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
摘 要: 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中國文明的重要象征。我國禮儀文化由來已久,賓禮制度作為五禮之一,是與蕃國交往的重要禮儀,需要與樂相搭配,才能夠真正實現其禮樂制度內涵以及外交功能。本文就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明代 賓禮制度 禮樂
中圖分類號:K892.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89-01
前言
明代賓禮制度的制定,是明代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也是延續朝貢制度的方法。隨著明代賓禮制度及禮樂的不斷傳播以及蕃國尊奉華夏之禮等的影響,使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在諸國得以盛行,并對周邊國家的禮儀制度及宮廷樂曲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明代賓禮制度簡述
明代賓禮制度是由朱元璋下令制定,其認為元代紀綱不立、僭禮敗度,因而十分看重禮儀制度的制定。據史料記載,其在剛攻下金陵時,便已經定官職,制定禮儀制度,并備禮樂。洪武三年九月,明代第一部禮制書籍編寫完成,即《大明集禮》,其中將禮制劃分為五個方面,賓禮制度便是五禮之一,按照性質劃分,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朝貢禮”和“相見禮”,其中,“朝貢禮”在當時被更為看重。凡施禮則必舉樂,明代賓禮制度作為禮樂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也強調重興禮樂[1]。雖然明代禮樂中的音樂,由于時空、科技等因素限制,已經難覓真容,但是在對明代賓禮制度細節的整理中,也確實發現了明代賓禮制度中用樂的痕跡。
二、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
1.禮樂類型
明代賓禮制度下的禮樂類型,主要包括儀式用樂以及宴饗用樂兩種。儀式用樂,主要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中所運用的音樂,用于輔助儀式的完成,具有引導性作用,每一次奏樂,都代表一個階段或是一個環節的起始或是完成,在禮儀動作的完成上,也具有配合作用。具歷史資料中顯示,利益用樂一般都會用“樂作”、“樂止”等詞匯表示。例如在史料中所記載的明代蕃王來朝朝見禮儀,便有相關描述,如“大樂鼓吹振作,升座,樂止”、“執事者以方物案置蕃王拜位前,贊拜,樂作”等,所有的禮儀程序都是按照樂的引導而進行。
宴饗用樂主要用于宮廷宴會,為進酒、侑食所奏,目的是為了取悅宴會的參與者。通常在“朝見儀”后,會進行宴會,并運用這一禮樂。例如在史料有關明代蕃王來朝皇帝賜宴的禮儀中,便有過相關記載。如“皇太子、諸王以下各斟酒,細樂作,奏《太清之曲》”[2]。同時,在進食、酒三行、酒四行等環節,都有相應的樂曲演奏,如《賀圣朝之曲》、《普天樂之曲》等。
2.禮樂形式
明代賓禮制度中的禮樂形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大樂,在明代禮樂中十分常見,運用在宴饗、祭祀等多個方面。在明代建國之初,主要運用的是雅樂,雅樂多用于祭祀天地、宗廟祭祀等方面,大樂在當時被定義為“俗樂”,一般運用在宴饗、群祀等方面。大樂從先秦時期便得以運用,主要是由鼓吹及打擊類樂器組合,在宋元時期,已經形成了具體的音樂形態。明代大樂的組合主要有鼓、笛、笙簫等,在朝賀、宴會中的運用最為廣泛,祭祀中運用的數量相對較少,具體運用在還宮等禮儀制度環節的執行中。
第二種是細樂,主要用于宮廷宴會,據史料記載,細樂的運用,出現在“殿內侑食”這一環節中,《明太祖實錄》中也有記載,洪武元年在制定朝會宴饗制度的時候,曾將細樂用作殿內侑食樂,當時的樂器組合為蕭六、笙六、歌工四。而在洪武三年以后,雖然“細樂”被“九奏樂”所代替,但實質上,二者不過是異名同實而已。
3.禮樂特點
明代賓禮制度中禮樂的特點也可以從兩方面進行闡述。第一,明代賓禮制度中禮樂的運用,存在禮樂制度中用樂的共性。例如在大樂的運用中,明代賓禮制度的各個環節,機會都會運用到大樂,而在其他禮儀制度中,大樂也得到了頻繁的運用。例如在嘉禮中,“冊中宮......國朝皆用大樂如朝賀儀”,在吉禮中,“國朝祀山川群祀俱用大樂”,在軍禮中,大樂也運用在出征前后。由此可見,除了兇禮之外,大樂幾乎在每一種禮儀制度中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具有禮儀制度中用樂普遍性的特點。
第二,明代賓禮制度中的禮樂承襲了宋元宮廷及民間音樂[3]。雖然明太祖立志清除元朝的一切雜俗,但是在禮樂的制定中,依然只能夠采用就近原則,對于元代宮廷音樂繼承頗多,僅宴饗樂曲中,現存的70多首曲牌名,便就一半左右出自元代的散曲、雜劇等。在明朝初期的一段時間內,也一直在沿用元朝的舊樂。同時,元代宮廷音樂多繼承宋金音樂,這也使明代禮樂中存在了宋金舊樂的影子。在大樂樂器的運用中,也僅僅是將元代宴會用的樂器中,一些異族樂器摒除而已,其他樂器編制基本與元代完全相同。另外,明代賓禮制度中的禮樂主要分為大樂與細樂,而其中的細樂,主要繼承于宋元的民間音樂,這也使這些禮樂在運用的過程中,不免會存在雅俗共用的情況,具體表現為雅樂不純、音律不齊等。
結論
明代賓禮制度在唐代賓禮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完善,并被統治者賦予了重要的政治外交功能。禮與樂相須為用,在賓禮制度中,禮樂的施行及傳播在明代也受到了重視,不僅充分發揮了其對外關系的延伸作用,同時也對明代周邊各國的禮儀制度及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明代賓禮制度中的禮樂文化,對于現代中國與其他各國音樂史學術交流的推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項陽.明代國家吉禮中祀教坊樂類型的相關問題[J].音樂研究,2012,2(2):5-16
[2]鄭莉.洪武朝的禮樂制作與明代宮廷戲劇的復蘇[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3):112-116
[3]張弘,李生貴.明代禮樂制度變遷及宮廷音樂創作活動探析[J].蘭臺世界,2015,6(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