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摘 要: 平涼市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要發揮好后發優勢,在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同時,突出規劃引領,筑牢生態屏障,做強循環產業,建設綠色生態宜居城市,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關鍵詞:綠色生態 經濟發展 宜居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04-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在新形勢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本文從平涼市提出建設生態宜居平涼的目標出發,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平涼市在抓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實踐
近幾年,平涼市著力打造“一中心兩園區”城市布局,相繼實施了東西大門改造、綠地公園、八溝一河治理、棚戶區改造、地下管網等一批節點改造、功能配套、景觀提升工程,構建了“六橫十二縱”路網框架。建成了中心城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工程和西北首個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項目,實現了主城區建成道路雨污管網全覆蓋、垃圾無害化全處理,集中供熱面積達到1100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達到42平方公里,綠地率提高到31.8%。全市抓建城鄉一體化試點鄉鎮24個,建成美麗鄉村、“三清五改”和新農村建設示范村1318個。治理水土流失117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18.7萬畝,完成人工造林1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9%。
目前,全市有7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31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稱號、174個行政村獲得“省級生態村”稱號。
二、對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綠色生態平涼的思考
1.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努力實現發展與保護共贏
平涼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色發展的理念,把環境保護真正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把生態環境培育成新的發展優勢。于2013年提出要創建國家級生態市,這是立足于市情實際,著眼于科學發展,推動轉型發展,改善民生之需。將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快提升小康社會實現程度。
2.立足“三個突出”,構建城鎮發展新格局
2.1突出發展定位。平涼中心城市發展定位為陜甘寧三省交匯區商貿物流中心,隴東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循環經濟、旱作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生態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構建“一主三副三節點、兩軸三區雙通道”的市域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2.2突出規劃引領。按照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同等重要、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同等重要、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同等重要、城鎮建設和城鎮管理同等重要的理念,編制了《平涼市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從城市總體設計.區域發展規劃、專業規劃、控詳及修建性詳細規劃等不同角度,規劃出了層次分明、布局合理、著眼長遠、滿足近期的城市發展藍圖。
2.3突出空間布局。統籌考慮人口容量、產業支撐、就業需求、土地供應、水資源供給、環境承載等要素,把城鎮規劃與產業發展等其他規劃進行充分銜接,構建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副中心城市為骨干,以小城鎮為基礎,城鎮功能互補、產業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城鎮體系,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鎮協調發展機制。
3.實施“四大工程”,建設綠色生態平涼
落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按照“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的精品城鎮建設理念,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一是推進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嚴格落實生態功能區保護規劃,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和礦區植被恢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強對關山、太統山等重點保護區、靜寧北部等三地限制開發區和華亭等三縣植被恢復區的保護。實行最嚴格能源、耕地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力度,加強水源涵養區和水源地保護,強化重點區域和重要河段水污染防治。二是促進低碳循環高效發展。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能減排為目標,以建設隴東傳統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示范區為抓手,全面推廣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以能源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現代農業等為重點,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圍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生活廢棄物資源化、節約型社會建設等領域,推動循環型社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縣(區)。三是加強城鄉生態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推進城鄉建設模式的生態化、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實施新城區集約建設、舊城區改造,鼓勵綠色農房建設,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市政、綠色交通,加強綠地空間建設,建設生態城市,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四是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緊扣人文宜居這個主題,以更具個性、彰顯特色為目標,重點推進中心城市、縣城、工業集中區、重點城鎮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熱、現代信息網絡等公用設施建設,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實現市政公共設施基本配套。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縣城的園林化建設,大力發展園林式單位、小區、廣場、街道和城市綠心空間、生態公園;開展濕地資源調查,積極探索并實施涇河沿岸綠地、濕地建設及城市雕塑建設;積極創建省級、國家級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