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異化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的重要問題,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者們對于其已有深刻的分析,尤其注重對異化理論、生產關系理論以及勞動價值等幾大問題的剖析。從縱向的歷史進程上,本文由異化本身出發,從異化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和所處時代背景來理解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的深化以及對其評價;從橫向異化理論本身涉及的問題上,本文回歸馬恩文本,運用比較分析方法進行展開,來理解和梳理該理論中所涉及的主體的人的異化、作為客體的人的異化以及現實環境中人的危機這三方面的邏輯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 1844經濟學手稿 異化 客體 勞動
一、《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異化理論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理論來源于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哲學思想則來源于青年黑格爾,但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哲學中的矛盾之處,即激進黑格爾與保守黑格爾的斗爭。因此他對黑格爾的批判是從宗教批判入手,進而轉向社會現實研究。他認為人類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擁有自身能動性的整體,而向著人的本質的目的趨動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最終這一運動復歸于共產主義這一本體世界,而其他消極墮落的力量是資產階級。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也認同異化并不像基督教中人神之間的鴻溝一樣永恒存在,而是可以人為被消除的。
在《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其異化觀的基礎。馬克思分析了勞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而闡明異化的本質,即勞動異化或異化勞動。勞動一方面是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因而勞動對人來說具有內在性;另一方面勞動僅是人作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或本質,因而外化于人,具有外在性。因此一方面勞動的內在性采取生產力的形式來體現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其外在性生成異化勞動和資本,使人處于物化的生存方式中,失去了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控制生產資料,工人被其壓榨而喪失了自身存在的主體性,從而淪為工具。工人越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力量,就越創造出足夠的毀滅性力量毀滅自身。
二、《手稿》中勞動異化的具體內容
在馬克思語境里,異化意味著社會不平等、工人階級被壓迫剝削、人的主體性喪失。他認為社會契約論里所提及的轉讓只是法律上表示簡單的商品關系,而外化則是以貨幣形式對社會關系加以物化。只有異化才真正解釋了人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遍的社會關系,人所創造的整個世界變成了與人對立的異己的東西。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處于異化狀態?!妒指濉分姓撌龅模▌趧樱┊惢瘍热葜饕ㄋ膫€方面:
第一,勞動者與其生產的勞動產品的異化。工人階級除了勞動所得(工資),并無其他財產。而資本、土地資產和工人勞動的分離,只有對工人自身來說才是本質的、必然的和有害的分離。勞動產品本應該屬于工人,卻反過來變成統治工人的工具。
第二,勞動者與其勞動活動的異化。資本家為了追求資本積累剝削工人的勞動,而勞動的實現使工人失去了現實性,淪為機器??梢赃@樣說,勞動并不是工人自愿的活動,而是被逼迫的、工具化的活動。
第三,勞動者與其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運用了費爾巴哈哲學中表述人和整個人類時所用的術語,即人是一種這樣的“類存在物”:人類并非是像動物一樣是片面的存在物,而是無限的、普遍的存在物。對勞動對象的改造就是人的類生活的體現和證明。
第四,勞動者與他人的異化。既然人的類本質成為一種異己的本質,而在與其自身相異化的同時,也同他人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異化勞動中,每個人都以一種異己的、不屬于人的類本質的視角和關系來觀察對待他人。
在馬克思看來,一切現象都是勞動范疇自身的二重化,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必然后果,而貨幣是這一異化的頂點。因此,要消滅異化現象,必須消滅私有財產和資本,從而復歸人類的本真生活,即實現共產主義,建立一種“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以一切人類自由發展為前提條件的理想社會”。
三、對《手稿》中異化理論的評價
現代以來,我們所說的異化其實質,還是人的問題。也就是,人之所以成人的問題。但是20世紀以后,由于生產力的提高,市民社會理論的建構的重新建構。當時,所提出的一些尖銳的問題,相對歷史的時代問題,不是那么尖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也不再是單一的,問題的展開,資本主義的調和性,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一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體現人類本質的勞動產品和勞動過程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異化,勞動過程也不再是勞動本質的外在表現,而是成為了勞動異化的重要條件。對于勞動者來說,勞動只不過是勞動者維持其生存所需要的必要手段而已,勞動所創造出來的產品也不屬于勞動者支配,勞動不能讓勞動者符合自己的類本質而產生異化。
作為人的類生活的社會勞動是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人之所以是類的存在物,也正是由于這點。在人類社會,不僅美是按照物種需要的尺度來參照,而且按照對象固有規律的內在尺度來參照,人類通過認識和利用這些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留下人類意識最深刻的痕跡,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從而把人的主觀意愿、審美體驗、價值觀念、理想境界再現出來。也就是說,人類通過勞動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人作為有能動主觀意識的類的存在物,把類看作是自身的本質,從人類特有的本質屬性出發,這符合人類一切情感的需要。在人類社會勞動活動中,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倫理本質不應該從自身地內生性異化出去,轉變成與人類異己的特性,而應使人的倫理情感得以體證,保障其應有的精神世界和倫理本質的類的能力。
四、結語
馬克思在(57—58手稿)中異化概念,和其在(44手稿)手稿中的異化概念其實是一個中心概念,就是指人的主體性下的人的異化概念?!栋屠枋指濉分袃群母拍钍且环N宏觀的大局性提出的異化概念,后來的異化概念,其本質是對它的發展,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的一種細化,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兩個馬克思。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異化概念,是相對于人本身提出的,是關于人的自由、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問題。毋庸置疑,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異化概念,是相對于人本身提出的,是關于人的自由、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問題。而到了后現代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高速進步,人往往是單向度的,作為啟迪,也許就是盧梭的那句經典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參考文獻:
[1]張文喜.自然主義與基督教神意信仰之間: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兩種誤讀[J].甘肅社會科學,2003,(02).
[2][英]霍布斯.利維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美]奧爾曼.異化:馬克思論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概念[M].王貴賢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法]盧梭.論科學與藝術[M].何兆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法]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法]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三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M].重慶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陳小娟,碩士,講師,單位:中共長沙市委黨校馬列教研室,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