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李建莊
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文/河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李建莊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項極為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工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具有組織、引導、服務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等職能,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勢下,如何堅持戰略思維,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把準方向、奮發作為,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作出積極貢獻,是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工會干部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國家治理任務日益艱巨繁重。新形勢下,國家治理包括的主要內容與工會組織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動員和組織職工積極參加建設和改革、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代表和組織職工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等職責高度契合。因此,工會工作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積極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工會組織適應形勢任務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一些企業面臨改制重組關閉破產,對職工利益必將產生重大影響。同時,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
型期,矛盾糾紛易發多發,如果不加快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及時化解矛盾和問題,很容易給社會穩定造成重大影響。這都需要工會發揮組織優勢,切實擔負起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職責。
積極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動形成黨領導下多元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僅靠政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實現在黨的領導下,政府、社會組織、市場、公民等多元共治,加強協同,形成合力。在這一治理格局中,不同角色分工不同,重點在基層,關鍵靠群眾,其中作為經濟社會建設主力軍的廣大職工,作用尤為重要。“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職工總數達到2.99億”,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職工隊伍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做好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職工隊伍的工作,維護好他們的合法權益,對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工會作為黨領導下的具有廣泛影響和號召力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將有效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基層群眾自治良性互動,促進多元治理主體協同協作協調、互促互補互融,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的各項目標任務。
據統計,“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共有基層工會組織278.1萬家,基層工會涵蓋單位658.2萬家,專兼職工會工作人員835萬人”。長期以來,各級工會充分發揮“組織體系健全、聯系群眾廣泛、熟悉基層情況、了解群眾意愿”等優勢,在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堅定信心跟黨走,加大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勞動競賽、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幫扶困難職工力度,參與應對各類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雖然工會組織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做了大量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工會工作面臨的挑戰日益艱巨。當前,職工隊伍正處于就業流動頻繁期、思想觀念活躍期、壓力矛盾凸顯期,勞資糾紛易發多發,工會工作在參與國家治理中面臨的任務之重前所未有、挑戰之多前所未有。
二是工會組織缺乏有效的資源手段。有的地方和單位對工會工作重視不夠,對工會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缺乏深入研究,對發揮工會組織作用缺乏有力指導和支持,基層工會干部隊伍力量相對不足,有時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自身建設亟待進一步加強。當前,工會組織“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作風仍需持續改進;工會基層基礎還很薄弱,吸引力凝聚力還不夠強;工會的工作方式、活動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些都影響了工會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作用的發揮。
近年來,各級工會堅持戰略思維,站位全國、站位全局,在融入大局上下功夫,在引導職工上做文章,在著力民生上下力氣,在服務職工上求實效。但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感到,工會參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
須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加強實踐探索,以工會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全面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來。
凝聚職工思想共識,形成改革發展強大合力。“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對群團組織來說,誰能把自己聯系的群眾最廣泛最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誰的工作就是做得好”。工會組織必須把正方向,引導職工聽黨話、跟黨走,堅定理想信念,鞏固馬克思主義在職工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形勢政策宣傳教育,推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職工,幫助廣大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通過職工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國夢·勞動美”專題教育,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及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作用,向廣大職工宣傳好五大發展理念,充分展現“十三五”規劃的光明前景,引導職工群眾增強主人翁意識,踴躍投身改革發展實踐。
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工人階級領導地位,充分激發職工群眾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不斷煥發廣大職工歷史主動精神和偉大創造力量,激勵他們堅定做中國道路的柱石、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凝聚中國力量的中堅。通過開展“踐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題勞動競賽和職工技術創新活動等,適應職工隊伍新發展新變化,深化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不斷增強影響力擴大覆蓋面,提高職工參與率和受益度,努力把勞動競賽和職工創新活動打造成提升職工技能、增加職工收益、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載體。通過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構建職工教育培訓立體化網絡,充分發揮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幫助廣大職工不斷提升技能水平。運用眾包、眾扶、眾籌等形式,設立職工創新創業基金,大力實施職工創新創業行動,引導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工會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增強法治觀念、提高法律素養,做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筑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深厚群眾基礎。聚焦職工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安全衛生等權益,健全依法維權機制。加大源頭參與力度,積極參與推動立法。扎實開展集體協商、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切實加強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保障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通過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和法律志愿者隊伍建設,加強工會法律援助,強化法律在維護職工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
做實做好維權幫扶,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工會組織要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了解民情、反映訴求、解決問題,切實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職工群眾的心坎上,“讓廣大職工群眾真正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之家’,工會干部是最可信賴的‘娘家人’”。必須從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工會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堅持“黨建帶動工建、工建服務黨建”,通過“農民工入會集中行動”等形式,加大工會組建力度,最廣泛地把廣大職工吸納到工會組織中來。著力改革和完善機關機構設置、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開展“六有”“六好”工會建設、工會編制“減上補下”、改革完善工會干部交流掛職任職制度等,不斷激發基層工會活力和戰斗力,探索建立“以職工為本”的工作機制、“以職工為主”的活動方式和“職工說了算”的評價體系,努力把工作做到所有職工群眾中去,使工會工作更貼近基層、貼近職工群眾,更符合職工群眾意愿。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充分發揮工會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是工會組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職責所系,也是我國工會的性質使然。從戰略高度和全局視角,發揮好工會組織在這一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對國家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必將開創中國工運事業新局面,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團結動員廣大職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