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合富
摘 要: 公民社會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為學者們所關注。由于各國學者對公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存在不確定性,甚至對立,導致人們對公民社會理論的指導作用產生置疑。為了對公民社會內涵作進一步理解,本文對公民社會內涵及爭論、一些主要觀點進行辯證分析,指出對公民社會問題,要理性認知,正確看待。
關鍵詞:公民社會 理性認知 正確看待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70-02
公民社會從上個世紀傳入中國,特別是90年代后,人們對其十分關注并掀起研究的熱潮。對于中國公民社會的研究,學者們更多地關注公民社會的理念、特征、價值認同原則及其成長等,公民社會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國社會已經具有公民社會的一些特征,或進一步地說公民社會在中國已經客觀地存在。隨著公民社會的出現,這就要求黨和國家對公民社會的認識要與時俱進,把公民社會治理的一些理念納入國家治理的范疇。因此,全面深入地了解公民社會問題,對搞好我國公民社會治理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一、公民社會內涵及其不同觀點
1.國外學者對公民社會內涵的理解和爭論
公民社會(譯文:Civil Society)也叫“市民社會”,“民間社會”,這一概念是古希臘亞里斯多德首先提出來的,其意為“自由、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內結成的政治共同體”。到公元前1 世紀,古羅馬政治理論家西塞羅正式明確提出傳統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他在亞里斯多德理論的基礎上指出,市民社會是一個業已發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即發達的經濟生活,文明的政治生活以及體現自由、平等和正義的文化道德生活的統一體[1]。以后各國學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公民社會內涵各擇其重行進描述,產生不同的學派及觀點。
1.1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從屬國家理論學派及觀點。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合,具體特殊的個人構成市民社會的基本要素。市民社會的作用就是保護作為權利主體和道德主體的個人的權益和需要。他還認為自治性團體是構成市民社會及其活動的另一要素。此時如果有國家強制力量作為秩序的保障,市民社會則會獲得充分、平穩的發展。黑格爾公民社會內涵論的要義是公民社會從屬國家,只有國家才能既對公共利益進行調節,又能對特殊利益進行調節。國家是公民社會發展穩定的保障。
1.2以托克維爾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制衡國家理論學派及觀點。托克維爾認為“以公民社會制衡國家”,主張“權力分散”、 “結社制衡”、“公民社會自治”。反對國家權力濫用或過度使用。托克維爾市民社會觀并不排斥國家權威,他也認為國家權威是市民社會應有之意。惟此,市民社會才不會變成一個各種團體相互傾軋的“幫派社會”。托克維爾的公民社會制衡國家理論,其目的是反對國家專制,維護公民正當權利,強調公民社會自治。
1.3以托馬斯·潘恩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對抗國家”理論學派及觀點。潘恩認為公民社會和國家是一種此長彼消的關系,公民社會越完善,對國家的需求就越小。理想的國家乃是最低限度的國家。潘恩還認為,反抗那些隨意剝奪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的非憲政國家是正當的,合法的行為。這種觀點是把公民社會作為一種社會變革的工具,更確切地說,是把公民社會作為變革的孵化器,他們設定的社會并非是公民社會這種社會狀態,只是借助公民社會的社會性運動構建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2]。
1.4以米歇爾.麥克萊蒂為代表的“公民社會參與國家”的理論學派及觀點。米歇爾.麥克萊蒂認為公民社會在實踐中有兩種不同的參與方式。一種是美國式的多元主義參與方式,一種是瑞典式的社團主義參與方式。前者是社會上的不同利益集團平等地參與政治事務的權利,后者,國家認可社會上的某些比較大的社團組織或某一行業的社團組織參與國家政治,其他的社團則被排斥在政治過程之外。
2.中國學者對公民社會含義的理解
對于公民社會,中國學術界的界定基本相同,學者們主要是從公民社會的結構狀態進行理解的。例如,鄧正來在《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研究》中提出,中國市民社會乃是指社會成員按照契約性規則,以自愿為前提和以自治為基礎進行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私域以及進行參政議政活動的非官方公域,中國市民社會是由獨立自主的個人、群體、社團和利益集團構成的。在公民社會結構中,市場經濟是其發展的經濟基礎,社會組織是其核心要素,社會成員的公民角色是其政治前提。
公民社會的特征是:(1)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市場經濟是公民社會賴以產生的前提。公民社會強調個人平等觀念和自主意識等精神價值,公民社會只有在市場經濟中才能得到發展和壯大。(2)強調公民的政治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公民社會強調維護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反對國家權力對個人自由和權利的侵犯。反對政府對公共事務的壟斷,要求公民和政府對公共事務進行合作管理,強調國家政務活動的公開和透明是公民參政和監督的前提。(3)社會的內在聯系是平等自治的契約關系。(4)以非營利組織為核心載體。(5)遵循法治原則。(6)倡導合作、信任和寬容。
公民社會的基本理念是:(1)以國家和社會合理分離為基礎;(2)主張社會與國家的相對二元性;(3)設定國家和社會的權力邊界;(4)強調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政治生活和對公共權力的制約;(5)發展由公民社會團體組成的私人領域;(6)發展公共權力之外的由私人組成的公共領域;(7)強調社會運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
二、對公民社會主要論點的辯證分析
各國學者對公民社會的理解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和針對性,既有差異性,也有對立性。由此可見,歷史上不同學派、學者的分歧,使公民社會理論存在多角度的研究方向,同時,多維的研究也對該理論的針對性提出質疑,——公民社會的構建最終取決于經濟變革、政治變革還是文化認同?公民社會運行的合理方式是回歸“共同體”還是實行私人領域的獨立自治?公民社會的構成是由一系列的獨立于國家的社團組織還是包括私人領域內的一切組織和行動?公這一系列問題都為公民社會的內涵帶來不確定性[3]。正是由于公民社會內涵的不確定,在實踐中有人利用其實現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對一些社團觀點進行辯證分析。
1.社團主義的代表人物萊斯特·薩拉蒙認為:公民社會是由一系列私人組織、非營利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公民社會部門組成的私人領域,其目的是為了公民在追求公共目標過程中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公民自愿組成非政府以外的社會組織的目的是發揮個人主動性創造性,這是社團主義觀點含義的積極面,但是,一旦這種觀點被歪曲地推動,它將形成負面影響。因為社會力量的整合,既可以為公民辦好事,也可以為社會添亂。
2.政體學派的代表人物約翰·基恩認為:公民社會理論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設定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以限制濫用政治權力促進民主的憲政問題。——政體學派,重視公民個人權利的保障和政治參與,要求監督政府,限制政府權力。對權力監督的目的是防止腐敗,確保政府清正廉潔。但處處給政府設陷甚至對抗,實則是限制政府、顛覆政府,進而取而代之,這種理解并非是有意地歪曲。
3.新自由主義學派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對公民社會進行論證,他們把經濟自由主義作為公民社會產生的前提和價值基礎,強調公民社會應加強公民的私人權利,促進社會自治,反對政治對經濟社會和公民社會的過度參與。——經濟自身是中性的,正是由于其是中性,就會招來左右的青睞。當政治利用經濟作罪惡掩蓋時經濟就不是中性的了。
三、對公民社會在中國的發展要有正確的態度
在中國,作為執政黨及其領導的國家,任何時候其執政目標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安全,因此,對公民社會在中國發展要理性認知,正確對待。
1.對公民社會有益的價值要汲收
1.1對公民社會一些有價值的文化要汲取。如,公民社會強調公民的自由權利和義務、公民價值,強調社會的公共利益、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強調社會組織的作用,強調差異、互信、互助、合作、溝通、寬容等等,這些公民社會有益的、理性的價值觀應當汲取。
1.2對公民社會的一些作法要倡導。如,強調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治理模式;倡導公民參與性地管理共同事務,實現社會公益的機制;主張通過捐贈、資助等機制而使社會財富得到重新分配;統籌城鄉發展,關注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建設等;關注社會治理、利益分配、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倡導公民參政議政、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構建多元協同參與的社會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等,應當倡導。
2.防止敵對勢力利用公民社會危害和顛覆黨和國家政權
公民社會在我國已經客觀地存在,在當今中國,人們對中國公民社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主張,可以把它概括地分為三種類型的理論:一是公民社會野心論;二是公民社會庸俗論。
2.1公民社會野心論。就是極力宣揚和倡導公民社會理論,假以冠冕堂皇的形式實現其野心的目的。例如,公民社會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價值觀。因此,社會上有人打著公民社會“自由、民主、平等和公正”的口號去組織游行,對抗政府,以實現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公民社會野心論”者,在現實中國表現形式很多。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為顛覆我國國家政權 ,經常打著這一旗號進行破壞活動,因此必須高度警惕。
2.2公民社會庸俗論。就是公民社會研究,依照公民社會定義的一些特征去對比中國現實社會進行分析,最后得出中國公民社會的結論。這部分公民社會研究論者的研究很少考慮中國公民社會所處的背景,很少考慮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因此,其研究結果有可能會給社會造成誤導,結果讓親者痛,仇者快,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參考文獻
[1]王禮鑫·《公民社會視域下的農村社區治理》2012.11
[2]張祖樺·《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2003年2月16日
[3]楊建偉,張平·《公民社會理論之困境》·《學術月刊》·2007-7
[4]王一程·《認清公民社會的實質——對公民社會問題的分析與思考》·《環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