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戴迪 羅園園
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制度改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職業院校落實堅持育人為本、職業素質為重、技術技能為核心培養原則,實現各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構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實施“工學交替”的“分段式”教學模式,是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通過設計藝術類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案例,對高職院?,F代學徒制的實施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
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了“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在“制度”這一“頂層設計”層面上開展的改革正式啟動,必將對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是職業教育制度改革發展的
必然產物
我國經濟30多年的高速發展,對各類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也逐步明確了職業院校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明確了“校企合作、工學融合”這一基本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基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形成的各種教學模式。這些改革與創新從主體而言,主要是以學校為主體在進行推進,作為“需求主體”的企業參與度與主動程度有限。
現代學徒制,是將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學校與企業“雙主體”合作的職業教育制度,這種職業教育制度很好地實現了企業培訓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校企合作)、受教育者的工作和學習相結合(工學融合),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學習知識、訓練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和養成職業態度,適應了現代經濟社會對各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將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
二、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基本思路
(一)明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總目標
堅持育人為本、職業素質為重、技術技能為核心的培養原則,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統領,以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為導向,以學校、企業的“雙主體”辦學和教師、師傅的“雙兼”教學為支撐,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育人機制創新,增強高職教育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人才支撐力,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
(二)把握工作推進的基本原則
1.試點先行
依據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實際情況,按照服務區域社會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必要性、現實性,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一次規劃、分步實施規劃,先行試點再推行,做到穩步推進,確保取得成效和經驗。
2.強化內涵
以內涵建設為重點,切實落實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建設,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建設,政行校企各方共同投入的實踐教學設施、體系建設。試點初期,切實做好現代學徒制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發、核心專業教學模塊的開發、校企“雙兼”師資隊伍的完善及學生到企業學徒崗位實踐的落實等關鍵工作。
3.改革創新
把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以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為引領,主動借鑒國內外現代學徒制實施成果,從學校和區域行業、企業實際出發,著力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掘學校、企業“雙主體”辦學的優勢,建立“學校、企業、政府”三元合一的投入與管理體系,形成“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第三方(行業、企業)評價機制。
(三)強化試點工作的推進重點
1.創新培養模式
以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構建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實施“工學交替”的“分段式”教學模式;以落實學校與企業、專業與產業、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員工、校內基地與企業車間、學歷教育與終身教育的六個對接為靶向,開展專項建設工作。
2.改革教學模式
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制定工學融合的總體教學方案,實施雙導師制,學校確定專業教師作導師,負責校內外學生理論學習指導,實習單位選派技術人員作師傅,負責實習生崗位技能指導; 以“大師(導師)工作室”和現代化實習(生產)場所作為教學的主要陣地,注重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的融合,落實“教、學、做”一體化和“產、學、研”一體化;落實試點專業學生(學徒)實施“雙證書”制度的實施具體方案,開展國家職業資格評鑒或行業、企業技術技能認證工作。
3.深化實踐內容
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深化實習內容改革;將所學專業分解成若干個崗位,再將每個崗位分解成若干個技能元素,結合行業的人才需求和崗位要求,科學、合理地提煉崗位核心技能,由行業、企業、學校和有關社會組織共同研究制定實習實訓計劃與實習實訓大綱;編寫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高質量培訓教材,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要求,制定每個實習崗位的考核標準,同時,探索建立實習標準動態更新機制。
三、設計藝術類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探索
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從2013開始探索現代學徒模式的人才培養工作,先后在“家具設計與制造”“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竹藝方向)”兩專業開展校內試點。2015年10月,學院經四川省教育廳審批,成為“首批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
(一)試點專業的基礎與遴選
1.專業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及產業發展的服務、支撐作用
高職人才培養直接服務于行業企業一線,特別是要為區域骨干行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依據學院辦學的優勢,結合區域行業產業發展優勢、特色以及發展趨勢,優選選擇在成都及其周邊地區骨干行業和特色產業作為試點專業是基礎性工作。
近年來,家具生產行業已經成為成都及周邊地區發展最為迅速的產業,成為我國家具行業最大的產出基地。從2012開始,我院與國內最大的板式家具企業成都全友家具有限公司從“2+1”訂單式人才培養開始,推進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
成藝青神校區所在地的國家非物質遺產“青神竹編”是近年來當地著力打造的特色產業和縣域經濟增長點。2013年,我院與該縣最大竹藝企業四川云華竹旅公司開始校企合作的竹藝人才培訓,2014年舉辦了校企合作的竹藝學院(二級學院)。
2.專業的技術經濟特征適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
首先是專業的技術技能性要求強,動手能力要求高;其次是適合開展循序漸進的“工學交替、半工半讀”教學安排。
我院首批開展的“家具”“竹藝”兩個試點專業都具有典型的技術技能性強、動手能力要求高的特征,同時,兩家企業都接受和具備分階段開展工學交替教學的條件。
3.合作企業有較強的人才需求及培訓基礎
不僅掌握當前企業人才需求狀況,更要了解行業產業的發展前景以及國家對其著力扶持、支持的程度,這些都是未來合作企業人才需求狀況的基礎。同時,企業已經開展的培訓情況以及一線技術骨干出任“帶徒師傅”構成情況,都是開展試點的必要基礎。
成都全友家具有限公司近年一直保持了較為旺盛的人才需求,特別是隨著產品生產和銷售規模的不斷擴大,設計、生產、銷售一線的骨干技術人才和儲備人才需求更加急切,公司還舉辦了內培性質的培訓學院。
四川云華竹旅公司由國家非遺傳承人陳云華舉辦,公司是國家林業局和國際竹藤組織的扶貧項目培訓基地,長期開展面向國內外的竹藝培訓,有良好的培訓基礎。
(二)試點工作的推進(竹藝專業方向為例)
1.短期培訓到專業“單招”
從2014年開始,校企合作開展每次為期一個月的“學徒制”集中教學模式的短期培訓。首先,組織由師傅傳授技藝為主的“竹編初級班”起步,再遞進到設計專業教師、竹編師傅共同執教的“竹藝創意班”。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計劃于2016年舉辦政行校企合作的“單招”班。
2.建設規劃與預期成效
(1)人才培養
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為載體,依托青神縣“云華竹旅公司”等多家竹藝品生產企業合作辦學,實現“非遺”傳承群體養和“竹產業”開發人才培養的目標。
(2)專業建設
一是通過引進多位國家級、省級竹編工藝大師建立“大師(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大師們的作用,確立他們在“現代學徒制”培養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工作室模式實施學生“拜師學藝”以及產品設計與制作;二是政行校企合作建設“產學結合現代化竹藝工場”,引進先進工藝技術和加工制作設備,建立以產業化加工技術為特色的生產型教學實習實訓基地。
(3)多方合作
通過政校行企合作建立“竹藝研發中心”為青神和四川竹編研發適合產業化產出的竹工藝品,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轉化。
四、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投入機制
為促進、鼓勵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國家、省出臺的實施現代學徒制各項政策,均要求實施“雙主體”辦學,即學校和企業都是辦學主體,均要進行辦學的投入;辦學的日常運行中,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用于現代學徒制培養工作開支,學校從試點專業辦學收益中提取相應比例用于試點工作;屬地政府更要設置扶持專項資金,對建設項目進行“獎補”、對學徒制學生的學費進行補貼,特別是對學徒制學生在企業上崗、頂崗的津貼進行補貼。按照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實施的基本要求,具有學生與學徒雙重身份的學生,要領取津貼。來源形式有:企業從收益中支付一部分,通過政府財政專項扶持項目向企業購買學徒崗位支付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芮小蘭.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徒制的比較研究[J].消費導刊,2008,(4):216-217.
[2]楊黎明.關于現代學徒制(一):什么是現代學徒制[J].職教論壇,2013,(06):1.
[3]李玉靜.現代學徒制的內涵與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13,(28):1.
作者單位:
成都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