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梁源
摘 要: 磨牙癥是口腔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其病因機制復雜。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以及社會 - 心理 - 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磨牙癥的發病機制與咬合、顳下頜關節以及心理的關系,大多數學者認為磨牙癥的發生、發展是多因素促成的。本文就磨牙癥病因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關鍵詞:磨牙癥 病因學 咬合 咀嚼系統的神經肌肉功能紊亂 心理因素
中圖分類號:R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40-01
磨牙癥(Bruxism)[1]是指人在非自主、非生理狀態下,除了咀嚼運動以外出現的緊咬牙關或者研磨牙齒的現象,是一種牙齒的機能異常性磨耗,其中最常見的為夜磨牙,即患者在熟睡時無意識的磨牙或緊咬牙關,并發出嘎吱嘎吱的磨牙聲,患者本身并不知道自己磨牙,多為同寢者發現并告知,通常伴有過度激烈的睡眠覺醒狀態[2],是一種與睡眠相關的運動疾病。患者長時間的磨牙尤其是夜磨牙會對咀嚼系統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出現牙齒磨耗、咬合過緊、咀嚼肌過度緊張、咬合疼痛和顳下領關節紊亂等癥狀,同時長時間的疼痛和咬合異常也將會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質量。
目前研究者普遍認為磨牙癥是由多因素協同致病,包括神經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形態學因素,遺傳因素及某些藥物和物質(煙、酒、咖啡)濫用等。近年來,隨著社會一心理一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人們的健康觀發生很大改變,越來越多研究者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在磨牙癥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就磨牙癥病因研究以及進展近況進行綜述。
一、咬合因素
一些主要的研究結果表明磨牙癥和咬合之間的關系即為功能與形態之間的咬合特征,形態與功能和咬合與磨牙之間的關系二者可相互影響,與此同時,咬合因素對于磨牙癥的發生及其產生的不同癥狀是有一定作用的。
易新竹教授[3]等曾做過一次有關于磨牙癥和咬合關系的調查,其在參與調查的2695名學生中發現不同類型的咬合關系錯亂與磨牙癥的發生有著緊密聯系,而且牙齒磨耗的部位以全牙列最多。咬合關系錯亂 常引起顳下頜關節紊亂等疾病,并且多數學者研究發現磨牙癥患者顳下頜關節紊亂病(TMD)的患病率往往比正常人群高,Ciancaglini[4]等報道磨牙癥患者閉口困難、大開口困難、關節彈響、關節運動疼痛和關節僵硬或疲勞的發生率分別是非磨牙癥患者的2.5, 1.9,1.7, 1.9和1.5倍。有學者發現磨牙癥患者TMD患病率為62.5 %,明顯高于非磨牙癥人群,他們認為不管是臨床診斷還是根據PRr pantographicreproducibility index)指數診斷,磨牙癥與TMD都有關系[5]。Mundt[6]等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磨牙癥患者更容易出現顳下領關節壓痛,女性磨牙癥患者明嚼肌壓痛也比非磨牙癥患者明顯。
二、咀嚼肌因素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數學者利用腦電波的研究來證明咀嚼肌因素與磨牙癥的關系,并且此種研究方法的使用在磨牙癥病因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學者通過腦電圖觀察夜磨牙癥患者的睡 眠發現,夜磨牙不僅發生于淺睡眠期并伴有大腦 皮質電活動增加,且表現出呼吸不規則和脈搏加 快等與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有關的表現,同時 磨牙癥還與快速動眼期睡眠有關。快速動眼期睡眠每 90 min出現1次,持續5~20min,由于此階段的神經沖動來自中樞神經,因此磨牙癥可能為中樞起源。 也曾有報道有關磨牙癥與咀嚼肌活動方面的研究。Kato[7-8]等人研究了夜磨牙癥患者和正常人的 咀嚼肌在睡眠中發生自律運動與大腦和自主神經 系統瞬時活動間的關系,定量評估了皮質腦電圖 的連續改變和心臟自律性活動與微覺醒的關系。 結果發現,在夜磨牙癥患者的舌骨上肌群開始運 運動前1個心動周期心率開始加速,即大腦皮質 的自律活動發生于夜磨牙癥的口頜運動之前。同 時,口頜系統的異常活動繼發于微覺醒狀態。 Lavigne[9]等通過對82名正常人和33名夜磨牙癥 患者的觀察發現,60%的正常人在夜間有低頻的 節律性咀嚼肌運動,而夜磨牙癥患者的節律咀嚼 肌運動的振幅是正常人的2倍。
三.心理因素
磨牙癥雖是在口腔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因素是其發病的常見原因,在對焦慮和壓力兩個因素的心理學理論研究中顯示,磨牙癥的發生與這兩個因素高度相關。
根據Freudian[10]精神分析原理認為口腔行為是訴諸情緒的反應,磨牙代表一種心理狀況,特別是生氣、焦慮、憤怒、悲觀時,顯得更為突出。當個體為了完成個人的目標及滿足個人的需求時,要克服產生的障礙,壓力便隨之而起當緊張和壓力增加時,磨牙與咬癖也隨之產生。白天承受的情緒壓力往往引起晚上磨牙癥的發生。有研究指出:磨牙者比非磨牙者有較高的焦慮程度,磨牙者有較高挫折傾向,而且傾向于將憤怒轉藏于內心以除去挫折,而非磨牙者則將挫折以較原始的方式發泄于物體或他人。
綜上所述,磨牙癥的病因與咬合、咀嚼肌以及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并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磨牙癥的病因會逐漸被學者們研究出來,并根據其病因,研究出一套有效的診斷和治療程序,從而提高磨牙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Lobbezoo F,Ahlberg J, Glaros AG, et al. Bruxism defined and graded: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J Oral Rehabil,2013,40(1):2-4
[2]張雪峰,劉洪臣,鄧斌,等.夜磨牙患者的多導睡眠監測研究[J].口腔頒面修復學雜志,2006, 7(1): 58- 61
[3]易新竹,羅宗賚,彭忠倩,等.中華口腔科雜志,1983,18(1):51-53.
[4]Ciancaglini R,Cherlone EF, Radaelli G. J Oral Rehabil,2001,28(9):842-848.
[5]Alvarez- Arenal A, Junquera LM, Fernandez JP, et al. J Oral Rehabil, 2002, 29(9):858-863.
[6]Mundt T, Mack F, Schwahn C, et al. Int J Prosthodont,2005, 18(3):232- 239.
[7]Kato T,RomprE P,MontplaisirⅣ,et a1.J Dent Res, 2001.80(10):1940-1944.
[8]Kato TAkiyama S,Kato Y,et a1.J Orofsc Pain.2006, 20(4):317—324.
[9]Lavigne GJ,Rompr6 PH,Poirier G,et a1.J Dent Res, 2001.80(2):443-448.
[10]Reding GR, Rubright WC, Rechtschaffen A, et al. Sleep pattern of tooth-grinding:it is relationship to dreaming. Science.1964,145(3633):7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