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廣蘋(1965.4-),女,小學語文高級教師,大學本科,四川省漢源縣宜東鎮中心小學。
摘要:隨著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科素養的啟蒙,抓好閱讀課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引導方式;閱讀習慣;正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32-0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些都是強調多讀的好處,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才思敏捷;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讀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讀書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得到積累,君子學以聚之。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為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稍顯不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需要老師的積極引導,我們要做到以讀為主線,同時結合各項訓練活動。
一、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服務閱讀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中的錄音、視頻,不僅使教學實際效果得到增強,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力促進,而且也使教師教學思想意識得以升華和教學水平提高。
2.教師要示范引導,以情帶讀。朗讀教學的最好的資源是教師的范讀。一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初步學習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向師性。教師精彩的范讀的優勢盡顯無疑。因此,有感情朗讀的行列需要教師的真正加入。
3.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通過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和一些圖片,甚至是老師自己準備的多媒體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從之前的“要我讀”變為“我要讀”。學生進入情境后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容易沉浸在讀書中,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
4.老師可以給學生安排角色,分角色表演朗讀。在多種閱讀形式中,分角色表演朗讀是小學生很感興趣的一種,這是由于低年級的課文內容富有童趣,故事情節鮮明。因而,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語言表達的理解、記憶,可以用表演的形式來表現課文內容;通過分角色朗讀,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能很好地突出課文所表達的故事思想,體現課文的特點,也能充分的讓學生融入到故事中來,讓學生成為故事的主人翁,所以分角色朗讀是小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種閱讀形式。比如以《小壁虎借尾巴》這篇有趣的故事為例,通過“小壁虎”和“小魚”、“牛伯伯”、燕子阿姨”它們之間的對話,再加上老師適當的引導和指揮,班上的朗讀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的閱讀興趣非常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學得既輕松又深刻。
5.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尋找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感悟品讀。在朗讀時,如果能夠抓住關鍵的詞句,對課文更深層次的理解會有莫大的幫助。比如《春雨的色彩》這一課,可以通過老師范讀中語音強調“爭論”、“有趣”、“顏色”等詞來幫助學生體會春雨的色彩。先抓住重點詞品讀,單個的理解每個詞語的意思,在比較這些詞語放在課文中以后表達的意思會發生什么變化,然后連貫起來讀句子,就能較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理解課文。
6.老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多激勵和鼓勵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中,老師要多多表揚和激勵學生,“你讀得可真好!”“真棒,比老師讀得還好!……”即使讀得不夠好時,老師也可委婉的方式來表達出來,比如說“讀得有點感覺了,誰能比他讀得更好?”“你在這個地方要是更有感情一點就很好了。”……這樣能更加促進學生的積極性。
二、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養成積累基礎知識的好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要以平時對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視為基礎。如果自身的識字量不夠,對詞語的理解不夠深刻,就很難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學生在閱讀中閱讀中經常遇到一些拗口難懂的句子,就很容易中途放棄。
2.在閱讀中嘗試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理解課文。閱讀是一個從質疑到釋疑的過程,釋疑的過程也是產生進步的過程。而質疑是解疑的前提,能夠提出各種有價值的問題,并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解答問題,是進行探究性釋疑閱讀的關鍵。
3.培養學生堅持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語文學習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積累,掌握的知識很匱乏、片面,聽說讀寫也就不會得心應手。因此,平時就應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優美的句子、名言警句,以及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將材料儲于大腦,這樣學生的文學素養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語言的運用也會更加靈活。
4.養成勤于自學、虛心求教的好習慣。自學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只會學習能力,沒有自學能力的話,那么遇到新事物的時候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在平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養成制定讀書計劃的習慣。合理的利用時間能讓學生更加高效快速的獲取知識,也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閱讀時間,對長期的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而是需要長期以往的堅持,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有所獲。
三、老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外,正確的閱讀方法也是或不可缺的。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閱讀方法,適合低年級學生在他們這個階段使用。
1.朗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富有感情的去閱讀課文,讀得流暢、自然、有節奏,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明白文章的主題思想。
2.查閱法。即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勤查工具書,工具書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會起到很重的作用,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熟練的使用工具書,勤于借助工具書來學習。
3.背誦法。背誦好的課文,詩詞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詞匯和句子,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也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4.默讀法。默讀能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讓學生更加的集中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文章的理解中來。
5.卡片筆記法。用卡片記錄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的詞句,方便學生日后的記憶,復習。
閱讀的方法很多,只有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對讀書有興趣,才能提高小學生閱讀的品位和趣味,才能讓學生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
總之,“讀”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尤其對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由不會讀到會讀,由初讀到熟讀和感情朗讀,這樣層層遞進,層層深入。在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帶領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學習字詞,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明白道理,在讀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四川省漢源縣宜東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吉克洲.淺談初中古詩教學中的“讀”[N].金陵瞭望:教育,2011.
[2]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M].湖北:崇文書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