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劉鴻彬
摘 要: 高等院校是國家資助政策的具體實施者,本文就如何規范的開展資助工作,保證助學金合理分配的同時進一步拓展資助育人功能,就如何更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長成才等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貧困生 認定標準 助人自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84-01
隨著國家經濟的蓬勃發展,高等院校不斷擴招,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傳統思想下的農村家庭,這也隨之引發了較大范圍的貧困生問題。我們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學問題,近些年,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大量相關資助政策措施,已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除此之外基金會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在高校設立了金額不等的獎助學金,來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奮學習。高校作為各類助學金評定的落實者,在保證助學金合理分配和發揮助人自助效果上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1.民鎮部門工作不實,家庭調查信息不準確
每年家庭經濟困難認定工作開展時間為9月至10月,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也就是入學初期。按照要求,學生本人需提交由家庭所在地的鄉(鎮)或街道民鎮部門核實、蓋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等相關證明材料。由于入學時間較短,班級同學和評定領導小組成員對提交申請學生了解程度有限,所以提交材料為最直接根本的評定依據,所以存在信息表信息不準確、不完整等現象,導致一部分實際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進入貧困庫。另一方面,有些部門存在“踢皮球”現象,部分家庭經濟真正困難的學生不知道具體應該在哪些部門進行辦理,因此沒有申請材料,無法順利進入貧困庫。
2.認定標準不實際,沒有切實可行的依據
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要求,高校資助領導小組應以學生家庭人均收入對照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財政部門確定的認定標準,并結合學生日常消費行為,以及影響其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情況進行評議,確定本年級(或專業)各檔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該標準常年沒有更新,生活費標準不符合當前經濟水平,因此在評定時,沒有有效的規章制度作為依據,評定結果受評定領導小組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其中申請者本人學習生活中表現、與師生之間關系、評審小組對申請人了解程度都會影響評定結果,很難保證評定工作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3.貧困生數量大,育人工作壓力大
就我校而言,目前家庭經濟特困生比例約為10%,貧困生35%,占學生總數的45%。多數貧困生來自經濟、文化、教育較落后的地區和家庭,英語計算機水平、知識視野、社會經驗、生活質量等方面與其他同學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客觀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普遍存在內心孤獨、自卑心強、耐挫力差和接受能力弱等特點,導致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能力提高緩慢,對自己的前途比較悲觀,缺乏自信心。也有部分學生在長時間接受國家、社會或者愛心人士的資助后,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依賴思想,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質,養成了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獎學金,也不愿意通過勤工助學來減輕自己的經濟壓力,慢慢地失去通過靠自身努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消極地等待外界給予的資助,缺乏積極主動向上的動力。學校在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也缺乏形式新穎、覆蓋面廣、內容豐富的活動,無法真正吸引學生,因此難以從根本上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意識、感恩意識等。
二、高校如何開展資助育人工作
1.公平公正的困難認定體系
公平公正的困難認定體系是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關系著校園的穩定和有序。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情況調查表是困難學生進入貧困庫的主要依據,因此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規范工作流程,認真核實家庭經濟情況,對真正符合要求的學生出具證明。同時學校資助中心應根據省級教育、財政部門確定的認定標準,結合在校生人均消費水平,確定認定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辦法,在學生本人申請、評議小組討論確定、班級民主評議、學院、學校審定的過程中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的貧困生檔案
貧困生檔案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細致的工程。將學生入學前資料如高考成績、興趣特長等和心理普查結果、校園卡消費相結合建立學生信息檔案,有利于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教育、管理和服務從而提高工作效率。要把資助工作做實、做細、做好,檔案信息的不斷更新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表現、心理變化,提高資助“精準度”使其更加科學化、人性化。
3.助人自助的育人服務模式
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必須以科學理念為先導,要樹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不能僅停留于經濟資助,更應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誠實的品質、和良好的修養,引導學生真正獨立、自信的學習與生活。通過組織受助學生座談會、知名企業家報告會,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幫助聯系企業實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誠信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輔導員、班主任等工作在一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堅持深入學生宿舍,了解學生心理變化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真正做到授人以魚,一日享用,教人以漁,終身受用。
4.自主自發的學生組織
學生愛心組織應由獲得各類獎助學金的學生發起成立,統一組織公益宣傳、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獎受助學生為主體,廣泛吸納其他學生。學生愛心組織的建立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傳遞愛心,回報社會”的平臺,通過有組織、有制度、有平臺的設計教育引導獲獎受助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回報、學會奉獻。同時還可以提升受助學生的責任意識、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
總之高校資助育人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是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是教育公平性的基本要求。因此高等院校應該高度重視,公平公正的做好資助工作的同時,創新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濤.資助中堅持育人 育人中創新資助——陜西師范大學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2]唐文紅.從物質資助濟困育人到勵志強能育人——民族地區高校能力發展性資助育人的現實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3]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
[4]王芝眉.基于過程思想的高校資助育人機制的構建[J].實踐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