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珍
摘 要: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它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是應對世界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心理支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文化自信 當代價值認識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08-01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自信在國家、民族的發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及本質特征
1.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
“文化”一詞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頗具多義性和模糊性的概念之一,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化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在西語中,“文化”最初有耕種、培植之義。在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文化”一詞才逐漸脫離了其最初含義而具備了知識、精神等現代性的意義。關于文化的定義,可參照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 一個比較全面的解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 從這個角度看“文化自信”,宏觀而言,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可和自豪感;具體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群眾對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理想的一種崇尚、一種堅守。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首先, 文化自信表現為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繼、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這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個意義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標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
其次,文化自信表現為對待外來文化的理性態度和開放的胸襟。在外來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是對自身文化充滿信心的反映;認識到文化各有所長,對外來文化能夠辯證取舍, 積極地吸納其精髓為我所用, 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再次,文化自信表現為對自己文化發展前景的主動把握。不陶醉在過去的光榮之中,以長遠的眼光把握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勇敢地推進現有文化體系的轉型,在未來的發展中創造新的輝煌,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體現。
2.文化自信的特征
2.1文化自信具有主體性特征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主要指人)對身處其中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活動所形成的對自身文化確信和肯定的穩定性心理特征。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在對象性地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形成人對自身所處文化世界的精神構建。文化本質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創造的產物,人的主體精神和本質力量的自信構成文化自信的核心。
2.2文化自信具有象征性特征
文化自信體現了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確信。民族文化自產生以來,其本身就是抽象的,只能借助于具體的觀念形態表現出來,如民族風俗習慣、民族倫理道德、民族價值體系等。這些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具體形式彰顯了民族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倫理傳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懷特指出:“全部文化(文明)依賴于符號。正是由于符號能力的產生和運用才使得文化得以產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號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 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基因滲透到每個民族成員的潛意識之中,也正是通過其象征性意義,來達到民族成員的群體認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中華民族及其成員對自身的文化符號通過對象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獲得民族文化的客體存在形式,并以客體形式存在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體,轉化為文化主體自身的理性心態、精神訴求和價值觀念。因此,文化主體通過象征性符號實現自我精神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的有機統一。
二、文化自信的當代價值
伴隨著經濟危機的發展,文化多元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在世界范圍內也都迎來了自己的挫折和復興。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認同的世界性確認,迎來了競爭與沖突的復雜局面。在這種形勢下,以文化自信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認同更顯重要。因為,只有自信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和諧基因,自信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中的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精神,才能在今天紛亂的文化競爭中,堅定自己的文化價值理念和文化發展立場,才能認同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代性價值理念,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思想意識上不會走上其他國家經歷過的老路與邪路,而只會在世界文化發展多元格局中,堅持自己、不為外界所動。同時,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自信于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傳達、傳播于世界現代文化之林,影響與贏得世界文化價值理念與發展格局中的應有地位。這是贏得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現代性的認同,確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性意義的必然要求。
1.文化自信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極化和文化信息多元化趨勢向縱深發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顯。1990年,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軟實力》一文,首次將國家的綜合國力劃分為兩種,即硬實力和軟實力。他認為,由資源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4 大因素構成的硬實力,始終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無限張力的動力力量,是軟實力。同年,在《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中,他正式將“軟實力”界定為民族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國民凝聚力等,也就是指通過感召力、吸引力、同化力來影響、說服別人認同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從而獲得一種理想的預期效果的能力。
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與現實感受,積淀著其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并承載著民族自我認同的價值取向。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國家、民族和政黨而言,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體現。對個人而言,文化自信實質上是一種價值自信,體現了文化主體對所屬國家(或民族)核心價值的認同,作為精神層面的價值觀念可成為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不斷發展的源泉與動力。
2.文化自信是應對世界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心理支撐
自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國在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領域的沖突與碰撞不可避免,隨著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滲透,越來越多地對我國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外來異質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將會愈演愈烈,嚴重影響我國文化主體地位和國民價值觀念,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與文化自信的缺失。世界多元文化思潮激蕩碰撞,當代西方文化思潮和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相互交錯,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面臨著沖擊,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狀態。
3.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以東方文明著稱的中華文化對世界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僅曾經獨領風騷,甚至在當今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文化自信應成為衡量小康社會國民素質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指標。文化自信通過對文化的自覺認知、反思、批判和認同等機制,彰顯文化主體性批判、揚棄、認同的社會實踐過程,逐步構建民族文化價值觀念。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一種思想價值資源和心理依托,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陳軍科. 人的解放與文化自覺———現代人文精神論綱[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24.
[2]胡海波、郭鳳志.馬克思恩格斯文化觀研究[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