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齊琪(1991.7-),女,漢族,安徽蚌埠人,在讀碩士,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英語文化。
摘要: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在語言學界有很大的影響。本文首先介紹了普遍語法理論及其對普遍語法的一些認識,然后闡述了它與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關系。從而試圖為二語習得和教學提供啟示及借鑒。
關鍵詞:普遍語法;認識;語言習得;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35-01
一、引言
轉換生成語法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問世,它是由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來的。也正是基于此理論,喬姆斯基有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觀。喬姆斯基(1965)指出,普遍語法是“由人類所有語言所共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組成的系統,是人類語言的本質所在”。它強調我們的大腦在經驗之前就固有一種結構或屬性,這些結構和屬性是通過先天遺傳而來。假如沒有這些結構,人類在大腦中無法構建自己的語言系統,它是大腦最原始的狀態,也是人類學會如何使用語言的內在原因。
二、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理論
普遍語法理論強調的是準則、條件的系統,這些人類共有的準則或條件也是語言的本質所在,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遵守的。人腦擁有關于語言的共有認知。無論哪一種語言,都必須共同掌握語言的普遍語法。在喬姆斯基的語言觀中,語言被視作人們思維的一個特性,而普遍語法理論可以說明人類是如何學習、掌握語言的。他強調人一出生,他的大腦中就固有一系列的準則,它們適用于一切語言,只是每種語言在一定范圍內由于參數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學習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學習如何把共有的一系列準則適用于某一特定的語言。該理論目的之一就是試圖發現一切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而事實上對一切人類語言進行全面的調查是根本沒必要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喬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語法并不把所有語言都看作是相同的,它的研究一般是立足于某一語言的特點從而試圖發現一切語言共有的特點,是一個由個性到共性的過程,進而試圖更好地闡釋人類所有的語言。
三、普遍語法與第一語言習得
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理論指出,人腦的原始、最終狀態對人類對學習或掌握一門語言具有很大影響。人腦的原始狀態一般是新生兒的大腦,此時它對語言毫無了解,即最初零狀態(S0)。最終狀態則是指成人的母語使用狀態,即已經完全了解如何使用語言即穩定狀態(Ss)。學習、掌握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從最初狀態向最終狀態的一種趨于穩定的動態發展過程,也就是S0→Ss。新生兒從周圍人群特別是父母接收很多的言語即最初的語言數據,然后有意或無意地將這些言語儲存到自己的大腦中并進行適當的加工,這就是語言習得機制,他們進而掌握了如何使用該語言,即語言運用能力。該理論中,語言習得機制其實就是語言能力,也就是普遍語法。
四、普遍語法與第二語言習得和教學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習得機制和普遍語法在語言學習者的一語習得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二語習得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是否也具備這種普遍語法即普遍語在二語習得中的可及性問題,一直是國內外語言學家的研究熱點。針對這一問題,目前有三種主要的觀點:直接可及說、間接可及說和不可及說。直接可及說認為二語習得者能夠直接運用普遍語法原則且不用參考母語參數值;間接可及說主張普遍語法是語言學習者已有的母語知識間接地發揮作用;而不可及說則聲稱兒童一語習得和二語習得是截然不同的,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并不像兒童那樣受普遍語法的引導,而是訴諸于一些學習策略。
可見,對于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是否可及的問題,語言學家們眾說紛紜。然而,作為一種人類學會說話的可能或基礎,我們傾向于支持可及說,否則二語習得就變得完全不可能了。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又不像在母語習得中那樣完全可及。因此,二語習得也不可能像母語習得那樣僅僅在普遍語法和語言輸入的雙重作用下就能夠實現。不可否認,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提供可能和生理基礎,但是二語習得除了得益于普遍語法和語言輸入之外,還有賴于某些認知機制或學習策略的作用。這就為外語教學提供了一定的啟示,讓外語教師明白,學生的二語習得不能完完全全地模仿母語那種僅靠加大語言輸入和普遍語法的引導自然而然地獲得。因此二語習得中我們應該切實強化具體語言語法的學習、訓練和一些元認知或認知策略的引導等。
五、結論
普遍語法理論強調人腦的原有結構,是關于知識的理論,而非行為。該理論中,這種知識主要是試圖發現人類如何掌握普遍語法。學習一種語言就是掌握如何將共有的原則使用于某一特定語言。所以,在進行語言的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到普遍語法在語言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又要善于運用一些強化訓練方式或認知、元認知策略。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外語,培養他們的外語語法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
參考文獻:
[1]Chomsky,N,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Syntax,Cambridge,Mass.MIT Press.
[2]Cook,V.J,1985,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6,1-18.
[3]Flynn,S.& Martohardjono,G,1995,Toward theory-driven language pedagogy In F.Eckman,D.Highland,P.Lee,J.Mileham & R.Weber(E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pp.45-49).Hove,UK:Erlbaum.
[4]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5]于文斌.普遍語法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J].外國語,2001(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