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調查分析乳腺癌病人術后心理與一般人口學資料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蚌埠市某三甲醫院為調查單位,運用一般資料調查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及心理狀態原因問卷對99例乳腺癌病人于術后5天進行調查。結果:1.乳腺癌病人術后心理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2.術后心理總分及各因子分均和心理原因總分、疾病認知相關,術后抑郁和社會支持相關。3.術后與心理相關的一般資料有:婚姻狀況、負性生活事件。結論:1.病人術后存在焦慮、抑郁、憤怒、孤獨等心理,與病人疾病認知、社會支持等有關。
關鍵詞:乳腺癌 術后 心理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94-02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正隨著經濟增長而急劇上升[1],對婦女健康造成很大威脅。乳腺癌目前最常用的是改良根治術,雖然手術范圍有所縮小,對病人身體損傷減小,但病人經歷疾病確診、手術治療、身體外觀改變、肢體功能受限等會產生焦慮、抑郁、自卑、恐懼等很多不良心理[2]。本研究為量性研究,一方面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另一方面分析其術前心理及影響因素,為心理護理在臨床上的應用提供參考。
一、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在蚌埠某三甲醫院期間住院的99名女性乳腺癌患者。納入條件:入選者均為乳腺癌病人且知道病情;無精神疾病、能正常溝通;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條件:有免疫及內分泌疾病者、正在使用免疫調節劑者;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有放、化療和激素治療史者。問卷調查病人基本情況為:患者年齡在18~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04±9.92歲,其中41~79歲所占比重較大,為82.8%;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下學歷的占92.9%;農民所占比重最大,為55.6%;92.9%的患者為已婚并有配偶;84.8%的患者家庭月經濟收入在3000元以下;96%的患者參加醫療保險或農村合作醫療;具有外向型性格的占45.5%;65.7%的患者未經歷負性生活事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量性研究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分析其相關因素。
3.研究工具
3.1一般人口學資料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家庭年收入等。
3.2患者疾病記錄:包括患者姓名、聯系方式、入院時間、入院病史、檢查項目、病情經過、病理類型、手術時間及方式等。
3.3 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3]、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常見心理狀態原因問卷[4]: 均由第二軍醫大學心理學教研室研制開發,其中量表由焦慮、抑郁、憤怒、孤獨4 個分量表組成,共38 題,問卷由疾病認知、就醫環境、社會支持3個因子組成,共17個項目。
4.測量方法
問卷調查在受訪者自愿前提下,于術后5天在安靜環境下進行。患者一般資料和心理狀態間關系用方差分析,患者心理原因和心理關系分析用單因素相關分析。
二、結果
1.乳腺癌患者心理(表1)
研究顯示,乳腺癌病人術后心理總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除孤獨因子分外,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2.乳腺癌病人心理與心理原因間的相關分析(表2)
術后心理原因總分除憤怒因子分外和其他因子均相關(P<0.05)。疾病認知除憤怒因子分外和其他因子均相關(P<0.05)。除抑郁外,社會支持和總分及其他因子均無關(P>0.05)。
3.不同婚姻病人與心理的相關分析(表3)
術后已婚病人心理狀態各因子均低于其他患者,但除憤怒因子分外,其他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4.負性生活事件病人與心理的相關分析(表4)
有負性生活事件經歷病人術后心理各因子分均高于無負性生活事件病人,其中除孤獨因子分外,其他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
三、結論
乳腺癌發病率日益增高,被確診后病人面對著沉重的社會和家庭壓力,承受著身心雙重痛苦,因而,乳腺癌病人有其獨特心理感受。受個體差異的影響,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和軀體化癥狀也有明顯差異。本研究顯示,病人在術后存在焦慮、抑郁、憤怒等負性情緒,且和疾病認知有關,抑郁和社會支持有關。另外這些情緒和婚姻狀況及有無負性生活事件也有關。
參考文獻
[1]吳蓉,陳衛宇,余向紅等.農村地區婦女乳腺癌篩查對象及時間探討[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3,11(3):318-319.
[2]杜秀麗,亞芳,楊宏梅等.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緒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0):61-64.
[3]齊艷,劉曉虹,鄧光輝,等.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狀態評定量表編制及試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3,2(6):73-676.
[4]邵阿末,劉曉虹.住院患者心理狀態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2,2(6):729.
作者簡介:李艷敏(1983-),女,碩士研究生,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