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廣 向楨 李海生 溫曉華 張婧環 田京利



摘要:目的:了解某企業員工不同作業環境與中心性肥胖的相關性。方法:調查采用統一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情況:被檢者的年齡、性別等。②作業環境:工作強度、工作性質與勞動方式。體格測量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完成,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腰圍等。中心性肥胖篩查標準:腰圍,身高比值(wHtR)切點:異常≥0.5,正常<0.5。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同年齡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變化趨勢采用趨勢卡方檢驗;不同工作強度、不同工作性質和不同勞動方式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α=0.05。結果:在6703例被檢者中,中心性肥胖總患病率為48.2%(3 230/6703)。男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別為5113%(2962/5776)、28.9%(268/927),男性高于女性;研究人群不同工作強度、不同工作性質和不同勞動方式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比較:輕體力人群和以坐為主人群以及腦力勞動人群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明顯高于于重體力、以動為主和體力勞動人群。結論:不同作業環境與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密切相關。
關鍵詞:健康體檢;不同作業環境;中心性肥胖
中圖分類號:R58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f2016104—0115—04
肥胖是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與許多慢性病密切相關。WHO在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體力活動不足和靜坐等生活方式是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前10項原因之一。為了解某鐵路公司員工不同作業環境與中心性肥胖的相關性,筆者對該人群不同作業環境中心性肥胖患病情況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2013年7月1日至8月29日由我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健康體檢及問卷調查數據合格的某企業共6703名職工。
1.2研究方法
(1)調查采用統一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①一般情況:被檢者的年齡、性別等。②作業環境:工作強度、工作性質與勞動方式。
(2)體格測量: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士完成,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腰圍等。
1.3診斷標準
(1)工作強度、工作性質和勞動方式:工作強度:輕體力勞動(如辦公室、靜坐工作、實驗室技術員等),中度體力勞動(如司機、電工、機械修理工、管道工等),重體力勞動(鐵路檢修維修工、建筑、裝卸工等);工作性質:分為以坐為主(信號工、車號員、辦公室等)、以站為主(探傷工、炊事員、電工等)、以動為主(電力工、信號工、線路工等);勞動方式:腦力勞動(安監員、工程師、核算員等)、體力勞動(電工、維修工、修試工等)。
(2)中心性肥胖篩查標準:腰圍/身高比值(WHtR)切點:異常≥0.5,正常<0.5。
1.4問卷質量控制及內容
調查前由該單位進行動員,說明調查的意義,使單位職工充分理解,并獲得配合。本研究調查問卷的回收率為97.17%,問卷有效率為99.02%。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不同年齡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變化趨勢采用趨勢卡方檢驗。不同工作強度、不同工作性質和不同勞動方式中心性肥胖患病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結果
2.1樣本人口學特征
資料完整樣本共6703例,年齡范圍為18~63歲,由于年齡不滿足正態,因此分別用中位數和4分位數間距來表示年齡的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平均年齡,中位數(M)為29歲,4分位數間距(QR)為11歲,其中男性5 776例(M=29歲,QR=11歲),女性927例(M=30歲,QR=10歲),不同性別的平均年齡詳見表1。
2.2研究人群中心性肥胖患病情況
在6 703例被檢者中,共檢出中心性肥胖3230例,總患病率為48.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值為367.051,P<0.01),其中男2 962例,女268例,男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別為51.3%、28.9%。男性高于女性(X2=160.114,P<0.01)。詳見表2、表3。
2.3研究人群不同工作強度、不同工作性質和不同勞動方式與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比較
工作強度:在輕體力、中體力、重體力人群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別為:51.5%,46.9%,47.6%,中、重體力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明顯低于輕體力人群;工作性質:在以坐為主、以站為主、以動為主的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別為:50.5%,52.8%,45.1%,以動為主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明顯低于以坐為主和以站為主人群。勞動方式: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別為:52.8%,47.3%,體力勞動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低于腦力勞動人群。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分別為:10.184,24.267,10.442,P均<0.01)。詳見表4。
3討論
WHtR是近年研究者比較青睞的作為身體測量指標來研究肥胖與慢性病的關系。WHtR計算簡單,與WC優勢相同,且無性別、無種族差異,是更理想、有效的肥胖檢測方法㈣,為中心性肥胖的早期篩查提供可靠的信息。本研究人群為職業人群,平均年齡30歲,95%的研究對象在40歲以下,年齡結構偏年輕,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就已經高達48.2%,明顯高于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的初步結果(成年人和老年人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肥胖率分別為9.9%和13.0%),該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不容樂觀。本研究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51.3%/28.9%),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等生活方式以及男性雄性激素是內臟脂肪增加的促進因子,而雌性激素是內臟脂肪增加的抑制因子相關。
本研究結果提示,不同作業環境與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密切相關。輕體力人群和以坐為主人群以及腦力勞動人群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明顯高于于重體力、以動為主和體力勞動人群,與國內多家報道相一致。本研究人群輕體力勞動者的工種主要是管理者、辦公室職員、工程師、核算員等,工作特點不僅勞動強度低,而且長時間的處于坐立姿勢,因此,這類職工是中心性肥胖預防的重點人群。有研究顯示,上班靜坐時間和業余靜態生活時間越長,超重和肥胖、高膽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患病風險越高,全腦力勞動和主要腦力勞動者長期處于運動量不足、高脂及高糖的飲食是造成其體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李峰等也發現脂肪肝與多元代謝紊亂的關系。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結果提示㈣,體力活動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利于減肥,可降低MetS癥狀,能夠改善糖尿病病癥,有益于減緩骨質疏松。
肥胖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又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壓、中風和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導致疾病負擔的十大危險因素之一。鐵路職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工種,中心性肥胖成為鐵路職工健康的主要問題,本研究人群多為職業青壯年,因不同作業環境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不同,因而應高度關注該人群輕體力和以坐為主的勞動者及腦力勞動者的健康狀況,進行科學健康教育指導工作,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加強體育鍛煉,維護健康,提高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