CAD-CAECAM集成系統開發與應用”及“鋼軌斷面尺寸全長均勻性控制技術開發及應用研究”正在申報四川省鑒定、評獎。
他撰寫的《高速鐵路用軌軋制工藝開發》等近30篇論文分別發表在《重慶大學學報》《機械工程》《鋼鐵》《軋鋼》《鋼鐵釩鈦》等刊物上,為創新以高速鋼軌為代表的型材孔型設計和生產技術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