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期麗++劉維蓉
作者簡介:胡期麗,女,漢族,湖北鄖縣人,講師,碩士研究生,貴陽中醫學院,產業經濟學。
劉維蓉(1976-),女,彝族,貴州威寧人,副教授,碩士,貴陽中醫學院教師,貴州中藥民族藥產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
摘要:本文界定了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指出了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時代需要,然后從教育供給側入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醫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供給側;供給側改革;中醫藥院校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91-02
一、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習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1]李克強總理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2]此后,“供給側改革”成為各大報刊的高頻詞匯,也成了學術界熱烈討論的關鍵詞。供給側,即供給方面,供給側改革即從供給方面改革。供給和需求是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的,但“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會涉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關鍵時期,作為中醫藥院校,能不能擔負起培養適應經濟新常態下高質量中醫藥人才的重擔呢?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中醫藥人才的地方,是生產中醫藥勞動力的“供給方”,其供給的中醫藥人才能不能滿足“需求側”,即各類中醫藥企業、中醫院、中醫藥研究機構等的要求,是中醫院校教育事業、教育體系是否成功的主要判斷依據。從當前的現狀來看,需求方出現“人才荒”,另一邊是各個中醫院校每年培養的大批畢業生中真正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不多,找不到對口的工作。因此,高質量、高水平的中醫藥人才供需矛盾迫切需要中醫院校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
二、提升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時代背景
2015年12月,國務院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草案)》,明確指出,建立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加強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培訓。2016年2月,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提出要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3]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中醫藥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逐步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明顯提升。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中醫類醫院3732所,中醫類醫院床位75.5萬張,中醫類執業醫師39.8萬人,2014年中醫類醫院總診療人次5.31億。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疑難病癥、重大傳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2014年中藥生產企業達到3813家,中藥工業總產值7302億元。然而,我國中醫藥資源總量仍然不足,中醫藥服務領域出現萎縮現象,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薄弱,發展規模和水平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缺乏,繼承不足、實踐創新不夠;甚至有些中醫人員中受學歷不等、院校教育課程配置差異及專業思想不穩固等因素的影響,中醫離宗,用藥背道,對望診、脈診具有真實功夫者已漸寥寥。
在供給側改革系統工程的推動下,針對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與社會實際需求未能很好對接的現狀,如何滿足用人單位崗位工作的要求,實施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已成為中醫藥院校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在此背景下,各大中醫藥院校需不斷加強對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地方及至全國中藥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技術支持。
三、以供給側改革為引領,提升醫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要解決中醫藥人才供需結構矛盾,首先應從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供給方——中醫藥院校入手。“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鋪開以來,教育部也提出了“教育供給側改革”。借此契機,從供給方入手,改革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質量。
(一)培養方案的供需均衡
新生從報到開始,進入了大學生涯,他們會很迷茫“大學學什么?怎么學?……”然后就按照每個班的課表,背著書包去上課。老師按事先排好的課表準時去上課,按教學大綱、教案給學生講解知識。從供給這一端來說,教師會按規定按要求想辦法努力去教好,但從這個專業這個班學生的培養方案源頭上看,教師并沒有認真地征求學生的意見,忽略了對學生真正需求的調查。學校提供學校認為學生所需要的,但并沒有真正調查學生的心聲。而且某個專業開設什么課程,以及課程時間安排都是在學生進校前已經制訂好的。這種學校單方面提供的供給很難在現實中與學生的實際需求達到一個均衡點。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考慮事先對學生的個性需求進行統計,結合市場需求的變化,修訂《培養方案》、《教學質量標準》等,重新設計令供需雙方都滿意的課程體系。創建多個平臺,即滿足學生通識教育、專業教育,也迎合學生創造創新、職業能力的教育;課程也分多個模塊,專業教育、就業創業、創新設計、人文素養等,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即學知識又活學活用知識。在貴陽花溪大學城這個教育教學資源匯集地,更要充分利用這個區域資源優勢,各大高校互通學分,互相共享資源,為學生學習各類知識,就業創業、繼續深造等創造有利條件,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二)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課程體系不優化,學科體系不合理,就會影響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進而影響學生在學習階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將來也就難以擔當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熱情度很高,在非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問“這個又不是我們專業,學著有什么用?”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往往就不喜歡學這門課,就不認真聽講。或者是文科生遇到數學類的課程就不想學了,覺得聽不懂,總覺得學著沒有用,甚至不上課。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往往會課前先為大家介紹本門課的核心思想,學這門課的目的。針對學生這樣的困惑,是聽任學生“只學專業課”的單一要求,還是應該滿足學生德、智、藝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果面面俱到,樣樣考核,會讓學生面臨學分的壓力;如果只學專業課,又違背高校教育“立德樹人”的初衷。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學校應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在課程設置上,應立足于崗位需要,以培養能力為導向,實現工作與學習的無縫對接。專業課必須開設,但對于有重復或有交叉的課程應進行整合削減,減少部分學分負擔。同時,增加選修課、實踐課、增加人文通識課、以及一些社團活動,并且改革考核方式,不局限于“分數論”,注重個性化需求的滿足,綜合能力的提高,多角度、多方式考核學生,形成“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的素質教育體系,全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中醫院校可以開設一些中醫藥文化素養方面的課程;可以建設中草藥文化園,在教室、食堂等地方布置有關中醫藥文化的內容,讓學生感受中醫的魅力,實現文化育人和環境育人;可以進行一些中醫藥文化學習的實踐活動,以“體驗式”學習為載體,利用校內外活動基地,到藥廠、中醫養生園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只有具備這種文化素養、文化底蘊,才能做好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創新,才能更好地發展中醫藥事業。
(三)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觀念認為,教師按教學任務完成教學計劃,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講授給學生,教師知道的越多,就跟學生講得越好;而現在認為教師教學質量高低不在于講授多少,而在于學生從中學到了多少。有時,教師也困惑,教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結果只感動自己,學生只是被動學習。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想辦法,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教師不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是通過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活動參與式、游戲嵌入式實踐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問題、探究答案、增長知識,大大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教師不只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成了學生增長知識的“總指揮”。由于教學方法的改進,學生慢慢由知識的“被動學習者”成為知識的“主動追求者”。在教學上,還可以不定期地聘請行業企業知名專家學者,技術能手進校作專題報告或專項技能培訓,多方法、多渠道培養人才,提升中醫藥人才的質量。
(作者單位:貴陽中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N].人民日報,2015-11-11.
[2]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科學編制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5-11-11.
[3]國務院關于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N].人民日報,2016-2-22.
[4]楊圣娟,孫欽富.青島濱海學院的“教育供給側”改革探析[J].教育教學,2016(2):112
[5]沈偉,何方正等.中醫藥高職院校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7):154-156
[6]林惠玲,林子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