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啟君(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淺析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
◎ 尚啟君(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積極推動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應有之義。這有利于優化國有資本配置,使國有企業既更有效地發揮功能作用,又增強核心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經濟新動能,使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
經濟發展史和經濟理論都表明,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新常態的顯著特征是,支撐經濟增長的新技術由主要依靠引進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進而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在核心和關鍵產業技術上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此意義上,創新驅動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就是在進一步明確國有經濟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創新優勢,以功能定位引導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優化調整,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引領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從而使國有企業實現功能履行和效益提升的統一。
1.1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目標
國有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國有企業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國家目標。國家也主要依靠國有企業實現其核心意志和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保增長和調結構。所謂保增長,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6-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必須在6.5%以上;所謂調結構,即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制造強國,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使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而且必須是通過調結構實現保增長。通過調結構,加快供給側改革,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明顯優勢。僅就中央企業而言,科技投入占全國總研發經費的1/4,中央企業的研發機構,特別是國家級研發機構,都占到全國的1/3以上,中央企業兩院院士占全國的1/4。近年來,在高鐵、核電、特高壓、航天等產業領域,中央企業已處于世界的前列。
根據產業革命的歷史經驗,關鍵和核心產業技術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能源、材料、制造、信息等六大領域。而在我國,這些領域主要由國有企業主導。就中央企業而言,主要布局在軍工、石油石化、電力、電子、裝備制造、汽車、材料、煤炭等產業領域。因此,我國經濟能否實現轉型升級,邁向中高端水平,關鍵要看國有企業的作為。
1.2提升國有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國有企業利潤曾主要來自能源和重要原材料行業。2012年以來,石油、煤炭、鋼材、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導致能源和重要原材料行業中的國有企業利潤顯著下滑。2014年同2011年相比,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中的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分別下降93.9%、87.3%、84.8%、83%和28.5%。這使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上升緩慢甚至出現明顯下滑。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在2012年、2014年、2015年分別下降7.8%、8.9%和 21.9%,只有2013年增長4.9%。2015年利潤總額為10944億元,比2011年下降5514億元,降幅為33.5%。
企業的最基本屬性是要有盈利,沒有盈利,企業不可能生存和發展。國有企業也是如此。國有企業增強盈利能力,對于鞏固基本經濟制度、補充社會保障基金,也有著特殊的意義。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個時期,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失去需求支撐,能源和重要原材料領域國有企業發展不可能再寄希望于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針對這種情況,要使國有企業利潤實現增長,只能另辟利潤之源。為此,國有企業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憑借核心和關鍵產業技術,創造新需求,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從而實現利潤增長由依靠價格向依靠技術的轉變。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國有企業的結構調整與重組。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提出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200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06〕97號),明確提出國有資本需要集中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并提出到2010年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中央企業)調整和重組至80 ~ 100家的目標。
國家提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近20年,國有企業的結構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表現在三個層面:(1)整個國有企業的行業分布過廣,該集中的沒有集中,該退出的沒有退出。就中央企業而言,在國民經濟大類行業中,中央企業所屬三級以上企業的行業覆蓋面達到90%;就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而言,有的省份監管企業大類行業分布面超過95%。(2)國有企業之間同質化經營,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為了爭奪市場,相互殺價,嚴重削弱了國有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近幾年,在非金屬礦物制品、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等工業行業中,國有控股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明顯低于非國有控股企業。(3)單個國有企業一方面涉及領域過廣,主業不突出,有的企業在國民經濟96個大類行業中涉及70多個;另一方面管理層級多、法人鏈條長。目前中央企業管理層級最多的有九級,法人層級個別企業達到了兩位數。這必然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在2016年進入世界500強的50家中央企業中,有26家的營業收入利潤率低于所在行業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水平。例如,中國醫藥集團的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而所在的制藥行業為20.33%。
國有企業結構性問題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量國有企業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承擔大量社會職能,非經營性開支負擔重;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許多企業發展多元化混業經營,為了經濟效益,過度擴張。當前,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是國有企業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5〕22號)指明了國有資本集中的三個領域,并對不同類型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資本地位提出要求。這就為國有企業結構調整指引了方向;二是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將得到基本解決。今年6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6〕45號),要求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這將為國有企業每年減少費用1400多億元,從而為國有企業創造了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使之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三是消費結構升級、“一帶一路”建設、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易于激發國有企業在重組聯合基礎上加強研發的積極性;四是非公有制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使引進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更為容易。2014年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中,非國有企業占61.2%,比10年前提高13.2個百分點。
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實質上就是圍繞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不斷優化國有資本配置,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我國將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壯大。在這些領域,國有企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國有企業要從有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發,根據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圍繞“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利用運輸成本下降和信息充分共享的有利條件,按照專業化思路,整合產業鏈,實施強強聯合,避免同質化競爭,解決“大而全”的問題,集中資源,形成合力,做強主業,抓住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帶動中國裝備和中國標準走向世界。具體涉及以下三個方面:(1)整個國有資本的結構調整,堅持有進有退,向有利于發揮功能作用的領域集中。特別是對紡織、造紙、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等國有企業盈利水平偏低(多年的主營業收入利潤率均低于3%)的行業要加大退出力度。對家具、化學纖維、儀器儀表等國有企業盈利水平較高的行業,可通過轉讓部分股權,將國有資本集中到需要加強的行業。(2)國有企業之間的重組,著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核心競爭力,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推動同一領域的國有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特別要打破區域和行政界線,充分發揮不同國有企業唯一所有者的優勢。(3)單個國有企業內部壓縮管理層次,整合法人層次和業務板塊,剝離副業,專攻主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掌握行業核心技術,搶占行業制高點和產品定價權。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中的中國五礦集團與中國冶金科工集團、中國港中旅集團與中國國旅集團、中國建筑材料集團與中國中材集團的重組,都體現著集中優勢、強強聯合的專業化整合思路。
在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過程中,為了加強國有資產交易監管,防止逃廢金融債務,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應重視發揮產權市場的重要作用。2016年7月1日發布的國資委、財政部第32號令《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指出,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包括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企業資產轉讓三種情況。每一種情況,都要求產權交易機構的介入:產權轉讓原則上通過產權市場公開進行;企業增資通過產權交易機構網站對外披露信息公開征集投資方;企業一定金額以上的生產設備、房產、在建工程以及土地使用權、債權、知識產權等資產對外轉讓,應當按照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履行相應決策程序后,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
2016年7月26日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56號),將掀起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的高潮。這對產權交易機構而言,是新的發展機遇。在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過程中,涉及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的三種情況必然大量存在。特別是在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時,涉及到虧損破產企業處置、不符合國有企業發展方向的企業出讓、為引入非國有資本而發生的企業產權轉讓等行為,都為產權交易機構帶來新的業務。產權交易機構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國有企業重組提供優質服務,進而夯實產權交易機構存在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