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杰



摘 要: “醫鬧”事件是近些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這種群體事件嚴重妨礙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通過對2016年發生的四起“醫鬧”事件報道的網友評論分析,找到“醫鬧”事件發生的原因,并構建出了“醫鬧”事件的原因及其作用機理模型。
關鍵詞:“醫鬧”事件醫患矛盾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18-02
一、引言
近年來醫鬧數量呈急劇上升趨勢且醫患雙方沖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斷升級。據遠國家衛生部統計報道,2010年全國發生“醫鬧”事件17243起,比5年前增加了近7000起。根據李娜(2014)對2006-2013年“醫鬧”類群體性事件研究,“醫鬧”類研究論文呈逐年上升趨勢,可見“醫鬧”事件成為了一件重要的議題。隨著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很多“醫鬧”事件都會通過網絡的方式報道出來,在這些報道中都會有許多網民的評論。基于此條件,本文將通過分析評論,找出醫鬧的原因,構建醫鬧事件演進的作用模型。
二、概念
“醫鬧”是指受雇于醫療糾紛的患者方和患者家屬一起,采取各種突進制造事端,嚴重妨礙醫療秩序,擴大事態,給醫院施加壓力,并要求獲得高額賠償以從中牟利的步伐行為?!搬t鬧”是醫患糾紛、醫患沖突升級而導致的一種群眾性事件,是醫療糾紛演化而成的一種特殊形式。
三、研究設計
1.研究案例
本研究的案例選取了2016年發生的醫鬧事件,這些事件均有在新浪新聞中報道,有眾多網友參與評論,并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表1為案例信息表。
表1 “醫鬧”事件信息表
2.研究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新浪新聞、微博評論。本文選取了4個“醫鬧”事件,這些事件的新聞報道下均有大量的來自網友的評論,這些網友中有各行各業的人,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同時在分析的時候能保持客觀性。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了扎根理論的方法。扎根理論的思想是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概念和命題,然后再上升到理論,符合本研究的“醫鬧”矛盾的探索。扎根理論分為3個環節:資料收集和分析,資料編碼過程(開放性編碼—軸向式編碼—選擇性編碼),理論生成與檢驗。
四、研究分析
1.開放式編碼
開放性編碼是對原始資料進行初步理解的過程,此過程是將網友對“醫鬧”事件發表的評論進行概念化。由于評論數量多,筆者剔除了語義重復、交叉和模糊的語句,對每一個新概念進行標簽,意思重復的評論不再標簽。經編碼后,抽象出47個相對獨立的初始概念;最后,對初始概念進行范疇化并形成11個范疇。他們分別是處理過程、制度建設、對醫生負面評價、對患者負面評價、外部環境、治安條件、社會關系、醫生處境、媒體作用、情緒因素、信息差異。由于處理的篇幅過長,以下僅給出一個處理的例子。
表2開放式編碼及范疇化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目的是精練和區分范疇。從開放性編碼得到的初步范疇中選擇出最能體現文本主題的范疇。通過這個過程,合并次要范疇,精練主要范疇。本研究從開放性編碼得到的11個初步范疇中挖掘出4個主范疇,他們分別是醫患矛盾、外部情境、主觀因素、事后處理。詳見表3。
表3主軸編碼形成的主范疇及對應范疇
3.選擇性編碼與模型構建
3.1核心范疇
選擇性編碼是從主范疇中發掘核心范疇,并以故事線的方式,分析核心范疇和主范疇及其他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建立起實質性理論。本文確定“醫鬧事件的原因及其作用機理”為核心范疇,它由醫患矛盾、外部情境、主觀因素、事后處理4個范疇組成,并由此建立起基于扎根理論的“醫鬧”事件原因及其作用機理模型。
3.2故事線
故事線是針對已經收集到的資料,以及由此開發出的概念、類屬、關系等來扼要說明所研究的全部現象的核心。本文將圍繞“醫鬧事件的原因及其作用”這個核心范疇構建一個故事。一開始,患者處于一種“擔憂”的情緒中,來到了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在我國的“醫生隊伍缺乏”的國情下,很多醫生都會長時間處于“高工作壓力”的“處境”下,對待患者的“態度不太好”,由于治病過程因為信息差異,比如“藥價”“療效”的認識上可能出現了“誤解”,導致了醫患間的一些矛盾,一些患者可能由于“缺乏基礎教育”,“暴戾”和“激動”的情緒會導致矛盾升級,形成沖突,沖突由于“犯罪成本低”和“醫鬧職業”的存在,演變成群體的事件。“醫鬧”事件在治安條件差的地區醫院更時有發生。“醫鬧”事件發生后,由于沒有證據,法律定性困難,很多都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處理方式解決。有些患者還有“后臺”和“醫院”的“貪腐”,院方上層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會好好地保護醫生的“合法權益”,因此醫生處于一種“弱勢”的位置。在此過程中,由于媒體長年報道很多“醫生無德”和“醫鬧”的事件,但為了迎接大眾追求“新鮮”的口味,很多都只報道“發生”,卻“忽視結果的報道”,群眾對此類事件甚至完全不了解。身為局外人的群眾會被輿論引向兩極,“對醫生的負面評價”和”對患者的負面評價”深刻地記在患者和醫生的心里。這樣將導致醫患之間的“誤解”越來越多,“醫患矛盾”也越來越深,“在醫療改革不力”的情況下,醫療沖突和“醫鬧”事件也只會越來越多。
3.3模型構建
“醫鬧”事件原因及其作用機理模型。如圖1。
五、結論與討論
根據構建的模型,得出以下結論:(1)以情緒因素和信息差異構成的主觀因素是“醫鬧”事件發生的導火索;(2)“醫鬧”事件的發生外部情境包含很多因素,主要包括醫生隊伍缺乏、基礎教育缺失、治安條件差、醫生處于弱勢、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因素;(3)“醫鬧”事件發生后的處理方式不對,處理過程存在貓膩、貪腐等造成“醫鬧”事件越來越多,而媒體的對此報道不全不客觀導致誤解,進一步使醫患矛盾愈發尖銳。這些都是導致“醫鬧”事件發生的原因。
參考文獻
[1]欒永,孟華.醫鬧種類、特征、危害與成因對策研究[J].醫學與哲學(A),2012,v.33;No.45205:28-30.
[2]陳麗娜,鄧世雄.“醫鬧”事件的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7,04:253-255.
[3]李娜,盧青,戎文慧.2006-2013年“醫鬧”類群體性事件研究論文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4,v.2305:50-5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