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反壟斷法》出臺標志著我國市場經濟進入新時期,一切排除、限制或者可能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都將被視為壟斷行為,都會得到相應的規制。然而我國《反壟斷法》只對壟斷行為做了原則性的規定,歸咎到各行各業,仍然需要更專業的分析。2016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其他有關部門起草的《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也正式面向社會征詢意見,《汽車品牌管理辦法》也靜待出臺,這對于汽車領域的反壟斷將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汽車供應者和消費者有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汽車制造商 汽車經銷商 縱向壟斷豁免
一、汽車銷售4S模式下產生的壟斷行為——《指南》制定的主要背景之一
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肯定了4S銷售模式,明確規定了汽車的銷售需要得到汽車廠商的授權,同時4S店對廠家的依附性極強,經營模式的單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車銷售市場的發展。地域限制、轉售價格限制、搭售、客戶限制、售后原廠配件的排他購買、排他供應等各種縱向限制競爭行為在中國汽車經銷和售后市場上普遍出現。《反壟斷法》的頒布和征求意見后即將出臺的《指南》和《汽車品牌管理辦法》意味著《辦法》再無適用的必要,新的有利于競爭的汽車銷售模式會誕生。
二、《指南》詳細列明的汽車壟斷行為和豁免情形
《指南》首先是對汽車行業的基本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以及汽車相關市場的劃分依據,然后在反壟斷法的大框架下很具體的規定了汽車行業所禁止的壟斷行為,主要有汽車領域的橫向和縱向壟斷行為,以及具有支配地位的汽車制造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削落售后市場的有效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在每個部分也都有列明可適用的豁免情形。
(一)汽車業中的縱向壟斷行為
汽車行業的橫向壟斷行為相對于其他行業沒有特殊性也沒有專業性,故指南重點在汽車行業的縱向壟斷行為。
指南中很重要的條款就是對于不是汽車縱向壟斷行為的規定,里面界定了什么是不具有顯著市場力量的汽車業經營者,例如縱向協議的競爭評估,理論研究與執法實踐表明,在相關市場上有可能被認定為不具有顯著市場力量的經營者占有市場份額比例在25%-30%以下。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汽車行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主要在汽車售后市場比較明顯,而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相關因素就是汽車品牌。
在生產售后配件上,除了配件根據代工協議生產之外,具有支配地位的汽車制造商,在其品牌汽車售后市場上,除非有正當理由,才可以限制為初裝汽車配套的配件制造商生產“雙標件”。 ①
在供應和流通售后配件上,主要禁止以下行為:限制售后商和經銷商外采或外銷售后配件。
對于橫向壟斷協議和經營者集中未做特殊說明,而對于行政壟斷則表示主要在二手車交易領域。
三、對《指南》的幾點思考
(一)對汽車業縱向壟斷協議的規制是以“禁止+豁免”的形式
汽車經銷商和供應商達成的協議以及經銷商制定的各類有關經銷和售后的商務政策是汽車市場縱向壟斷協議的載體,雖然有的觀點是認為本身違法原則不應被指南采用進而禁止協議中的縱向限制,而應通過運用合理原則進行分析,對于《反壟斷法》第十四條未明確禁止的縱向壟斷行為,指南不宜直接禁止。但是我認為,根據《反壟斷法》中“禁止+豁免”的壟斷協議制度,不論是橫向還是縱向的壟斷協議,經營者只要能夠充分證明該協議與《反壟斷法》第十五條規定的豁免條件相吻合,該經營者就有主張豁免的權利。
目前美國聯邦反托拉斯法均適用合理原則評估了各類縱向限制的合法性,合理分析原則與本身必然合法并不能等同,我國反壟斷法在符合我國實際的基礎上適用的是禁止+豁免制度,指南也必須遵循上位法,不可將歐美的制度直接套用。
(二)汽車經銷中的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
理論研究和執法實踐表明,經銷服務質量的提高、效力的增進以及中小經銷商經營效率和競爭力的增強能夠在汽車經銷中的某些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中得以提高,相關市場的競爭非但不會受到嚴重限制,同時還能夠給消費者分享產生的利益,因而與《反壟斷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條件相一致。故指南列明了不具有市場支配力量的汽車供應商和經銷商實施的某些客戶限制和地域限制是構不成壟斷的,但經銷商和供應商的市場份額被指南明確界定為25%-30%,這樣一個固定的市場份額標準相對于復雜的相關市場界定,顯然不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雙標件和代工協議的規定
雙標件的生產在指南中得到體現,目的在于使維修商和消費者辨識同質配件的能力得以提高,汽車售后市場競爭秩序得以促進。需要值得注意的還有,應保護好汽車制造商和配件制造商的合法權益,流通和生產的雙標件還涉及平衡知識產權保護和反壟斷之間的關系。
注釋:
①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中關于基本概念的解釋。
參考文獻:
[1]王秀麗,肖俊濤.汽車銷售4s模式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08,(03).
[2]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汽車業的反壟斷指南[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16,(04).
[3]楊凱.汽車行業反壟斷相關政策法規分析與展望[J].汽車工業研究·月刊,2016,(03).
(作者簡介:曹春香,本科,山西大學法學院,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