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摘 要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講究趣味性、突出操作性、注重實效性的體驗式教學方法,本文由情景模擬在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其實施與功效。
關鍵詞 情景模擬 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58
Abstract Scenario simulation is a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 with Strong interest, oper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scenario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relations etiquette and skills .
Keywords scenario simulation;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relations etiquette and skills
公共關系在知識化、信息化乃至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它表現出了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作用,同時,人們對它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當代大學生無論是能力還是學習需求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公共關系學”的教學方法也受到了新時代的挑戰。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這一章節中的應用,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恰當地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1 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教學目的
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是“公共關系學”實務部分的一個章節,希望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同學們可以了解人際交往的藝術和禮節,以便在公共關系工作中更好地運用。傳統的課堂講授要求同學們掌握公共關系禮儀的涵義、原則、作用與功能,熟悉公共關系個人形象禮儀、服飾禮儀、語言禮儀、會面禮儀、電話禮儀、宴會禮儀、求職禮儀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及相關技巧,了解禮儀的內容、禮儀的類別。①其中,會面禮儀所包含的四個環節需要注意的問題較多,不容易記憶且突發情況數不勝數,對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要求高。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職業環境以及實際操作的具體場景,并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使事情的發生、 發展過程虛擬再現,使學生在情景模擬過程中獲取知識并提高能力的教學方法。此種教學方法的操作性較強、趣味性濃厚、非常注重實效性,可以有效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②總結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合當代大學生,他們受互聯網的影響,知識面廣、思維敏捷、視角開闊,他們渴望以實踐為目的地去學習知識,大部分學生比較活躍,樂于表現自己,這都為情景模擬教學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將詳細展示該教學方法在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并分析其實效性。
2 情景模擬教學法的操作過程
2.1 準備階段
2.1.1 教師準備
教師要結合教學大綱與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述重點禮儀要點,提示學生在情景模擬過程中需注意的關鍵點,③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禮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進行組隊,將74名學生分為12個小組,自行分擔角色。設定情景,并提出要求:虛擬重現接待貴賓參觀車間的場景,需體現禮儀要點——個人形象、服飾禮儀、會面(稱呼、介紹、行禮、名片、交談)、宴會禮儀。場地選在體育場,各組自備道具,如桌椅、門牌、名牌、文件袋、名片等。
2.1.2學生準備
按照以往的經驗,協商分組標準,快速地組成小隊,開會討論策劃書,分擔角色任務。按照老師提示的要點,自習理論知識,反復修改策劃書,簡要地進行排練。準備好所需道具。
在學生準備階段,教師可提供適當的督導,監督計劃的順利進行,對方案的可行性給予建議,學生也可主動向老師尋求幫助,請求指導。
2.2 實施階段
學生提前到達事先規定好的情景模擬場地,小組派代表抽簽決定出場順序。各組學生按照該順序,快速地布置好會場,介紹自己的情景模擬背景以及小組成員的角色任務,以既定的策劃書為基礎,將事先設定的場景進行“真實”地再現。為不打斷學生的思路且不影響后面小組的表現,教師和學生暫不發表任何評論,只是給出一個分數,教師打分占70%,其他小組打分占30%。情景模擬開始前,再次提示學生模擬過程中要突出服飾禮儀、會面禮儀(稱呼、介紹、行禮、交換名片)以及宴會禮儀的相關要點,若漏掉了要點將被扣分,若恰當地添加了其它禮儀要點將被加分。同時也要提醒學生留心觀察其他同學的各種表現,例如穿著是否得體、稱呼是否恰當、介紹的先后順序是否正確、行禮是否符合雙方的民族習慣以及動作是否規范、交換名片的順序及接收名片的注意事項等等,觀看其他同學情景表演時要做好記錄,以便在總結分析階段踴躍發言。
2.3 分析總結
學生和教師要分別進行總結,加深公共關系禮儀與技巧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
(1)學生自評。學生就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對比其他組的相同角色,談一下自己做得比較出色的地方或者尚且存在的不足之處;也可以談一下自己組內其他角色扮演者需要改進的地方。
(2)小組互評。按照不同角色在公共關系禮儀中的具體要求,通過觀摩每個同學的具體表現,評定其他同學的禮儀與技巧相關知識的把握、語言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以及參與意識等,也可以談一下其他小組策劃書或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可通過小組互評得以提升。
(3)教師點評。在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從教學的角度點評學生的表現,如策劃書是否涵蓋了所有要求的禮儀要點、學生們是否觸犯了禮儀禁忌等,既要肯定他們的優點,也要指出他們需要改進的短處,旨在通過這次模擬訓練,增強學生們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要注意建立多重評價標準,確保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情景模擬任務,使學生在這種體驗式教學方法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④
3 情景模擬法的應用效果分析
3.1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人際溝通能力。情景模擬前的準備階段,需要隊員之間不斷地溝通,不斷地完善策劃書,不斷地把自己的思想拿出來和別人交換,最終得到一個大家都滿意的劇本;情景模擬實施階段,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也是一種交流。情景模擬教學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2)團隊合作能力。以小組為單位的情景模擬教學法,最終得分是小組得分,需要全體隊員共同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在各個階段,隊員間難免會產生意見分歧,大家通過磨合漸漸地學會支持、關心隊友,寬容、理解他人。
(3)隨機應變能力。情景模擬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隨機性的問題,分析總結階段,老師和其他同學也會現場提問,這些都大大考驗了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4)組織策劃能力。從確定分組、選定組長、討論策劃書、分擔角色、現場布置到情景模擬實施,需要多次召集隊員開會討論、多次演練,這對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無疑是一種挑戰。
(5)語言表達能力。言語溝通是角色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情景模擬過程中,要求學生語言平易、合乎規范、語意明白、用詞準確、語句簡潔、邏輯順序合理,這在無形之中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6)信息收集與加工能力。在情景模擬準備階段,需要學生結合平時對職場禮儀的理解,翻閱相關參考書,熟悉教師提示的模擬過程所包含的禮儀關鍵點,對所搜集到的資料還要進行分類、歸納、理解、鑒別、抽象概括并表達出來,這恰好也是信息收集與加工能力得以提升的過程。
情景模擬教學法可有效提升學生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近則可為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遠則可以為以后踏入社會儲備社會競爭力。
3.2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1)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無論情景模擬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還是總評階段,走下講臺的教師可以深入到學生群體,面對面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更具有親和力,講授的內容更加深入人心。學生們的表演可以不同程度地展現他們的個性,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特點,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2)豐富教學方式的選擇。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已經不可取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革,教學方式越多,顯然越受歡迎,情景模擬教學法的嘗試,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大大改善教學效果。
(3)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公共關系學”的實踐性較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性較強,通過情景模擬訓練,可以使學生在處理“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對理論知識有一個新的認識,理論知識也可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方式的革新,它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開展情景模擬教學法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要注意教師引導和學生主導的統一。在整個實施過程,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要堅持學生的“主角”地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角色中。其次,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表演只是一種形式,重點不是讓學生去表演角色,而是讓學生參與角色,體會角色的任務,將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最后,要注意其他教學方法與情景模擬教學方法的并用。理論知識是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礎,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得到鍛煉才能得到提升,實踐過程通過模擬來實現可以節約一定的學習時間和成本,情景模擬教學法結合適當的理論傳授教學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注釋
① 王悅.公共關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76-304.
② 戴國良,周永平.情景模擬教學研究與實踐[J].南方論刊,2010(3):106-107.
③ 劉雪明.情景模擬法在公共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2011(1):94-96.
④ 蔡華妹.商務禮儀教學中情景模擬教學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4(10):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