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良軍 陳建勤 羅琰
摘要:目的:探討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開放性眼外傷的臨床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的130例(130眼)復雜開放性眼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手術成功率及影響手術療效的因素進行分析。結果:手術治愈118例(118眼),治愈率為90.77%,其中功能治愈87例(66.92%),解剖治愈31例(23.84%)。術前視力>0.02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術前視力<0.02的患者(P<0.05);術前合并視網膜脫離者或者年齡<18歲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降低(P<0.05);此外,在外傷后1~2周內接受玻璃體手術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1周以內與2周以后接受手術的者(P<0.05)。銳器傷治愈率高于鈍器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開放性眼外傷的臨床療效確切,具有較高的治愈率,且療效與術前的視力、年齡、是否合并視網膜脫離以及傷口類型有關。
關鍵詞:玻璃體切割手術;復雜眼外傷;臨床療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7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16)04—0088—04
眼睛是人們接收光線并在大腦形成影像的視覺器官,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但是由于眼組織暴露在體表且結構較脆弱,很容易遭受外傷而導致視力障礙、失明,嚴重者甚至可能失去眼球。眼外傷是眼科的常見危重癥之一,其中復雜性眼外傷更易引起后天致盲。目前臨床上對復雜性眼外傷的首選治療方式為玻璃體切割手術闈,在本研究中,筆者探討了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開放性眼外傷的臨床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的130例(130眼)復雜開放性眼外傷患者,其中男性110例(110眼),女性20例(20眼);年齡3~45歲,平均年齡(27.8±3.2)歲;其中左眼78例,右眼52例;傷后就診時間1~48 h,平均(24.6±3.5)h。所有患者的眼部病情均較嚴重,前房有不同程度的積血,大部分無法辨清其余的眼內結構,小部分可見虹膜損傷,視網膜脫離,晶狀體破碎和脫失,瞳孔散大、變形以及出血性脈絡膜脫離等改變。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規接受睫狀體平坦部3切口閉合式玻璃體切割術。對伴有眼內炎癥、巨大眼內異物的患者入院后即行玻璃體切割術,其余的患者在首次處理后根據病情擇期手術。術中若發現晶狀體且影響了手術進行時需將晶狀體切除,眼內有異物的患者需使用眼內鑷取出異物。注意手術過程中盡可能切除所有的玻璃體以及去除玻璃體前膜和下膜。對合并白內障的患者,先實施白內障摘除術,注意手術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前囊或后囊膜,然后切割玻璃體。對于合并視網膜脫離或裂孔的患者,在完全切除增生膜和松解視網膜后,配合采用眼內光凝、鞏膜外環扎術、硅油或C3F8氣體填充等輔助措施使視網膜復位。
1.3療效評價標準同
依據Ryan標準,將療效分為以下3類:①功能痊愈:視力提高2行或以上,或術前視力光感,術后視力提高到0.025以上。②解剖痊愈:屈光間質透明、視網膜解剖復位,眼球重建成功,但是視力未達上述標準,或嬰幼兒視力檢查不合作。③失敗:術后視力未改善或更差,屈光間質仍混濁。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在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如治愈率等采用例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如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等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情況
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手術治愈118例(130眼),治愈率為90.77%,其中功能治愈87例(66.92%),解剖治愈25例(33.08%),與術前相比,術后視力高96例,不變24例,下降10例。詳見表1。
2.2復雜眼外傷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術前視力>0.02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
術前視力<0.02的患者(P<0.05);術前合并視網膜脫
離者或者年齡<18歲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降低(P<0.05);此外,在外傷后1~2周內接受玻璃體手術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1周以內與2周以后接受手術的者(P<0.05)。銳器傷治愈率高于鈍器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2。
3討論
復雜眼外傷常涉及多個眼組織的損傷,如角膜或鞏膜裂傷、晶體脫位、缺失,眼內感染、眼球內異物、玻璃體積血及機化和視網膜脫離等,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可能誘發包括視力喪失、眼球萎縮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需要眼球摘除,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分次實施,既延長了手術治療時間,又容易錯過治療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最佳時機,并且增加了眼內感染的發生機會,治療效果一般。
玻璃體切割術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具有以下幾點優勢:①能夠在直視的情況下取出眼內異物,異物取出率高,同時還能有效避免取出時對視網膜的牽拉,并發癥發生率低。②手術適應證廣,可以取出包括細小異物、機化膜包裹的異物以及非磁性異物等傳統手術方法難以取出的異物。③在手術過程中能夠直接切除混濁的晶狀體、玻璃體,有效地防止玻璃體視網膜發生病變。④通過注入不同類型的眼內充填物而促使視網膜展平,有利于眼內壓的恢復以及減少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在本項研究中,筆者就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開放性眼外傷的臨床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手術治愈118例(130眼),治愈率為90.77%,其中功能治愈87例(66.92%),解剖治愈31例(23.84%),且術前視力>0.02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術前視力<0.02的患者(P<0.05);術前合并視網膜脫離者或者年齡<18歲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降低(P<0.05);此外,在外傷后1—2周內接受玻璃體手術的患者其手術成功率明顯高于1周以內與2周以后接受手術的者(P<0.05)。銳器傷治愈率高于鈍器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雜性眼外傷發生后的病理過程主要包括炎癥反應期(1周內)、增殖期(1~2周)和疤痕期(2周以上)這3個階段,且在增殖期后隨著時間的延長,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可能明顯增加且患者術后視功能的恢復效果更差,因此,多數學者認為一般在傷后1~2周實施玻璃體手術效果更件。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開放性眼外傷的臨床療效確切,具有較高的治愈率,且療效與術前的視力、年齡、是否合并視網膜脫離以及傷口類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