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平
摘要 闡述了當歸的生物學特性,總結了當歸防早期抽薹栽培技術,包括留種、育苗、移栽及當歸早期抽薹控制措施,以供當歸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 當歸;生物學特性;防早期抽薹;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6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092-01
當歸[Angelica sinensis(OIiv.)Diyls.]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入藥,藥材名當歸。當歸是我國最著名的一味中藥材,在中成藥里的使用范圍很廣,有“十方九歸”之說。我國當歸種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陜西、云南、湖北等地有少量栽培。當歸生長發育周期一般為3年,第1年為育苗期,第2年為成藥期,第3年為抽薹開花結籽期,但在生長過程中有的植物在第2年就提前抽薹開花,抽薹的當歸根部木質化,不能供為藥用,致使種植田產量下降,效益低下。據多年來田間調查,當歸主產區因提早抽薹而造成的損失達10%~40%以上,而最為嚴重的年份可達50%以上,已經成為當歸生產中的一大主要問題。因此,防治當歸早期抽薹對提高當歸產量、增加種植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1 當歸的生物學特性
1.1 種子特性
當歸種子壽命短,放置1年即喪失生命力,但若在低溫干燥條件下貯藏,壽命可達3年以上。當歸種子萌發在溫度達6 ℃時,隨著溫度的升高,出苗速度加快,一般4 d就可以發芽,15 d內即可出苗。當吸水量達到種子重量的25%時種子開始萌動,達到40%時就接近飽和點,種子萌發速度加快。
1.2 生長發育習性
當歸作為藥材栽培生長周期為3年,歷時700 d左右,第1年為營養生長階段,形成肉質根后休眠;第2年收獲藥材;第3年留種株抽薹開花,完成生殖生長。為了生產優質的當歸藥材,一般采用夏育苗、次年移栽的方法來延長當歸的營養生長期,但要控制好栽培條件,防止當歸早期抽薹現象。
1.3 當歸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當歸性喜涼爽濕潤,不耐干旱,適宜生長在海拔2 000~2 900 m的高寒地區。當歸葉片的解剖學研究發現,其葉片角質層不發達,葉肉內柵欄組織只有1層,海綿組織中有大的細胞間隙。當歸對溫度、光照、土壤、水分要求較嚴格,生長第1年要求溫度在12~16 ℃,第2年耐高溫能力較強,14~17 ℃生長旺盛,9月平均氣溫降至8~13 ℃時地上部生長停滯,但根部生長迅速。當歸是一種低溫長日照類型的植物,必須通過0~5 ℃的春化階段和長于12 h日照的光照階段,才能開花結果。而開花結果后植株的根木質化,有效成分很低,不能藥用。因此,生產中為了避免抽薹,第1年控制幼苗僅生長105 d左右,作為種苗;第2年定植,生長期不抽薹,秋季收獲肉質根藥用。留種地第3年開花結果,進行下一輪的循環[1]。
2 防早期抽薹栽培技術
2.1 選擇栽培適宜區域
根據當歸的生物學特性,當歸育苗地應選擇在海拔為2 500~2 900 m的二陰山地,栽植地應選擇在海拔為2 000~2 500 m的川塬山地。傳統育苗必須選土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偏向南的高山二陰坡地,且有一定坡度。年平均氣溫在4~6 ℃,年降水量500~650 mm,濕潤度1.0以上的地方為適宜種植區。
2.2 留種
2.2.1 留種株的栽培。根據多年實踐經驗,當歸留種田應單獨栽培管理,選擇土壤肥沃的二陰山地采用傳統種植方法栽種,不用地膜覆蓋,盡量使用農家肥或草木灰作底肥,少用化學肥料,特別是二銨和尿素,以避免留種田在第2年因生長旺盛和水分含量大造成的死苗爛棵。于10月下旬采收當歸時,割去莖葉,進行曬田,等田間地表土壤干燥時,在當歸留種株上蓋土防凍,翌年新葉發出后,清除田間雜草,追施硫酸鉀150 kg/hm2、二銨150 kg/hm2,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待秋季種子成熟時及時采收。
2.2.2 當歸種子的采收和儲存。翌年當歸留種田母根抽薹結籽后,當果穗略微下垂,主莖頭穗呈粉紅色,二、三穗呈淺紅色時即可采收。采收種子應掌握宜早不宜遲的原則,為控制頂端優勢,現蕾初期折斷主莖,促使側枝勻恒生長,形成多數長勢均等的果穗,使種子發育程度均勻一致。同時,嚴禁在真種子(三年生種子)里人為摻和假種子(二年生種子,俗稱火藥子)進行育苗。這是有效控制當歸大面積抽薹的關鍵性因素。
當歸種子采收后應扎成小把,掛在陰涼通風處陰干,陰干后的種子及時脫粒后曝曬,曝曬完畢攤晾一夜后分裝在透氣的編織袋或布袋內。有條件的話儲藏在-15 ℃以下的冷庫中,可使用2年。
2.3 育苗
當歸育苗地應選擇在海拔2 500~2 900 m的偏南高山陰坡地,前茬最好是荒地或休閑地,油菜、小麥、青稞、蠶豆、豌豆茬均可,但一定要沒施過除草劑的田塊。因為在實際生產中,除草劑對育苗的影響至關重要[2]。
施肥標準為腐熟有機肥30 m3/hm2左右,二銨45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采用半高畦育苗,畦高10 cm左右,畦寬120 cm,畦間距25 cm,畦與地塊坡向一致,畦面稍呈弓背形,畦長與地寬相等。撒種子112.5 kg/hm2,然后均勻覆土,覆土厚度控制在0.5 cm以內。覆好土后,用碾壓過的作物秸稈進行覆蓋遮光保濕。
當歸苗采挖時節大約在10月上中旬,氣溫降到5 ℃以下時,即可采挖種苗。將挖出的當歸苗抖掉泥土,去掉殘葉,剔除過大過小苗和殘次苗,分裝在塑料筐中,分裝時根據筐子大小選定裝量,在筐內鋪入1層報紙,再撒入1層田間濕土,然后將苗頭朝外整齊擺放1層當歸苗子,再撒1層田間濕土,直至將定量苗子裝完為止。運回貯藏地后,先選擇一陰涼干燥通風庫房,陰置1個月左右,等筐內苗子苗頭開始萎蔫,葉柄脫落時用草簾覆蓋,遮光保藏。隨著氣溫不斷下降,筐內苗子開始封凍,此時外面再蓋上1層塑料即可進行自然越冬。
2.4 移栽
適期定植對防治當歸提早抽薹有一定的作用,定植過早,受低溫和霜凍影響,缺苗斷壟嚴重,而抽薹率也會大幅度升高。
當歸種植方法有很多,但最為普遍的有平膜栽培和壟膜側栽2種。川源地區氣候溫暖,日光強烈,降水相對較少,宜選壟膜側栽,陰坡山地氣候涼爽,降雨較多宜選擇平膜栽培,移栽當歸最好選用黑膜,抑草能力強。當歸保苗9萬株/hm2左右,便可達到預定產量[3-4]。
2.5 早期抽薹的控制
2.5.1 應用化學藥劑控制抽薹。應先將要移栽的苗從筐中取出,抖掉泥土,在矮壯素3 000倍液中浸苗1 h,撈出后稍加晾曬后再定植。同時藥液里可以加入農用鏈霉素、多菌靈等防治當歸苗期腐爛病[5-6]。
2.5.2 應用農業措施防治當歸早期抽薹。一是應用套作技術防治當歸早期抽薹。利用作物高矮搭配,當歸田中套作蠶豆、早熟玉米或小麥等高桿作物,適當遮去部分強光,增加土壤濕度,可有效控制當歸的早期抽薹。二是利用遮陽網控制當歸早期抽薹。在當歸生長后期,可利用30%~40%的遮陽網覆蓋栽培,也可大大降低當歸的“秋薹”現象,有效提高產量,增加效益,但投入成本也會相應增大。三是合理利用肥料,有效控制當歸抽薹?;蕬赞r家肥為主,配以腐熟油渣、沼渣。使當歸移栽地的氮、磷、鉀比例協調,并適當配以稀土微肥和鈣肥,也有一定的控制抽薹作用。
3 參考文獻
[1] 趙銳明,陳垣,郭鳳霞,等.甘肅岷縣野生當歸資源分布特點及其與栽培當歸生長特性的比較研究[J].草業學報,2014(2):29-37.
[2] 趙慶芳,曾小英,馬瑞君.當歸栽培研究進展[J].甘肅科技縱橫,2002(6):37.
[3] 魏強,柴春山.當歸栽培及加工技術[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4(1):64-65.
[4] 裴婕妤.優質高效當歸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2004(11):112.
[5] 陳玲.當歸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1):63-64.
[6] 閆有慶.當歸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耕作與栽培,2013(4):50-51.
現代農業科技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