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麗莉
摘 要: “禁果”一詞源于《圣經》,它講的是亞當和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結果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 效應。亞當和夏娃的故事說明,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想得到。這與人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關。
關鍵詞:禁果效應 學生 管理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03-01
著名的古希臘上古神話傳說有言:上帝創造了亞當和夏娃,讓他們在美麗的伊甸園無憂無慮的生活,唯一的要求是莫食禁果,否則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或許,沒有毒蛇的花言巧語,純真的亞當夏娃對禁果的那份好奇心不會被調動;或許,沒有毒蛇的花言巧語,就算亞當夏娃好奇心上涌,他們頂多偷偷想想,悄悄看看而已。反過來說,如果上帝詳細明確的告訴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會帶來什么壞處,讓他們發自內心的了解過程和后果,而不是簡簡單單一聲禁令,那么故事結局估計會以和諧美好來書寫吧。
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道理,當我們站在一個公平公正的位置看待好奇心時,便可以不僅知其害,亦知其利。好奇心是人性特點之一,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繆爾約翰遜)。人人都有這樣一種心理: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便越想知道。這種逆反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禁果效應”——理由不充分甚至毫無理由的禁止某物某事反而會激發人們心中強烈的探究欲望。
筆者認為,把心理學中的“禁果效應”正向應用在教育學中,可以使學習更加輕松愉快。知識是一種快樂,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弗朗西斯培根)。正向運用這份探究欲望,讓好奇心成為學生們探究問題,追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成就老師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智慧。
第一, “堵”不如“渡”。青春期的學生會面臨青春期戀情、抽煙、喝酒、甚至一時沖動之下打架等等各種各樣的煩惱、憂愁和麻煩,當時的那份刺激和新鮮感與之后的后悔和懊惱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正比。老師都想幫孩子們一把,盡快脫離負能量期,盡早重新積極投入學習。這時,與其采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被動應對策略,不如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青春期的自己可能會遇到什么樣的坎坷,需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更加輕松的應對這些坎坷。掌握并運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規律,是老師手中引領青春期學生們負面情緒和處理矛盾困難的一大法寶。
第二,欲擒故縱。青春期的學生好勝心強,當他們面臨有趣的挑戰時,非常樂意參與其中。大鍋飯沒人吃,但只有極少的資源時,情況就會逆轉。比如,在壓力重重之下,老師想要讓學生額外多做一套十分有用的試題,按照正常的方式,學生十之八九會產生反感,就算老師硬壓下來,學生的做題質量卻是不盡如人意。這時老師可以在告知學生這套題的有用性之后,下課悄悄只發給一小部分學生,并千叮嚀萬囑咐只有這幾張卷子。班里其他同學會在好勝心和好奇心的驅使之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拿到這份卷子,格外用心的做這套得之不易的試題。
第三,好奇幫助“貓”。好奇心驅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當老師告知學生某項問題十分困難,就算老師也很難解決,學生就更難說了。此時,不管學生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都已調動了他們的好奇心,躍躍欲試想要知道,到底什么樣的題能夠難倒老師?老師比學生掌握的本科目知識點多,老師像給孩子喂飯一樣,一點一點告知學生這些知識點時,他們需要在反復學習的情況下才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然而,如果老師適當示弱,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解決辦法,然后老師再用商量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最終采用一種或者幾種方式解決問題。學生不僅更加深刻的掌握了知識點,有很強的成就感,更加愿意積極的投身于學習之中,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了自主學習的思維能力,這將是學生受益一生的能力。筆者深信,通過自己的思考而掌握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第四,好奇溫暖“貓”。批評是一種本能,而恰當表揚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的能力。誰都會犯錯,何況是學生?面對犯錯的學生,狠狠批評一頓,老師信手拈來。而批評結束,學生能否發自內心的意識到究竟錯在哪里,以后該怎么做,這就不一定了,也可能僅僅是被師嚴震懾。面對老師的評價,學生會格外好奇,自己在老師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學生?老師用恰當表揚的方式,可以溫暖一個孩子的心,幫助他在自信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并改正自己的錯誤。當學生意外得知老師的正向評價時,效果尤為明顯。
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蘇霍姆林斯基)。初中階段的學生正面臨特殊的發育期,叛逆心比較重,好奇心也格外強,那么,恰當的運用“禁果效應”來引導學生做一些自己不喜歡但實際上又非常有價值、有必要做的事情,比如積極努力的學習、堅持不懈的運動、持之以恒的在道德方面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如果這一切能在老師刻意安排的“順其自然”狀態下進行,那么品嘗到“禁果格外甜”的孩子們,會更加開心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劉利莉. 從“禁果效應”談技校生的日常管理[A]. .中國職協2015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6:6.
[2]芳草. 越是禁止越好奇——談禁果效應[J]. 家庭教育,2001,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