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 要:城市文化的建設是國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也是時代進步對我國社會文化發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文化底蘊不僅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依據,還是城市文化品牌發展的重要內容。構建良好的城市文化和品牌形象,能夠滿足實際的民族文化傳承需求,并且能夠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基礎條件。針對當下我國城市建設的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到存在的問題,并提供科學的對策希望能夠優化和完善相關的工作。
關鍵詞:我國;城市文化;品牌;建設
伴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以及社會體系的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關注城市文化和社會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本研究就針對我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內容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通過探討優化城市文化和品牌建設的相關工作,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給予一定支持,也為發展我國社會體系、完善我國社會結構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發展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城市這一理念認知,由于人們不同區域的生活習慣差異和文化氣息差異,每個城市的發展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和城市文化形象。在建設城市文化的過程當中,通過樹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文化的進步,并且能夠不斷地完善社會體系結構,實現對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需求。城市的文化建設工作內容比較復雜,針對城市人們的理念、行為和形象進行意識形態的規劃,最終形成城市文化的基礎。
(一)城市文化品牌的發展的重要性
建設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實際的城市文化形象品牌構建能夠發現未來城市發展和進步的空間,以及主要發展方向。以青島為例,發展港口型城市的理念和旅游文化宣傳的城市品牌類型,確定了青島作為大型港口城市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與此同時,青島作為非常著名的旅游城市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工作,通過城市文化品牌的構建促進了地方綠化生態的意識發展,實現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1]。
(二)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發展軌跡
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設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革,在實際的發展過程當中呈現出堅毅的民族意志,也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充分地彰顯出民族文化發展的獨特魅力。我國傳統的城市文化比較重視風俗人情的展示,在傳統的城市文化建設過程當中非常重視對風景和府邸建設的固定文化氣息。在經歷了一系列破壞后,我國很多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表事物遭受了嚴重的侵害,由于外力的破壞而嚴重影響了城市文化物質及精神遺產的保留。后來伴隨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又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實現了城市文化建設復蘇發展[2]。
二、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趨同,個性缺失
目前,我國城市文化的品牌建設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定位的趨向比較相近,導致實際的城市文化建設個性化特征缺失,影響了實際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來說,并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當下我國城市文化的品牌建設還僅限于模仿的模式,對于實際的文化遺產傳承具有阻礙的問題。牽強的城市文化定位對于城市的發展造成了個性方面的牽制,影響城市文化的建設進步。
(二)重物質輕人文
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重點是精神文化,而實際的工作執行卻更關注物質的建設內容,卻很難升華到精神文化建設的層面,對于實際的城市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因素。重視城市建設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夠滿足實際的將城市的建設理念和精神信念價值體現出來,才能夠提升城市居民的凝聚力,促進社會體系的完善與發展,促進城市和社會的長足進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3]。
(三)城市建設失調
一些城市在文化品牌建設的過程當中對于相關理念的認知存在偏差,導致實際的文化品牌建設出現了貪圖功名的情況,好高騖遠的建設工作狀態嚴重地影響了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目標的實現。城市建設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浮躁心態,嚴重阻礙了城市文化的進步,導致城市文化建設出現了停留于表面的現象,影響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需求。
(四)城市文化品牌建設自信缺失
目前,我國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缺失性,主要體現在品牌建設的工作體系缺乏自信心。城市文化的品牌塑造需要有準確的城市形象設計和定位,根據城市未來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略部署,然而,一些城市在建設中,卻存在缺乏自信,找不到、找不準各自優勢的問題。例如,大連和青島的城市文化建設就存在趨同化,同屬為小島地區的旅游文化影響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設,在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的初期都以旅游為主要策劃方向。指導后期經歷長久的發展籌劃,青島開始向影視和運動方向轉型,而大連更加關注城市港口經濟的開發。
三、未來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未來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要求和目標,根據改革開放政策不斷地深入和優化完善,采取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對城市文化建設和社會體系優化的政策目標,才能夠實現人們居住環境的完善需求。城市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元素,針對城市文化和品牌的塑造工作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對于未來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針對影響未來我國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元素進行分析,將更加有利于科學的建設我國社會體系。下面從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套件、內容及原則等內容進行分析。
(一)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條件
城市文化的塑造條件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文化建設的政策根基;另外一方面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經濟基礎實力,以及實際建設工作的重要途徑。根據國家發展的需求進行相關政策和制度的調整,能夠滿足實際的城市文化建設需求。對于城市文化塑造條件的具體分析內容如下:
以文化指導政策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基礎:建設城市文化品牌的關鍵就是文化建設的政策,政策是保障文化建設體系良好運營的基礎,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政策的力量是城市文化建設的根基,應當由具備良好工作態度和先進認知的領導推進政府的組織活動運轉,通過研究學者的相關理念實現對城市文化建設的充分輔助。通過先進的理念和實際的操作,實現對獨特性城市文化和品牌的建設。
以文化底蘊為基礎: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在歷史發展的漫長過程中不斷積淀的,是特有的文化形式的總稱。文化底蘊不僅是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依據,還是城市文化品牌發展的重要內容。文化底蘊不僅是城市人民的智慧與性情的體現,更是對歷史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反映。城市文化包括歷史文化與人文氛圍、民間典故與民俗風情等,是城市文化品牌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并為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空間。歷史名城杭州的文化魅力與白蛇傳說和蘇東坡等詩人的渲染,與岳飛的歷史故事是分不開的。杭州自古被譽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耐得翁在《都城紀勝·坊巷》中寫道,“城之南西北三處,各數十里,人煙生聚,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足見行都繁盛”,生動地反映了當年杭城繁華的景象。因此,文化底蘊就如同城市文化品牌的血液一樣,文化底蘊的存在使得城市有了“魂魄”。
(二)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內容
對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工作進行細致的研究和分析,還能夠發現,培育良好的城市獨特文化理念、構建科學的城市行為規范都屬于城市文化建設和品牌打造的工作內容,也能夠充分發揮城市文化建設工作先進理念的基礎,能夠實現對相關工作建設的優越化需求。采取科學、細致的細節設計,能夠滿足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工作需要,從抽象的理念當中引申出具體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實踐工作內容。
培育深刻內涵,創造個性鮮明的城市文化理念:保證城市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從實際的城市文化建設理念入手,針對當下我國城市的形象進行科學的設計、構建和推廣,在世界的城市建設工作過程當中進行體系的優化與完善,進而滿足對文化品牌建設的需求。城市品牌的建設需要符合城市未來構建的基本需求,實現對整體城市文化品牌內涵的塑造目標,培育具有文化價值內涵的社會形象,借助城市居民的力量對城市文化的建設工作進行優化的管理。
保證科學規范、創新統一的建設行為:城市文化的品牌建設主要依靠城市中生活的人,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類型及其變化趨勢體現了城市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當地政府要針對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實際進行周密考察,從實際的城市規劃入手,進行科學的制度規范,并對城市的內部形象設計及經濟、體育、文化等事業的進展程度進行科學的評定,保證科學、統一地進行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工作。
(三)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原則
針對城市文化的品牌塑造工作進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掌握了基本的塑造原則,才能夠從設計到建設,直到社會推廣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市場導向原則:把握市場導向性原則,主要是將城市的文化建設工作當成生產的商品來對待,將城市文化的品牌塑造工作進行科學地對待,觀察市場的導向性需求,實現市場競爭力提升的基礎目標,并將市場競爭力和經濟發展優勢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礎條件。通過明確城市文化的品牌建設目標,進行科學的城市品牌設計,在具體建設的過程當中進行相關工作的優化,并提升城市建設的優勢和目標,促進城市發展,以得到大眾認可。
保護與開發并重原則:在城市建設文化品牌的過程當中,一方面,應當重視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確保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不會遭到破壞;另外一方面,針對城市文化實際的發展情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究,也需要認識到開發工作進行的重要性,以保證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良好進展。保證城市文化當中已存的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價值得以良好的傳承,同時也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進步意識進行城市文化建設的品牌推廣和拓展,實現城市建設的全面化發展需求。
總之,我國社會的城市文化建設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的工作過程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切實有效的研究,能夠了解到我國城市文化建設和品牌構建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可以采取科學的措施給予干預,實現城市文化建設的良好發展,并促進我國社會體系整體的完善和進步要求,滿足社會的長久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高成全,趙玉鳳.基于城市品牌塑造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平頂山市為例[J].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4,(05):77-80.
[2]何常全,郭迪潤.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對南充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4,(04):1-6.
[3]賴素貞.基于文化視角的城市品牌塑造[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35-39.
作者單位: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