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17-01
案例一:成龍路街道金象花園社區現有60歲以上老人近4000人,各類文化活動隊伍11支共計461人,日常參加街道文藝活動踴躍,但缺乏文化志愿者或專業藝術類教師對團隊文化活動進行藝術指導。走訪中龍舟路街道龍舟、河濱、蓮花等7個社區同樣反饋有此類需求。
原因剖析:文化隊伍人才培養機制、生長機制缺乏創新性。1.錦江區文化事業單位核定編制過少,如區文化館仍執行的10年前12人編制的標準(錦機編平【2004】44號),專業干部同時擔任著管理類的工作,存在“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專干不專職的現象。2.未能建立多層次人才隊伍,跨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如傳媒、管理等類別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社區文化團隊創作指導服務、文化編導方面的人才都處于較為缺失的狀態,導致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的文化消費習慣和公共文化服務大環境不夠融洽。
案例二:根據2015年度《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情況調查問卷》反饋顯示,62%群眾對自身文化生活的期望值較高,但7%的群眾對“15分鐘文化圈”表示不甚滿意。理由主要集中文化活動單一、社區節目老齡化、對基層文化陣地不熟悉三方面。
原因剖析:文化供給思維模式單一,文化服務缺乏多元性。1.“15分鐘文化圈”月月有活動,但缺乏精品,活動忽略傳統文化內涵和創新,造成群眾文化審美疲勞,從而對“15分鐘文化圈”認知度、滿意度不高。2.基層政府、團委、婦聯、教育局、學會、地方高校、學校、協會等組織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動員,削弱了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群眾基礎,也影響了公共文化產品在數量、品種方面的豐富程度。
近年來針對文化隊伍人才培養機制、生長機制缺乏創新性、文化供給思維模式單一,文化服務缺乏多元性的問題,錦江區在黨和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指引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指引下,以創新精神為推動,不斷促進文化服務社會化,積極探索引入社會優質資源的新路徑,最終確定與四川音樂學院建設合作模式,建立“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基地”,充分擴大資源共享,增強優勢互補。自建立合作以來,雙方在公益培訓、文化活動、文藝創作等方面開展了多次交流合作,在穩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擴大文化志愿者隊伍、注入新的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取得了鮮明的效果。
一、以點帶面助力形成多元文化產品供給機制
“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基地”自掛牌以來,開拓了多種渠道,引導高校優質資源直接進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參與公共文化建設。1.大型群眾文化活動通過購買服務,以合同外包的方式來進行供給實現合作。比如“春熙放歌”2015年錦江區慶“七·一”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文藝演出,以45500的價格整場外包節目組織策劃及實施、音響舞美等設備安裝調試及使用等項目,演出師生專業功底過硬且極具活力,演出取得了極大的成功。2.送文化進社區、公益性講座、公益性輔導培訓等服務,通過召集四川音樂學院藝術人才以文化志愿者的形式,采取社會提供自我協助的方式實現。以“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基地”的社會參與為例,2015年,“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基地”師生參演“我們的節日”、“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等文化活動共計7場,占全年文化活動15%;共同創作并獲省級以上獎項共計3項:2015年8月20日四川音樂學院學生吳文思和錦江區文化干部廖凱楓合唱的《成都糖畫》獲“天籟之音·石海之約”首屆西南民歌邀請賽三等獎、四川省“群星獎”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決賽三等獎,該曲由區文化館干部廖藝力作詞,四川音樂學院副院長孫洪斌、四川音樂學院歌劇與合唱系陳萬教授以及錦江區文化館音樂創作人員鄭喬野共同作曲。
同樣形式引入的還有社會優秀民間文藝團隊。錦江區在“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基地”與社會文藝團隊之間構筑橋梁,以菜單式免費培訓實現雙方互助;同時,通過購買節目、專業輔導等途徑扶持業余文藝團隊,支持有特色的業余文藝團隊隨專業團隊赴區、市、省演出交流,由此培育、發展、壯大了一批優秀業余文藝團隊。近三年來,錦櫻舞蹈隊、錦韻舞蹈隊等團隊代表錦江區在外參賽,獲“2015成都文化四季風?勁舞暖冬暨耀舞揚威”第三季大型電視群眾舞蹈比賽最佳創意獎、最佳視覺獎、“金秋樂”群眾舞蹈比賽金獎、“‘聽黨話?跟黨走主題革命歌曲合唱比賽”一等獎等獎項達20余件。
二、以獎代補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建設
以錦江區為例,社區文化經費主要有兩個來源保障:一是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錦委發〔2009〕43號)文件中關于“街道文化活動中心常年公共文化服務經費自2009年起,按各街道常住人口每個每年10元的,納入區財政預算,并隨財力的增長適時予以增加?!倍歉鶕?013年10月區委社工委、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又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通知》(錦社工委〔2013〕94號)中規定,每個社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都規定有相應比例用于社區文化建設;根據區委社工委2014年的測算,各社區可用于文體活動經費為3萬元-12萬元不等。
隨著群眾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上述經費尚不能充分滿足街道、社區及社會團隊文化支出的需求,區文廣新局又無直接用于補助街道、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方面的專項經費,在此情況下,錦江區引入以獎代補機制,出臺《錦江區各文藝團隊參賽獎勵機制》,對各類社區節目、團隊及社會組織在比賽獲獎、參與惠民演出時,采取以獎代補和勞務費的形式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促進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以“社區文化節”為例,2015年“第十四屆社區文化節”共評選出一等獎7名、二等獎13名、三等獎19名、優秀獎20名、優秀組織工作獎7名、組織工作獎8名,以及美術、書法、攝影、剪紙類的佳作獎26名,發放獎金共計73500元。
三、多措并舉解決發展瓶頸問題
建立多元化基層文化隊伍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基本文化活動經費不足,特色項目缺乏經費支持。一是對特色項目的經費投入缺乏剛性指標,經費的撥付已不適應文化建設的改革和服務創新需求。二是文化活動經費撥付和使用方式過于行政化,使得有限的文化活動資金不能發揮最大效益,極其影響公共文化建設效率。另外,在志愿者召集、文化活動參與方面,缺乏街道的有力支持,建議將“社區文化節”等品牌活動的參評結果納入街道的年度目標考核,以街道的廣泛參與為切入點,助力實現人人參與文化、人人享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