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娟
摘 要: 所謂“公牘”,指衙門公文、文書等。公牘是一種應用文體,其文體種類復雜,程式要求嚴格。到清代,公牘文書制度更為規范,在書寫規則上也有一些與前朝有別的特點。文章以湯滋圃聯為例,試解析清代衙門公牘文書種類。
關鍵詞:公牘 公牘文書 南陽府 湯滋圃聯
中圖分類號:C93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77-01
湯滋圃,清代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市)人,其人生卒不詳,約于清嘉道年間游幕南陽府。游幕時,湯氏曾戲作一幅反映衙門師爺日常生活和衙門公牘文書的楹聯。此聯見錄于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一書。《楹聯叢話》卷十二記云:“公牘中字義多不可解,嘉應湯滋圃游幕南陽時,戲作聯云:“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亦所謂以不解解之。
所謂“公牘”,指衙門公文、文書等。章炳麟《文學論略》:“以比類知源為要者,典章是也;以方便致用為要者,公牘是也”。公牘是一種應用文體,其文體種類復雜,程式要求嚴格。到清代,公牘文書制度更為規范,在書寫規則上也有一些與前朝有別的特點。今以此聯為例,試解析清代衙門公牘文書如下。
清代各級官府衙門往來文書種類繁雜,形式多樣,其名目大多沿自前代。根據各官品級地位,衙門隸屬關系及當時的行文規則,可以大體分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等。上行文多用于對直屬上報,不相隸屬的衙門之間,如對方品級地位較高也要使用上行文。清代上行文種主要有申、呈、詳、驗、稟、狀、啟揭、塘報、官銜手本等。下行文一般是對所屬下級發布命令指示通知事項時使用,沒有隸屬關系而對方品級地位較低相差較大,也用下行文。下行文種主要有牒、札、劄示、諭、帖、飭等。平行文均是不相隸屬的機構之間咨商會談,聯系溝通,傳達事項,轉發文件,轉送物品,移交人犯等情況下使用的。清代平行文的種類最為繁雜,既有國家明文規定的法定文種,如咨移、關牒、照會、付子、傳付、交片等;又有官府沿襲使用的常見種類,如知照、知會、移付、公函、公啟之類。
湯氏所撰上聯中“詳、驗、關、咨、移、檄、牒”等詞概括反映了清代衙門公牘的主要文書種類。
詳 即詳言其事而送達上級官署。清代,它是官方規定的下級衙門向上級衙門請示政務的最正規、最常用的文種。凡上報重要公務,如錢糧、費用報銷、案件審理、官員申調等,均用詳。
驗 指驗文,清代地方官署向上級衙門報告、說明一般情況時使用的上行文種。如報送一般公文,申解賦稅錢糧,押解犯人等,均用驗文。
關 指關文。關文起源于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皇太子監國時,所定文書程式中規定尚書各曹行文太常、司徒、長史,用關文。清代關文在明代基礎上規格又有降低,只是在地方衙門之間使用。
檄 指檄文,通常被認為是古代官衙用于征召、曉喻或聲討的文書。
牒 原指古代短小的木片,魏晉時始作為公文名稱。唐代牒文作為法定文種廣泛使用。
公牘文書是統治階級管理國家、處理政務的工具,每一份公文的制發,都有著明確的發文目的,它要求受文者閱讀來文之后,能夠準確無誤地了解文件的性質、文件的內容及其對受文者的要求,不會因產生歧義而引起受文者的誤解。在不使用標點的情況下,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用特定的專門用語、詞匯作提示、交代和說明。清代等級森嚴,上下尊卑有嚴格的標志與界線。公文產生于各個衙門,代表著各級衙門的地位,從而表現出極強的等級觀念。平行文,行文衙門級別相同或相差很少,語氣也要表現得謙和。上行文,語氣謙卑;下行文,大量使用命令語,借以顯示上級的權力與威嚴。因此同一個意思,在不同行文等級的文種中,就有不同的說法,形成大量的特定詞。清代幕友的重要本領,就是能夠熟練地使用文書中特定詞匯,使受文者順利地了解發文者的意思。
湯氏公牘聯下聯中“欽、蒙、奉、準、據、為、承”等詞概指公牘文書的特定詞。
欽 意為敬。“欽此”,意即恭敬地引文至此。其專用于引述皇帝諭旨之后,表示引文結束。
蒙 蒙受,承受。清代,下級衙門向上級報送的文書中,凡因所呈請的事情和建議得到上級批準、采納,或受到上級各種形式的獎勵、提職及其他照顧,即用此語表示。如接到上級有關照顧的文書,也可用此語表示。
奉 接受的意思。接到上級的文書時使用,表示尊敬。清代文書中,凡引述上級頒布發下來的文書,即用此語起首。后面接敘上級名稱及文種,最后再列出來文的原文。
湯氏以簡明的語言概括了衙門公牘的主要文書種類和常用詞語,足見這位幕友師爺的案牘文書功力非同一般。清代幕友或稱幕賓、幕客,俗稱師爺。游幕之人純為衣食,廣交游,通聲氣,師徒援引,互為援助。幕友專習文案公牘、法律條文,熟悉秘不示人的“真傳”,掌握時時變通的方針政策,遂成為各級衙門中的一股勢力。幕友盤據衙署,把持衙門文案的情況較為普遍。幕友雖有束修待遇,但畢竟不入官場正流,是幕后人物。湯氏對聯中的“勞形于”、“寓目在”等詞的字里行間中多少透露出師爺們為人作嫁衣、無可奈何的嘆息聲。
湯滋圃的這幅公牘聯,曾在清代幕友間廣為傳頌。原籍廣東嘉應州人的鐵梅老人吳子光在《一肚皮集》中也曾引述此聯云:“今之幕友,頗類古功曹。吾鄉湯滋圃游幕南陽,戲作聯句云:‘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字字皆證佐也。”清徐珂《清稗類鈔》記述此聯云:“官場公牘字義,多不可解,相沿既久,莫之能改。嘉應湯某游幕南陽時,戲作聯云:‘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南北東西;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君臣上下。”這一記載與《楹聯叢話》比較,多出了“南北東西”、“君臣上下”等詞。相比之下,徐氏所記之聯似乎更能反映師爺們的漂泊游幕生活。
此聯何時起懸掛于南陽府衙不得而知,據知情者回憶,民國時期,南陽專員公署某秘書處仍張掛此聯,可見其影響之深遠。2003年南陽府衙博物館修復知府衙門古建時,復制補書此聯并張掛于師爺生活的夫子院內。
參考文獻
[1]《史記》,司馬遷,中華書局點校本
[2]《古今楹聯匯刻》,清吳隱摹集,中國書店1994年
[3]《清代文書綱要》,雷榮廣等,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
[4]《中國古代禮俗》,王煒民,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5]《南陽府衙匾聯賞析》,劉紹明,中國楹聯出版社2009年
[6]《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王亞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