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章和



“區位”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內容,如果說自然地理通過學習自然地理規律,指導人類活動應該如何開展,那么人文地理則是通過學習人類文化景觀,說明人類經濟活動是如何適應自然環境的。“區位”分析的實質就是獲取人類從事或否定某種經濟活動的依據和理由。“區位”的學習貫穿地理必修2的始終,以五大人文要素為主,強調“區位”的分析方法。在“區位”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抓住一條學習主線,找出人文地理的核心規律,建構一張“區位”分析思維導圖,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科思維方法。
一、“區位”學習主線的建構
人文地理的學習首先要明確人文要素,解決“主題是誰”的問題,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包含了五大人文要素,即人口、城市、農業、工業、交通。要素的學習又是從人文景觀現象入手的,從現象中我們要能描述出該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特征、時空分布特征、組成結構特征、發展演化特征等。現象描述解決了什么內容、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依據現象描述中發現的地理特征、地理問題,找出其形成的原因,這里需要找出該地理要素所處的地理環境下各地理因素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如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歷史因素、環境因素等。在描述現象時往往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帶來的影響是“區位”學習中又一重要內容,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在中學階段,同學們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進行思考,即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后是針對問題的成因及影響,我們找出一些合理的措施去緩解、治理這些問題,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以人口為例來說明學習主線的建構。人口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人口的數量多少、增速快慢、人口密度空間分布差異、人口性別、年齡結構的差異以及人口增長模式的發展演化等。造成人口上述現象的直接原因是不同時期的人口自然增長和遷移增長。間接原因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醫療衛生保健水平、自然環境質量、經濟發展水平、戰爭、政治、宗教等多重因素影響。人口問題主要表現為數量多少、速度快慢、結構差異三方面。人口數量多,人均資源和社會財富占有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勞動力數量多;人口數量少,人均資源和社會財富占有多,勞動力數量不足。人口增長快,人口紅利高,勞動力資源富足,但社會負擔重,人均GDP增速緩慢;人口增長慢,人口紅利低,勞動力資源不足,國防兵員不足,社會養老負擔重,社會發展缺少活力。以少兒為主的人口結構主要影響為人口增速快;以成年人口為主的人口結構主要影響是人口紅利高,勞動力資源豐富;以老年人口為主的人口結構主要影響是勞動力資源不足,社會養老負擔重,社會發展潛力不足。控制人口數量多、增速快、少兒型為主的對策主要是限制人口生育、按計劃生育、懲罰多生育、加強與嬰幼兒成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控制人口數量少、增速慢、老年型為主的對策是鼓勵生育、鼓勵移民、懲罰不生育、健全社會福利機制、完善與養老相關的設施建設等。
二、“區位”學習思維導圖的建構
“區位”的含義一般包括兩層:一是某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二是某地理事物及所處地理環境中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區位”分析理論不同于數學和物理學中的定理和公理,它是從眾多的案例中總結出來的基礎規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理論分析過程強調全面性、綜合性。但當理論聯系實際,即同具體區域實例結合起來時,“區位”分析往往又會生出許多個性化特征,常突出某單個地理因素或少數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力,而淡化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的影響。即“區位”分析理論強調的是整體性,而“區位”分析應用突出的卻是差異性。這是許多同學在學習人文地理,尤其是面對一些陌生的區域和陌生的地理事物時面臨的現實困難。因此建構“區位”學習思維導圖顯得尤為重要。
依據“區位”的含義可知,“區位”分析首先要明確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以及戰略位置。緯度位置可以確定溫度帶,中低緯度積溫和光照條件優勢明顯,中高緯度積溫和光照處于劣勢;海陸位置可以確定水分條件,距離海洋較近,有水分優勢,晝夜溫差小,距離海洋較遠,水分不足,光照優勢明顯,晝夜溫差大;相對位置決定戰略位置,戰略位置重要可帶來市場廣闊、交通便利等社會經濟條件。
區位因素的羅列應遵循“自然+社會經濟”“四+五+其他”“共性+個性”原則。常見的自然共性因素主要有地形、氣候、水源、土壤四類,常見的社會經濟共性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科技、勞動力、政策五類。個性因素主要依據區域情境的特征而定,如僑鄉、邊境貿易、特區政策等。
區位因素分析是指通過比較,明確影響人文景觀形成的主導區位因素、優勢區位因素、劣勢區位因素、限制性區位因素等。區位因素的表達,要采取“條件+影響”的形式,既要說出區位因素的條件特點,又要表達出對人文景觀的影響。
“區位”分析的最后一定要關注區位因素的發展演化,其主要表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空間上的差異主要是由不同地域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如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水系特征、生物、交通、市場、政策、文化背景等。時間上的發展演化,一方面表現為科技發展使得同一地理要素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不同,如長江中下游的黏重的土質和發達的水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該地的農業發展影響不同;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歷史時期,某一地理要素自身發展變化帶來的影響不同,如黃土高原的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高考真題體驗
【例1】 下圖示意我國不同生育率方案預測的2050年人口結構。讀圖完成下題。
1.c方案與a方案的人口結構比較,差異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別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壯年人口比重 D.少兒人口比重
2.從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判斷,三種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較合理 B.b方案較合理 C.c方案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 1.D 2.B
【解析】 該題組考查的知識目標為“人口區位分析”;考查的能力目標為“獲取和解讀地理圖表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試題的設計主線清晰:“人口現象描述”→“人口問題影響”→“問題成因探究”→“人口對策措施”。“人口現象描述”以情境材料形式呈現,呈現的是人口年齡結構的數量比重變化,第1題考查的目標是“人口問題影響”,但實質是考查圖中年齡結構的數量特征描述,通過對比,可知答案為D。第2題考查的目標是“人口對策措施”,人口結構可持續發展較好的是穩定型結構,即以成年人口為主較好,a方案的老年人口比重高,c方案的少兒人口比重過高,故答案選B。
【例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鹵蟲生存于高鹽水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來源。美國大鹽湖屬內陸鹽湖,鹵蟲資源豐富。20世紀50~70年代,大鹽湖鹵蟲產業規模小,產品需低溫運輸,主要用于喂養觀賞魚類。80年代以后,隨著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鹽湖鹵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1)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
(2)說明早年鹵蟲產業規模較小的原因。
(3)推測20世紀80年代以后,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大鹽湖鹵蟲產業發展的影響。
(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答案】 (1)屬于內陸鹽湖,為高鹽水域。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營養物質,適合藻類等鹵蟲餌料的生長。(2)運輸成本高(需低溫運輸);市場需求小(主要用于喂養觀賞魚類)。(3)原因:海洋漁業產量減少;市場需求增大;近海水產養殖技術提高。影響:對鹵蟲需求量增加,促進了大鹽湖鹵蟲產業發展。(4)贊同理由:鹵蟲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技術成熟,增加就業等。不贊同理由:讓鹵蟲自然生長,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態度,否則不得分)
【解析】 此題組考查的知識目標為“農業區位分析”;考查的能力目標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論證和探究地理問題”,突出批判性、開放性思維培養。試題的設計以陌生的區域和陌生的地理事物為情境材料,考查學生熟知的地理原理與規律。考查主線清晰:“農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農業區位的發展演化”→“農業地域的問題影響”。人文要素是農業,呈現的材料是“鹵蟲的生活習性、生存環境及發展演化”,考查的內容是鹵蟲產業的形成條件,鹵蟲產業發展演化不同階段的成因,鹵蟲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第(1)題,依據材料,找出鹵蟲產業的主導區位因素是“高鹽水域”及“藻類餌料充足”,情境材料給的是“果”(高鹽水域、藻類餌料充足),圖中信息是“因”(內陸鹽湖、入湖河流),需要學生找出關聯。第(2)題,情境材料依然給出了“果”(低溫運輸、喂養觀賞魚類),需要學生自己推理出區位因素,即交通運輸和市場。第(3)題,鹵蟲產業的發展演化主要是由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造成的,尤其是社會經濟因素,結合情境材料很容易找出交通運輸技術的提升及市場份額的擴大,而國際海洋漁業產量減少這一大背景需要學生自己聯想。產業規模的擴大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經濟效益的提升。第(4)題,考查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理由主要圍繞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展開。贊同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帶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贊同的理由主要體現在破壞了“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