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昆
作者簡介:劉麗昆(198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本科,小學音樂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歌唱的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17-01
柯達伊認為:“歌唱有了基礎,音樂教育就能有更高層次的發展。”發聲訓練是一種培養集體同唱的藝術,能在歌唱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聲音靠攏、統一、集中、和諧更是發聲訓練的基礎。其中如何培養學生聽與唱的結合能力、如何挖掘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以及如何讓學生達到放松歌唱高境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老師的細微多樣的表情及手勢變化,做到各聲部間相互支持、呼應、配合,利用清晰的語言、優美的聲音輕松自然的表達真實的自我情感,達到與聽者情感共鳴的歌唱效果,因此發聲訓練是歌唱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為了提高發聲訓練效果,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提高發聲訓練中聽與唱的結合聽與唱的結合是發聲訓練的重中之重
在發聲訓練中,如果學生做不到“聽與唱”的結合,那么會直接影響音樂課的教課效果。再美的歌曲也需要用耳朵、用心去聽,然后多摹仿著唱,才能唱得好。可是從我教音樂課以來發現:許多新班的學生對音樂的聆聽不重視,聽得過程不夠專心,所以在各個年級總有唱歌跑調的學生。其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學生在音樂課上沒有養成用心聽的習慣。解決這一問題,要從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抓起。上課后,首先發聲訓練要用樂器為學生伴奏,那些在班里比較活躍的學生會感到新鮮、好奇,從而都會專心聽,這樣較容易把學生聽、唱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當他們把小耳朵都豎起來的時候,再讓他們去聽樂器發出的聲音,并摹仿著唱,會受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在學生練習唱歌得過程中,老師要走下去聽聽,表揚唱得好的同學;同時也要去尋找跑調的地方,老師再做歌唱示范,讓跑調的學生認真“聽”,引導他們找出樂器發出的聲音和自己歌唱的聲音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在跟唱中掌握每個音的高度,解決歌唱中的難題,提高聽歌、唱歌的興趣,這樣學生便會主動地去聽音樂,久而久之循序漸進,學生才能養成“專心聽”的習慣,培養學生聽與唱的結合能力,做好發聲的訓練。
二、挖掘情感因素在發聲訓練中的體現
歌唱表現力直接取決于情感的因素。歌唱的發聲訓練就要求了學生除了掌握發聲的幾本技能,也要著重去培養學生將情感因素融入單調枯燥的發聲練習中去。譬如,可讓學生懷著一種舒暢美好的情緒,通過幾個簡單音符,用精神飽滿的氣息支撐至尾音結束,然后再依照自我創造力賦予其名字,給原本空洞的練聲曲賦予生命力與表現力,就能收到比較不錯的教學效果。伴隨學生歌唱能力提升,練聲曲難度就要逐步加強。有時可用一些簡單歌曲作品作為發聲訓練之輔助,挖掘更深層次的情感。譬如練唱《花蛤蟆》時,讓學生利用氣息學習跳音及開口音,積極的去模仿蛤蟆那短促、有力且富有穿透力的叫聲,這樣一來,同學們可以在愉快的課堂上練曲兒學唱歌。因而如果能將歌曲演唱和帶有情感的發聲訓練相結合,就能在提高學生的歌唱表現力的同時,提高其情感表達能力。
三、輕松自然在發聲訓練中是歌唱通向高境界的橋梁
輕松自然的心態是歌唱者達到歌唱最高境界的必要條件。美好的童聲應首先具備穿透力與感染力,因而在發聲訓練中,教師不能只用專業術語將訓練內容講得過于生澀,讓學生難以理解,進而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老師要結合學生年齡階段特點,不斷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升學生發聲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聲音可能在開始階段,音色可能達不到要求,但通過訓練是可以逐漸提高他們對聲音方向感的認識,掌握音色的把握。譬如,低年級音樂學習中中開口音發聲練習的《青蛙叫》,就可以讓學生在該曲基礎上進行歌詞創作,讓他們自行大膽編排進很多小動物的叫聲在里面,以激發低年級學生的興趣,這樣可以很快消除心理上的各種顧忌,他們會輕松自然的進行歌唱,這樣學生唱出的是清澈、干凈、輕快、美妙的童聲,是學生達到放松歌唱高境界的一條捷徑。
四、因材施教,用興趣培養學生的發聲自信心
從生理學上講,每個學生聲帶長短、厚薄存著差異,對聲音聽覺敏感性也不盡相同。同時,每個人由于生活環境和習慣不同,以至于在后天發育中,他們逐漸形成了各自差異明顯的發聲習慣,導致各自聲音特點也不盡相同。譬如,自小生長在山村里的孩子習慣于大自然環境,形成的音色往往洪亮自然,而在城市學生由于環境和飲食條件較好,聲音往往纖細柔和。因而,發聲訓練務必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因材施教,在選擇歌曲時要根據其特點,同時循序漸進來開發引導,不可急于求成。
五、強化信念在發聲訓練中的積極作用
意志能夠充分激發發聲訓練學習者的能動性,有利于他們克服不利條件,迎難而上,提升自身發聲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時,遇到發聲難度就會選擇退縮下去,甚至會逃避這個課程,或著是兩天打漁三天曬網,那樣以前的所有訓練就會半途而廢。這時候,就需要培養學生強大的意志力,著重引導他們用興趣形成的學習音樂的堅定信念,來克服發聲訓練學習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用自己的聲音表達的情感去感動聽眾。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歌唱人才。
綜上所述,不能夠把歌唱教學中的發聲訓練當做一套機械練習,而是要結合實際,采用新方法和新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日后的歌唱造成一個聲音概念和狀態的錯覺。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在進行發聲訓練學習中,將情感融入枯燥的學習中,用愉快的心情去練習,使自己的心靈和單調的音符產生共鳴,才能有效地找到松弛自然的音色,提高發聲訓練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石家莊市橋西區城角街小學)
參考文獻:
[1]韓勛國.歌唱教程[M].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2]張小戈.聲樂教學必須重視心理心態的研究[J].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