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彪
摘 要: 南疆鄉村文化還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強勢主體文化的沖擊,開啟了漫漫轉型路。這一過程中的文化沖突使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和不適應感,導致社會不同群體的不同反應。分裂勢力利用這種不適感蠱惑群眾,把文化問題政治化。因此,“去極端化”要用好文化調適這把鑰匙。本文分析了南疆的文化形態,文化沖突的表現和實質,給出了文化調適的目標和路徑。
關鍵詞:南疆 文化形態 沖突與調適 目標和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90-02
文化的問題用文化的方式解決,是“去極端化”有效舉措。目的就是把握并順應文化發展躍升的規律,避免將文化問題政治化,尤其是誤導擁有社會主體意識的群體。同時文化是思想的載體和初級階段,思想是文化的凝練和高級階段,文化的問題解決好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才有根基。
一、南疆文化建設的現狀
1.現有文化形態
1.1鄉村文化還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南疆文化類型總體上還是農耕文明形態。南疆城市化進程緩慢,絕大多數縣農村人口占據70%以上,居住在縣城的人口,和農村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絕大多數人的心理定向、社會聯結和情感紐帶都主要集中在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經濟活動中,文化活動主要按歷史傳承下來的方式進行。鄉村文化承擔著道德教化、風俗禮儀、審美娛樂、文化傳承、農村經濟助推的功能。而南疆宗法型社會的特點,固化了這種影響。
1.2縣級城市文化發于中而飄于外。縣城作為中國主流文化向傳統鄉村文化的過渡地帶,文化形態多樣,表面上異彩紛呈,但少數民族的文化活動內涵實者發于傳統鄉村文化這個根。身處縣城的大多數少數民族群眾,表面過著現代生活,但內心深處認同傳統的價值觀。城市文化主要表現在政治功能、城市經濟助推、經濟意識形態塑造等方面,在傳統的教化、審美等內向性層面上,影響力弱小。
1.3宗教在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南疆歷史上,宗教深深滲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活動、社會價值追求都深受宗教影響。現今,雖說很多宗教儀式已經演變為習俗,但人們普遍認可習俗中的宗教價值。這種內在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將因傳統經濟形態和生產方式的存在而繼續存在。
1.4新的文化共識正在形成。南疆社會通過多年的群眾工作和經濟發展,已經在以下方面形成共識: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發展經濟、社會公正、現代文化引領、法治、宗教信仰自由、揚棄民族傳統文化、去“極端化”等等,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統一的。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共識凝結并上升為社會意識形態,成為引領社會的強大思想基礎。
總之,南疆文化生態大的方向是政治文化同一,經濟文化趨同,精神文化和習俗文化各異。
2.參與文化活動的主要方式
2.1鄉村文化的參與方式。根據對拜城縣的調研情況,按照參與和喜歡程度從高到低綜合排序:(1)人生慶典禮儀和趕巴扎這種群眾性、娛樂性文化活動;(2)麥西來甫、群眾自編自演的文藝演出;(3)電視、廣播和電影;(4)政府組織的文藝匯演;(5)讀書看報;(6)上網;(7)政府舉辦的各種學習班。
2.2城市文化的參與方式。根據對拜城縣的調研情況,按照參與和喜歡程度從高到低綜合排序:(1)人生慶典禮儀和趕巴扎這種群眾性、娛樂性文化活動;(2)各種聚會;(3)聽專家學者講座;(3)上網;(5)看電視和電影;(5)開會等集體學習活動;(6)讀書看報;(7)其他。
由此說明:有民族傳統文化因子的文化活動更受青睞,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比個體文化活動更受歡迎,城市居民更向往科學文化知識,整體上少數民族群眾對現代文明的依賴程度不高。
3.群眾對文化建設的理想與現實
3.1群眾對現代文化很期待。通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和文化引領,以及內高班、歸鄉大學生帶回的新思想、新觀點的熏陶,群眾尤其是青年群眾對現代文化很期待,對迅速改變家鄉落后面貌和自己的生活條件要求迫切。但受制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能、習慣影響,找不到改變的方向和路徑,大多僅僅停留在向往層面。
3.2群眾對傳統文化很依賴。生在鄉村、長在鄉村,文化啟蒙在鄉村,就算長大后生活在縣城,但社會價值的評判標準來源于鄉村傳統文化,自己的社會價值也歸依于鄉村傳統文化的評判。同時由于南疆宗法型社會的特點,家族影響很大,更加固化了傳統鄉村文化的影響。
3.3社會價值觀開始分化,主流價值觀念有求變意愿。南疆少數民族幾乎全民對伊斯蘭教有樸素的宗教情感,對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價值是認可的,但沒有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方式。
二、文化沖突與調適的可能性分析
1.文化沖突的表現
1.1現代社會平面式網絡結構與傳統宗法型家族垂直結構的沖突。現代社會結構由垂直型向平面型過渡,需要人的明確分工,個人在獲取自由空間的同時要求自主解放、自主充實、自主提升。習慣了傳統宗法型的家族社會權威來規劃自我行為的人,自我封閉、自我壓抑是心理常態,突然的自由導致了無所適從的心理不安,辨別不了方向。體現在向往新生活又迷信傳統和權威,有的甚至擔心新的思想文化在道德上的教化作用。有的還認為恬靜無為、循規蹈矩就是崇高道德。在實踐中,極端分子蠱惑往往通過家族權威人士到整個家族,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1.2理性精神與經驗主義間的沖突。南疆鄉村文化受環境和歷史的制約,本質上是經驗主義文化。對新事物理解乏力,對新規律的認識舊思維慣性大,個人的創造力很難發揮,理性精神培育的內生動力不足。
1.3人本精神與宗教文化間的沖突。南疆宗教在涵化社會、道德教化、規制人們的禮儀修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文化成了傳統文化的主導,民族文化以在傳統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宗教文化來凸顯民族性,以宗教文化來固守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疆界”,把它作為民族文化個性的標識。宗教世俗化和私人化任重道遠,人本精神培育,自然成了當務之急。
1.4法治精神與人治傳統間的沖突。法治應該是世俗社會的最高信仰。南疆少數民族社會有長久的人治傳統,人治的觀念和內心的依賴在今天還很明顯,整個民族社會法治觀念相對淡泊。同時,傳統社會宗教教法在民事裁判中的權威慣性,以及宗教人士在人們生活中的緊密鑲嵌,導致了宗教人士和傳統有較高權威。
2.文化沖突的實質
文化沖突的實質是傳統的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現代化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強大的主體文化從全方位沖擊過來,打破了原有文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自然躍升的過程,過程中巨大的反差和不適應感導致了社會不同群體的不同反應:要求加快轉型的有之,要求堅持傳統的有之,要求復興傳統的有之,憤世嫉俗的有之。林林種種,焦慮心態可見一斑。分裂分子利用人們的這種不適應感,運用同族同教的情感,用極端主義蠱惑不明真相的人,號召他們用武力改變現有政治體制,堅守宗教和文化。這就把文化的問題移植到民族宗教問題上,甚至移到政治問題上了。
三、文化調試的目標和路徑
1.文化調適的目標
1.1宗教的世俗化和私人化。宗教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有兩點:一是政教分離,二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不再以信仰的形式負載著一個民族或一個群體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追求,不以制度化的“神圣”的形式存在,而是完全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的個人的私事,僅僅為個人生活服務,為個體提供修身養性、潔心自律、心理慰藉、精神支柱等。宗教信仰要在法規和公共秩序范圍內正常表達,不能影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1.2促進文化層級的躍升。黃文山認為,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現代性的挑戰與現代領袖的團結;第二階段,文化的轉型;第三階段,文化的整合;第四階段,后現代時代。
根據此觀點,南疆文化轉型還處于第一階段前期,民族內代表現代文化的優秀分子還沒有團結起來形成氣候,不足以應對守舊勢力的進攻。同時新疆還面臨分裂勢力對守舊勢力的綁架,形勢更加復雜。因此,要以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確立為突破口,喚醒人民群眾,才能最終成功。
1.3認同并接近中華民族主體文化。新疆文化的多樣性由來已久,這是由新疆的地理、歷史和社會環境決定的。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群眾增多,宗教逐漸構成了新疆民族文化的核心。唐以后到清前期中華主體文化對新疆的影響是在逐漸減弱的。清中期以后,尤其隨著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治理模式的趨同,中華主體文化在新疆的影響力重新崛起,逐步變得強大,各族群眾對中華主體文化的認同感明顯增強。
在民族文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必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特征,以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為根基,傳承和提升區域特色文化,吸收和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2.縱向調適路徑
2.1對人民大眾的文化啟蒙。現有的意識形態教育、各種宣教活動、文化活動都應該以文化啟蒙的精神和毅力來面對人民大眾。主要培養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有了這些基礎思想準備,才能順利開展法治精神、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市場經濟理念的培育。接受現代觀念、現代知識和現代制度才會更快。
2.2精英群體主流意識現代化。首先,要明確新疆沒有前途的不確定性和道路的探索,有的是反分裂和一國主權范圍內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的轉型和升級,地域文化與中華主體文化交融的問題,如何更快適應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問題。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徹底鏟除“三股勢力”的影響力是歷史賦予少數民族精英的民族使命,文化現代化是途徑之一。
其次,要看長遠、順大勢,要自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國家意識。黨員干部要代表國家利益和中華民族利益,為各民族群眾服務,堅決抵制極端民族主義思想。要有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從根本上、長遠上維護本民族利益。
最后,精英群體要真學、真信、真用馬列主義理論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堅信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堅信我國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正確性,把握一體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堅信我們的祖國會日益強大,相信我們的黨能解決好現在存在的諸多問題,堅信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2.3重視經濟意識形態建設。由于目前的經濟形態與傳統的小農經濟、牧業經濟有很大不同,新的經濟形態還在成長過程之中,不足以支撐新的意識形態的成長和轉型。南疆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長久以來總體特點是重政治輕經濟,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后經濟方面意識形態有上升趨勢,但由于維穩壓力增加,經濟意識形態還主要停留在官方層面,社會認可度、參與度不高。這與當地民眾經濟發展愿望強但思路不廣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有關,更與世俗化群體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有關。因此要繼續加大工業經濟發展力度,努力做好就業工作,利用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建構經濟意識形態。
2.4從傳統文化中培育動力源。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內因。民族文化轉型需要動力,動力的有效來源一定要基于傳統文化,這樣震蕩和抗拒心理會小很多。“以本民族文化為基礎而采取的發展措施最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最能激發人民深層次的力量,這才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源”。同時抓好民族文化產業化,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形成新的增長點。
3.橫向調適路徑
3.1樂見合法范圍的文化沖突。我們要樂見在黨組織領導下,合法范圍內的文化沖突。文化沖突有利于代表現代化方向的先進分子集團的形成,有利于代表現代趨勢社會組織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在全社會整合不同意見,形成新的文化歸宿感,增強凝聚力;有利于培養人民群眾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逐步構建起有現代性的文化意識體系;有利于沖破極端分子設置的思想牢籠,認清“三股勢力”真面目,增加對黨和政府政策的理解力和支持度。
3.2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重塑。如前分析,南疆各族群眾、各階層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發展經濟、社會公正、現代文化引領、法治、宗教信仰自由、揚棄民族傳統文化、去“極端化”這些方面已經達成共識,分歧在于對概念的理解和實現路徑上。我們要牢牢抓住“三支隊伍”,運用民族精英的獨特影響力,區別不同性質問題,做細工作、培育主流、擴大優勢。
3.3增強縣級城市文化的帶動力。南疆的縣級城市文化本身就是中華主體文化和邊疆民族文化交融后的呈現。中華主體文化和邊境民族文化都能在這里找到影子,雙方都接受良好。同時,在這里,人民群眾能直觀地比較不同的文化形態,能切身體驗文化轉型的實際意義,能自主地找尋個體文化轉型的路徑。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大做強縣級城市文化,讓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帶動力更強。這還是要加快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根本要靠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3.4務實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很重要,各級黨委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謂形式多樣、轟轟烈烈。但在南疆縣鄉一級操作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如黨員干部對民族團結教育的內涵理解過于抽象,對這一社會工程缺乏系統性認識,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還很弱,重心過高,教育效果重態度輕實效等。民族團結教育要在更大范圍開展,尤其是非民族地區。在南疆,要分類施策。機關重在培育黨員意識,城市重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鄉村重在公民意識。同時,基層的政治文化和經濟文化要更多汲取民族傳統文化營養,增強群眾的適應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參考文獻
[1]何星亮著.新疆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商務印書館,2003.
[2]辛組,徐平主編.新疆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