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芳
摘要: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逐漸的走成成熟并且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給圖書館在內的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與挑戰,同時也為圖書館用戶的服務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現有的服務技術和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圖書館 用戶服務 服務保障模式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博客、微信、社交網站等各種互聯網的應用也不斷的普及,從而加劇了數據量的增加。據有關研究結果顯示,在未來的十年內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量將會增長50倍,而大數據帶來的經濟價值將會達到20000億美元,這也就意味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目前,大數據給整個世界的各行各業都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圖書館是一個專門負責收集文獻、整理文獻、保存文獻和傳播文獻的綜合性機構。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用戶的需求也隨之而改變,從而對圖書館的用戶服務業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特點
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機遇。首先,圖書館需要管理和服務的數據不斷的增加,這對圖書館系統的軟件和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隨著個性化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系統中的監控服務視頻、音頻和圖片、網絡日志和增值服務的數據量遠遠超過了,傳統的圖書館中以文本紙質為主的數據量。然后,圖書館的數據價值的密度比偏低,其年增長率與價值密度呈現反比例的關系。最后,圖書館處理數據的速度快,時效高,能夠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和數據價值密度。
二、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需求
在大數據背景下,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能夠獲取信息的手段不可勝數,用戶獲得資源的途徑也變得更加豐富,圖書館不再是用戶獲取信息的唯一方式。因此,圖書館用戶的需求也逐漸發生了改變。第一,傳統的圖書館數據庫存儲了大量的文獻資源,但是受到地域、權限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求。而在大數據時代,用戶可以不受地域、權限、時間的限制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所需的資源。第二,傳統的圖書館采用紙質的服務信息,其更新需要一定的時間完成,而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用戶可以通過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直接獲取資源,這樣使得圖書館文獻檢索功能逐漸的喪失并退化。能夠提供準確和便捷的服務方式是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的新要求。第三、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單一的提供文獻資料的方式,已經無法再滿足用戶的需求,用戶更傾向于提供文章的相關或相似文獻和資料、關于搜索熱點的分析和發展預測、對于某一研究方向在不同行業中的應用等等。這是在大數據時代下用戶比較受歡迎的信息服務。
三、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保障模式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主要包括:構建以大數據時代為中心的服務戰略理論、制定詳細的圖書館用戶服務模式和建立評價所建圖書館服務模式能力的指標體系。
(一)構建以大數據為中心的圖書館服務戰略理論
大數據具有經濟性、科學性和可控性,這是構建圖書館服務戰略理論的首要前提。在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改革中,不僅要實現大數據的生命周期的需求,還要在用戶服務的實踐過程中能夠保證數據進行有效的整理與融合。首先,圖書館服務模式應該建立在基于云服務平臺的大數據處理,要保證該管理系統具有高度穩定性和安全性,能夠為圖書館提供更為可靠和準確的數據。其次,建立以大數據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需要通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價值評估和效益分析,構建出能夠符合用戶需求的新服務模式。最后,通過對圖書館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聚類和歸類等方法,完成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服務價值的挖掘,預測用戶的需求方向,從而可以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服務。
(二)基于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模式
基于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需要多用戶的閱讀行為和閱讀需求進行準確的分析,進而能夠據此調整提書館的服務內容、方法和目的。傳統的數字圖書館是基于已經采集的數據基礎上,對用戶的需求、閱讀愛好和閱讀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而基于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能夠對用戶的資料數據進行實時準確的分析處理,然后通過自我學習提高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從而提高用戶的閱讀滿意程度和閱讀質量。
因此,實行基于大數據圖書館的用戶個性化的服務模式,是滿足圖書館用戶閱讀需求和提升用戶個性化的服務質量的保證。圖書館通過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對用戶的閱讀需求和行為進行標示,通過微信、博客、郵箱等網絡平臺,為用戶定期的推送個性化的閱讀服務。從而保證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具有較強的實時性。同時還應該建立用戶閱讀滿意度、閱讀行為、用戶對個性化服務的反響的模型,從而制定出讓用戶更加滿意的服務模式。
(三)建立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
在大數據時代,評價圖書館大數據系統服務能力的主要參考指標是圖書館數據的可用性和大數據技術的有效性。重點包括對圖書館數據的采集、分析、過濾、處理、云計算能力、是否能夠及時發現并修正系統中存在的缺陷等問題、用戶服務模式的改革、用戶服務保障、運營的成本等方面進行評估。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圖書館能夠將不同的數據內容、數據模式,整合成一個比較大型的數據平臺,通過對用戶的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學歷、喜好進行收集,分析用戶閱讀愛好和習慣、用戶認知水平,從而能夠有效的評估服務模式轉變后的成效。隨著圖書館內容和模式不斷的發展變革,圖書館服務的系統基礎設施和服務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其安全防御的難度等級、內容和對象也在增長。同時,黑客可以針對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漏洞,采用多種方法攻擊圖書館管理系統,從而獲取用戶的資料,因此,也需要對圖書館的不穩定因素、安全防御能力、實時監控能力等進行科學的評估。
四、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技術逐漸的走向成熟,并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給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各行各業帶了機遇性的挑戰,并對圖書館的用戶行為研究以及用戶服務保障模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對圖書館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的大數據圖書館的研究還處在初步的階段,真正的能夠實踐應用還需要很長時間不斷的進行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陳臣.大數據時代圖書館用戶服務保障研究[J].圖書館,2014,(02).
[2]朱靜薇,李紅艷.大數據時代下圖書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J].現代情報,2013,(05).
[3]楊振力.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探析[J].圖書館學刊,2016,(06).
(作者單位: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