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摘 要: 在曾經輝煌燦爛的唐王朝已經走到末路的時候,唐詩也走完了燦爛輝煌的歷程,晚唐的最后一抹晚霞也消失了他的光輝,五代詞人的星輝日漸閃亮。其中最為耀眼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詞,首先表現出來的眷戀“雕欄玉砌”帝王豪華奢靡淫逸生活等消極東西,但是我們要加以剔除;對其他內容要加以具體分析、評價,如對真摯愛情的描寫,對祖國的深切懷念,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對李詞藝術上的顯著成就、獨特風格,應予肯定。本文就李煜的身處環境和他對真摯愛情的執著展開,論述他的詞中所反映的人性!
關鍵詞:李煜 詞 愛情 憂傷 人性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96-02
一、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評論李煜:“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閱世愈淺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1]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據有關史料記載:“他生有奇表,天資聰穎,頗具才華”[2]。因他天性柔善,不愿介入嫡親宗族的政治紛爭,便避罹于書籍,藝術,愛情之中,而正是他這種天性使然的傾注,使他能夠“精究六經,旁綜百氏”,“通繞音律,精別雅致”“工書善畫,崇信佛法”。尤在詩詞歌賦方面,更是偶盡血,將人性中的情感,情緒,情愛發揮到淋漓盡致,不愧為一代且世代相傳的宗師,他便是五代十國南唐的最后一代國君,亦是讓世人驚羨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歷史典范人物之一李煜。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他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天才詞人,自小便生活在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之中。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3]
誰能料到,李煜短暫的一生將是這樣的悲愁哀苦!當然,在亡國之恨的背后,更多的是他哀傷的情緒,誰也無法替他分擔一份哀傷,也許只有娥皇,可是她卻先他走了。“這一年,李煜才十八歲,娥皇十九歲,他們再婚禮上一見鐘情,先混后戀,演出了一段纏綿悱惻,如膠似漆的愛情故事,娥皇不但容貌秀美,而且還通詩書,善歌舞,精音律,一手琵琶,更是彈得出神入化,如鬼泣神速”[4]與娥皇結合,猶如在李煜的生命之泉中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他那孤寂單調的生活從此變得搖曳多姿,絢麗多彩,他們賞花吟月,吟詩填詞,輕歌曼舞,淺斟低唱,過著神仙一般快樂的逍遙日子,有時娥皇回娘家探親,李煜就急得如坐針氈,為減相思苦,他就拼命地填詞,從而作出了大量的柔情繾綣的詩詞,下面的這首《長相思》就是其中的一首:
云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顆。夜長人奈何![5]
李煜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對自己人性的總結,他多愁善感,向往美好的愛情,美好的生活,他實在不適合做一個皇帝,可是命運卻偏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只能將自己人性中一些美好的東西全都抒發在詞中,也許只有這樣,他才會過得安心點!
那首《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8]。均將人不遂心愿的無奈及悵然凄清之痛,別離后悲切的摯叫人感而泣之!
這些詞寫得都是他亡國后的內心劇痛,在這些作品中,流露著沉痛與哀傷的情緒,但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在這幾首詞中,“無限江山”也好,“往事”“故國”也好,所指都不外乎他過去南唐小朝廷及舊日國主的生活,他留戀的是昔日帝王的享樂。苦痛的則是而今囚徒的不幸。所以說,李煜后期詞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范圍,基本上沒有離開他那狹窄的帝王生活圈,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東西。但是,由于生活的巨變和囚徒的生活感受,使他在這些詞中熔鑄了具有廣泛意義的生活內容。而且,在李煜的后期詞中,往往沒有明確寫出愁思的具體真實的內涵,而是僅僅是寫他的外部形態,并寫景色相容,使詞中的愁緒概括了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的悲傷和痛楚,從而使這些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使那些失去了自己美好生活或者被壓抑的人受到感動,讓他們從中取得心靈上的呼應,借用它來抒發自己類似的感情,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甚而至于對他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實在是藝術作品的客觀效果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思想。這正是李煜能在廣泛的范圍內得以千古傳頌的主要原因。
二、專作情語而絕妙
就藝術特色來看,李煜后期的詞再表達自己的神情巨痛時,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夢里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是他成為囚徒之后,觸景生情,盡情傾瀉自己昔日生活的逝去和國破家亡之感的表現,情真而思深。他的抒情,是善于概括,富于暗示,感染力強,造境生動,對于周圍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因而構成一種特有的風格。一方面由于他的文藝修養的深厚,同時由于他亡國以后對苦痛生活的深刻體驗,形成了他這種卓越的抒情藝術。
其次,他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利用及其貼切的比喻,是非常抽象的“離愁”之類的感情抽象化,具體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之無限,形象而又生動。又如“流水落花春去也”等都是。
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就如上文提及的“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都構成了畫筆不能到的意境,寫出了他對苦痛生活的深刻感受,也創造出了那些人人懂得的通俗語言而同時又是千錘百煉的藝術語言。已完全不同于溫庭筠等人的雕章琢句,堆砌辭藻,而有如出水芙蓉,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凈。“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的宮廷,以及浪漫的男女情事。調子是歡愉輕快的,風格則是南朝宮體和花間詞風的延續。另一類是他在無法擺脫的沒落命運時所流露的沉重哀愁”[9]。李煜“嘗怏怏以國蹙為憂,日與群臣酣飲,愁思悲歌不已”[10]。又加上他弟弟從善入宋不歸,在尋歡作樂之余,自然會隱隱感到自己前途的不測,形之雨詞,便有一些傷感之作。比如《清平樂》:
別來春半,觸目愁斷腸,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11]
這首詞即景生情,先寫落花紛紛,人立其中,寫出斷腸的原因。下片寫別來無信無夢,后又通過一生動比喻,說出無限離恨,為人傳誦。
由于生活的巨變,李煜后期的詞,內容多追懷往事,悲傷階下囚的不幸。作品一改過去的紅綠嫵媚氣氛,變得悲婉哀切。無論在藝術還是藝術都達到了很好的水平,尤其在人性的把握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亡國之音哀哀欲絕,滴滴血淚。不但像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寫一去不復返,連那“不妨雙眉時暫開”的愁帶悶的描寫,“事實慢如流水,算來夢里浮生”[12]的強求解脫的描寫也都不用了。筆底下流出的盡是痛入骨髓的家仇國恨。體現出一種以悲為美的風格,如《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13]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惆悵寄寓再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之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首句寫出了作者傷春惜花之情,第二句點出林花匆匆凋謝的原因。讓人自然聯想到對人生的理性思索。人們生命之春的早逝豈不也是因為過多的櫛風沐雨?外景與內心渾然合而為一,花與人恍然相對,不勝繾綣。下片把景物人格化,寫出彼此眷念難舍的情態。結局又仿佛把自己個人的失意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相融合,使詞極為讓人感動!
三、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李煜年僅四歲的兒子小仲宣在為母親祈禱的時候遭到了一只大貓的驚嚇,便翻身昏倒在地,兩眼翻白,口交流啖,得了驚顛病。百般久治無效,不幾天便一命嗚呼了。后主驚聞愛子夭折,不由五內俱焚,痛不欲生。更讓他為難的是,這事情還不能讓大周后知道,否則定會要了愛妻的命。所以在大周后面前,他還得強顏歡笑,只有在背后含淚飲泣。他把自己的悲哀寄寓詩詞,賦了一首悼子詩:
永念消難釋,孤懷通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絕風前思,昏濛眼上花。
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述家。[14]
雖然后主和眾人都極力隱瞞,仲宣去世的消息,最終還是傳到了大周后的耳朵里,那時離仲宣去世已有好幾天了。噩耗初聞,大周后根本不肯相信,當她確信愛子真的從此離去了時,不由痛哭失聲,一口氣喘不過來,一下子昏死過去。這樣反復幾次,他的病勢驟然加劇,終于無藥可救。“彌留之際,后主日夜守候在他身邊。她臨終前握住后主的手,深情切切的說道:“我是幸福的,我自嫁到君家,蒙君恩愛已是十年。作一個女子的榮耀,也莫過于此了。遺憾的是,子殤身歿,不能再好好報答你了!”她又奮力坐起萊,親筆寫下遺囑,請求死后薄葬。這之后又靜臥三天,起身沐浴,更衣,打扮的端端正正,然后拿出一塊玉放在嘴中含著,躺在床上,慢慢閉上眼睛。這一閉上,就永遠不再睜開了。這一年,大周后才29歲”[15]。
剛失愛子,又喪嬌妻,溫柔多情的后主幾乎支撐不住了。他整天哭泣,不吃不喝,怔怔忡忡地回憶著大周后恩愛纏綿的往事。一會兒哭,一會兒笑,誰也無法阻止,誰也無法替他分擔一份悲痛。幾天下來,他已瘦成皮包骨頭,整個人都形容枯萎,甚至要靠拐杖才能站直行走。大周后是公元964年十一月二日謝世的,到次年正月初一才正式下葬。衰弱難支的后主仍堅持親臨葬禮,將大周后心愛的燒槽琵琶放進陵墓陪葬。他還親自寫了祭文,悼念亡妻,署名為鰥夫煜,命石工刻在巨大的石碑上,立于大周后的陵前。
珠碎眼前珍,花掉世外春。
未梢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獨殘樂,看奩已染塵。
前哀將后感,無淚可沾節。[16]
其二為:
艷質同芳樹,浮危道路同。
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葉。
秾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
沉沉無問處,于載謝東風。[17]
李煜不是一個政治家。《玉琴齋詞序》云: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正因為李煜耽于詩書音畫,又縱情聲色,疏于治國,盡管他想方設法與宋朝結歡修貢,在國內也曾減負息役,以裕民力。但終究未能逃脫階下囚的命運。于九七五年被宋消滅,李煜肉袒出降。在九七六年又不得不白衣紗帽待罪于明德樓下,被封為違命侯。
四、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國前,他過得是醉生夢死的小皇帝生活,雖說在他父親時代,就臣服于后周。到了他在自己,又成了宋主的附庸,國勢日弱,在軍事政治上毫無自主之力。為茍全性命,免當亡國之君,對宋王朝百般委曲求全,《宋史·南唐李氏》說:“煜每聞朝廷出師克捷及嘉慶之事,必遣使犒師修貢。其大慶更以買宴為名,別奉珍玩為獻,吉兇大禮,皆別修貢助。”由于他的妥協外交,才使小朝廷維持到開寶八年。在這一時期中,他仍不失為一國之主。過著奢侈淫佚的享樂生活,由于他生活的富麗豪奢,所以在那樣的環境下,對他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975年,李煜被俘后,在開封被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小周后也被宋太祖強占,此時的李煜煩悶交加,然又沒有力量對抗,只得用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他的詞風轉為悲切,哀婉,通常只是寥寥數語,卻把內心無比的惆悵,悲傷表現的淋漓盡致,許多悲痛亡國的詞句夾雜著無限的懷念,懷念以前奢華自在的生活,懷念愛情和藝術的高尚,懷念故國故家。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
[2]劉晟本.五國故事(二卷)[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12.
[3][5][6][7][11][13][15][17][19]王仲聞.南唐二主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4]陶谷.清異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0.
[9][10]王增瑜.避暑漫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
[12]余懷.玉琴齋詞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1.
[15]宋庠.默記[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