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91-01
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生態是我們永續發展的環境,生態是我們共同擁有的財富,生態是我們悉心管護的花園,生態是我們不可傷害的朋友。
要以科學的方法合理使用生態。在許多人的觀念里,生態建設和保護投入大、成本高、產出低,尤其是污染之后再治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是大得驚人,收效卻是很小。其實,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一種投入,更是一種產出;不僅是一種環境,更是一種資源;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收獲;不僅是一種保護,更是一種使用。人們建房安家都喜歡選擇山清水秀、天朗氣清的地方,工作生活都喜歡選擇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地方,旅游休閑都喜歡選擇風光秀麗、綠樹成蔭的地方,人的天性都是向往大自然的美好,生態條件始終是人們衡量一個地方是否宜居宜游宜作的價值標準。所以,人因生態而杰,地因生態而靈,房因生態而貴,景因生態而美,良好的生態是人們能夠擁有的最實在的財富,而生態文明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使用規則,一旦破壞了這種規則,生態就會遭受破壞。
而生態文化更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態文化是促進天人和諧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態文化,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生態文化通過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生態意識、價值取向和社會適應,維護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供給、調節、支持、文化四項服務功能,實現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說,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生態文化哲學智慧,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伴隨和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成為凝聚人民追求夢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態文化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源動力。綠色發展理念是對奢侈消費、資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徹底否定,是科學發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態文化的時代內容與創新。綠色發展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是由于綠色發展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文化內涵,顯示了中國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形成節約資源、恢復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向心力。生態良好、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狀態和高尚的心靈境界,是構成美麗中國的基本要素。人們都向往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氣清地凈,老百姓渴望著能喝上干凈水、呼吸清新空氣、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個舒適的宜居環境。這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訴求,也是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森林文化、濕地文化、荒漠綠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園林文化等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和生態制度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出版科普讀物及影像制品,開展生態文化公益活動,為人們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態產品和文化服務,提高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共建生態文明的公信度和參與度,增強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治理環境的自我約束力和社會影響力。
生態文化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驅動力。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繼承、發展和弘揚生態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增強核心凝聚力、競爭力,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態文化代表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追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生態文化的根本價值向度。深入生態文化研究、挖掘、修復,繼承、發展和創新建設,不斷增強生態文化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將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發展活力,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