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娜娜
摘 要: 幼小銜接問題是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通過分析幼兒進入小學后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適應現象來加強人們對幼小銜接的認識,探討怎樣使幼兒更順利的實現由學前向小學過渡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幼小銜接 游戲 活動 獨立性 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83-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互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是整個教育階段中第一個重要的銜接環節,銜接得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幼兒未來的長遠發展,因此,這一問題歷來都得到了較大的關注與重視。
所謂“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的平穩連接與過渡,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孩子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幼兒進入小學前家長、學校、幼兒所參與的活動,可視為是為幫助幼兒銜接幼兒園和小學前后學習環境所需付出的準備。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是一個系統整體,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連續性要求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相銜接,前者為后者做準備,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個重要轉折,因此,如何讓孩子順利過渡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一直是備受教師和家長關注的問題。那么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呢?
一、加強幼兒教師和幼兒家長對“幼小銜接”重要性的認識
很多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興致挺高,可幾天下來就會發現,孩子總是丟三落四;老師上課講了什么也說不出來,上學的興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別膽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對老師說,上課尿憋急了寧愿尿褲子也不舉手請假;有的孩子不會聽講,不做作業不說,連基本的課堂常規也不懂,上課說話、喝水,隨便下座位,老師今天講,孩子明天又忘。“幼小銜接”進行得不順利,孩子身上往往會出現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也會表現為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會導致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怕學、厭學,以致學習成績不理想。
可現實是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往往會出現片面性認識。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只關注幼兒認識了多少字,會做多少算術題,不關心幼兒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不關注幼兒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關注幼兒的生理健康,忽視了心理健康。因此,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家長必須清楚地認識“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幼兒園與小學的主要差異。1、生活環境的差異。2、生活內容的差異。3、師生關系的變化。4、教學方法的不同。家長應積極配合幼兒教師做好孩子順利地向小學過渡的一切準備。注重孩子的“幼小銜接”,是幼兒老師和家長特別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題。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可以使家長和孩子少走許多彎路。
二、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幼兒園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讓養成教育成為常效,通過環境創設、生活活動、教育活動、家庭活動、實踐活動和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將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滲透到幼兒成長的點滴過程中。例如:在幼兒洗漱環節,教會幼兒正確的入廁方法;在幼兒起床環節,引導幼兒學會自己穿衣、疊被子;在吃飯環節,鼓勵幼兒認識各種食物,講出飯菜的名稱,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并在幼兒園、家庭開展一系列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傳統禮儀教育活動。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幼兒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鼓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規則,正視沒有規則帶來的后果。
有效地開展活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1.游戲中快樂成長
對于3~6歲的幼兒,游戲不僅使他們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同時也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幼兒情感態度、知識經驗、能力、習慣養成等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樂學”的思想。樂在其中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它能使學習者學習起來非常投入、非常陶醉而樂此不彼。
創設一面面生動活潑的主題墻面“你今天快樂嗎”“我愛保育院”“我愛我家”“祖國媽媽生日快樂”等,讓幼兒真正成為幼兒園的主人,鼓勵幼兒自己動手,鼓勵家長參與主題墻面設計,每一個區域都融入課程的理念和幼兒發展評價體系,體現課程性、參與性、互動性,表達著愛的教育過程和愛在幼兒園中生活中的體現。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從生理和心理方面有利于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幼小銜接的過渡期,使幼兒更加健康地成長。在大班后期,在游戲中融入小學課堂中學習知識的模式,讓幼兒提前適感受小學的教學方式。
2.活動中增強自理能力
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作為幼兒教師和家長要給幼兒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老師和家長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讓他們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穿衣,幫老師整理玩具、圖書,擺放碗筷;幫家長整理生活用品、洗襪子等小衣物等等。為提升幼兒的實踐能力,將交警、醫生、解放軍等不同職業、有特長的家長請進課堂,開展“小手拉大手,做遵守交通規則的我”“小手拉大手,光盤在行動”“我愛區保我的家”“預防手足口病,學會保護自己”“我學會幫助別人了”等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幼兒的自理、獨立能力。組織幼兒走進書城,選購圖書;走進超市,體驗購物;走進社區,擴大宣傳;走進大自然,保護環境,開展“變廢為寶”等環保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快樂,快樂成長!通過一系列活動來縮小“幼小銜接”的跨度。
四、演練角色,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持續推進幼小銜接
根據《綱要》《指南》精神,重視“幼小銜接”工作。大班幼兒開展“我心目中的小學”、“我要畢業了” 等主題活動;創設“幼小銜接”主題墻面;召開“幼小銜接現場交流會”。請小學一年級教師和我院大班教師與家長現場解決商討研究“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工作。組織開展“參觀小學”實踐活動,實地參觀,增加孩子們對小學的感性認識,了解小學生活,激發幼兒做小學生的愿望,也得到老師家長的好評。
五、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構建家校合作
讓家訪工作為“幼小銜接”搭起重要的橋梁。教師走進幼兒家庭,開展家訪工作。開通班級QQ群,家長與教師建立微信平臺,共同探討解決入學前的困惑,增進理解和信任,建立起新型的家園關系,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幸福成長。組織開展家園互動的運動會、春游。家長走進課堂、慶“六一”大型主題開放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幼兒獲得身心和諧發展,家校配合, 通過家長和幼兒園的共同攜手努力,幼兒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對小學生涯的到來充滿憧憬和期待,盡快度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這個關鍵期。
重視“幼小銜接”,不斷提升“幼小銜接”的成效,真正促進兒童的適宜性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導社會尊重兒童成長規律,為“祖國的未來”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幼兒教育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