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祥?陳宗海
【摘 要】中美關系正常化是20世紀國際關系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毛澤東、鄧小平用如椽大筆在中美關系史上寫了輝煌的一筆。兩位戰略家在推進中美關系正?;倪M程中,以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氣魄,著眼于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著眼于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制定的處理中美關系問題的原則、方針和政策,為以后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的航向。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中美關系;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9;K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570(2016)11-0019-07
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經過近10年的曲折歷程,終于走上了正?;壍馈_@是20世紀國際關系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之一。中美關系正?;倘皇?0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和中美兩國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結果,但與中美兩國領導人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密不可分。如果說,毛澤東、尼克松、周恩來、基辛格首先打破了中美關系的堅冰,奠定了中美新型關系的堅實基礎,那么在“文革”后期一度復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文革”結束后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在中美關系正?;闹苯訁⑴c和決策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實現了毛澤東晚年為之奮斗的宏偉目標。
一、毛澤東、周恩來作出戰略決策,揭開中美關系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采取孤立、封鎖、包圍的敵視政策,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長期處于相互敵對的非正常狀態,并一度在朝鮮兵戎相見,在越南間接作戰,在臺灣海峽武裝對峙。事實證明,中美之間長期對抗,不僅不利于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害于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
中美關系解凍始于60年代末期,以1972年尼克松訪華、兩國發表上海公報達到高潮。60年代,中蘇沖突的發展為中美和解提供了歷史契機。從1965年起,蘇聯在遠東大舉增兵,中蘇邊界問題日顯突出,雙方在邊境地區發生了一系列武裝沖突,兩國關系瀕臨大規模戰爭的邊緣。蘇聯1969年3月入侵我國珍寶島地區,8月又在我國新疆邊境地區挑起流血沖突。這一系列事件,使中國對蘇聯擴張野心的擔憂大大增加,也使美國進一步認識到同中國改善關系的現實可能性大大增加。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幾乎同時意識到,為了對付蘇聯的威脅,需要借助對方的力量。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宮,開始調整對華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行動。2月1日,尼克松在給新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的備忘錄中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對下述態度給予一切鼓勵,即本政府正在試探重新與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彼蠡粮窀嬖V同美國友好的東歐國家,這是美國新政府的一項非常認真的目標。①8月,針對蘇聯非正式向美國探詢,若蘇聯襲擊中國的核設施,美國將作何反應,尼克松稱“蘇聯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聽任中國在一場中蘇戰爭中被摧毀,那是不符合我們的利益的”。①自12月起,尼克松下令美國第七艦隊減少在臺灣海峽的活動。1970年2月,尼克松在他就任總統后致國會的第一份外交政策年度報告中,公開表示了同中國“改善關系的愿望”。他指出:“中國人民是偉大的生機勃勃的民族,不應繼續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從長遠說,如果沒有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量,要建立穩定的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②3月,美國國務院宣布放寬去中國旅行的官方限制。4月29日,美國宣布進一步放寬對華貿易管制。6月4日,美國眾議院從其援外撥款法案中取消了表明國會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決定。8月下旬,美國宣布取消禁止在國外的美國石油公司給裝載非戰略物資運往或運出中國的船只加油的禁令。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宮會見來美參加聯合國成立25周年紀念會的巴基斯坦總理葉海亞·汗,要他轉告中國政府:美國認為美中和解“十分重要”,美國絕不會與蘇聯合謀反對中國,并愿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北京。次日,尼克松在宴請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的祝酒詞中,首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法。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促使中國領導人重新考慮對外戰略布局。早在尼克松入主白宮前于1967年10月在《外交》季刊上發表《越南戰爭后的亞洲》一文時,毛澤東即意識到尼克松上臺后有可能改變對華政策,要求周恩來等人閱讀該文。尼克松大選獲勝后,毛澤東即批準中國駐波蘭大使館臨時代辦雷陽致函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建議雙方恢復大使級會談?!罢鋵殟u事件”爆發后,毛澤東委托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研究國際形勢和中國的國防戰略。自1969年3月至10月,四人先后進行了25次國際形勢討論會,向中央提交了四份報告。四位老帥認為,美蘇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的,“現實的威脅是在他們相互之間”,美國或蘇聯單獨或聯合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美國的戰略重點在西方,中國只是它的“潛在威脅”,而“蘇聯把中國當成主要的敵人,對我國安全的威脅比美國大”。因此,老帥們建議,黨中央應該選擇時機,盡快打開中美之間的僵局,恢復中美會談,“這種戰術上的行動,可以收到戰略上的效果”。③正是在認真聽取老帥們的意見基礎上,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才果斷地作出了“打美國牌”的戰略決策,并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1970年1月中美大使級會談在華沙恢復。2月,雷陽告知美方,中國愿意接受美國來華使節。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典禮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會見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12月28日,毛澤東在同斯諾談話中表示,歡迎尼克松來華訪問。他說:“如果尼克松愿意來,我愿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作旅行者來也行,作為總統來也行??偠灾?,都行。”④毛澤東還希望斯諾回國后向尼克松轉達此意。
1971年是中美關系實現歷史性突破的一年。2月25日,尼克松在他致國會的第二份外交政策年度報告中指出,美國將“準備同北京認真對話”,中美“雙方都需要結束大陸中國同外界現實的隔絕,從而結束同變化脫節的狀態”。他在報告中,再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提法,⑤這是美國第一次在一份官方文件中使用這一名稱。3月15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對持有美國護照去華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0日至16日,正在日本名古屋參加完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美國乒乓球隊應邀訪華,受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熱烈歡迎。這一被毛澤東稱之為“小球轉動大球”的重大事件,在國際上引起轟動,極大地推動了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中美關系,周恩來總理稱贊它“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①4月14日,尼克松發表一項聲明,宣布大幅度放寬21年來的對華貿易禁運。16日,尼克松在美國報紙編輯協會的年會上說:“本屆政府和下屆政府的長遠目標必須做兩件事:一、使美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的關系正?;?;二、使大陸中國與世界隔絕的狀態結束。”②
形勢的發展表明,中美兩國高級領導人直接會晤商談的時機已經成熟。1971年4月27日,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希拉利給白宮帶去了周恩來的信件,信中說:“中國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的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美國國務卿或美國總統本人,以便進行直接會談。”③5月10日,尼克松在復信中表示接受周恩來的邀請,并建議由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在他訪華之前去北京同中國高級官員舉行初步的秘密會談。④6月2日,希拉利帶去了周恩來的復信,信中說:“毛澤東主席表示,他歡迎尼克松總統訪華?!敝芏鱽磉€表示歡迎基辛格來華為尼克松訪華作準備。⑤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以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身份秘密訪華,在北京先后同周恩來會談達17個小時,毛澤東親自掌握會談情況,顯示了中國對會談的高度重視。⑥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了基辛格北京之行的公告。同一天,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正式宣布接受訪華邀請,并宣讀了基辛格訪華時與中方共同擬定的公告。30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支持尼克松訪華的決議。10月,基辛格第二次訪華,為尼克松訪華作具體安排。就在這次訪華期間,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例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1月29日,白宮宣布了尼克松的訪華日期。
1972年2月9日,在尼克松訪華前夕,美國政府又發表了第三份外交政策年度報告,宣稱美國同中國的任務是“尋求能開始減少美中分岐的途徑”,“改善兩國之間的關系”。⑦2月14日,美國又一次宣布放寬對華貿易管制,規定所有可向蘇聯和東歐國家出售的商品同樣可向中國出售,從而使美中貿易取得了與美蘇貿易同等的待遇。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這是歷史上第一位美國現職總統訪問中國。當尼克松走下飛機舷梯,主動伸出手與周恩來相握時,中美關系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在離開機場時,周恩來意味深長地對尼克松說:“您從大洋彼岸伸出手來,和我握手。我們已經二十五年沒有聯系了。”⑧
在訪問期間,尼克松會見了毛澤東并同中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正?;碗p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2月28日,雙方發表了著名的上海聯合公報。公報打破外交上的慣例,采取坦率的現實主義態度,闡明了各自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立場。雙方在公報中聲明:“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⑨這一聲明微妙但又明確地表明了中美兩國反對其他國家推行擴張主義的共同立場,正是這種共同立場為當時中美兩國實現和解以及為后來中美關系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尼克松訪華和上海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中美關系正?;M程的開始。毛澤東和周恩來憑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對國際戰略格局演變的準確判斷,從促進世界和平和維護本國的根本利益出發,作出了打開長期封閉的中美關系大門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未來中美關系和國際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克松后來回憶與周總理歷史性握手的情景:“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雹偎Q贊毛澤東不僅“推動了一個民族”,而且“改變了整個世界”。②他還稱自己訪華的七天“是改變世界的一周”。③
二、鄧小平遵循毛澤東的思路和原則,實現了毛澤東晚年為之奮斗的目標
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雙邊關系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進展。兩國經貿、文化、科技往來有了增長。兩國通過紐約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直接接觸也增加了。1973年2月,基辛格第五次訪華,雙方就中美關系以及越南戰爭后的國際形勢交換了意見,并達成了在對方首都互設聯絡處的協議。此時的毛澤東盡管健康狀況嚴重惡化,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堅持抱病會見基辛格、福特、布什、尼克松等美國客人,繼續關注中美關系的發展。實現中美關系正?;?,是毛澤東晚年為之奮斗的宏偉目標,可惜他未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尼克松曾許諾在他第二任期內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因“水門事件”被迫于1974年8月辭去總統職務,其愿望遂成遺憾。實現中美關系正?;闹負?,落在了鄧小平肩上。
鄧小平是毛澤東為核心的共和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但在“文革”中受林彪、“四人幫”的排擠和迫害,被迫長期離開領導崗位。“文革”后期,在毛澤東、周恩來病重期間,鄧小平復出,并一度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沿著毛澤東指明的中美關系發展方向,堅定地貫徹毛澤東提出的處理中美關系的原則,為改善中美關系,推動中美關系正?;M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后來中美建交談判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973年3月,鄧小平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并以副總理身份參加對外活動,遇有重要政策問題,列席政治局會議參加討論。④1974年4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紐約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這是中國在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后首次派遣高級代表團出席的重要國際會議,也是鄧小平復出后第一次以副總理身份參加的國際政治活動。4月10日,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講壇上,精辟地闡述了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和中國的對外政策。他說:“從國際關系的變化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互相聯系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于這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雹萼囆∑竭€代表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提出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本主張: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應當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各國的事務應當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發展中國家人民有權自行選擇和決定他們自己的社會、經濟制度。鄧小平長達數小時的發言震動了整個會場,受到大會的廣泛好評。其時正值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前夕,中美關系正?;M程停滯不前。鄧小平不負毛澤東的重望,圓滿完成了出席第六屆特別聯大的任務,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鄧小平以其特有的外交風度,給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出席第六屆特別聯大期間,鄧小平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商談了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粮癖硎?,美國正在研究如何實現“一個中國”的構想,但尚未想出辦法來。對此,鄧小平不失分寸地表示,中國希望這個問題能較快地解決,但也不著急。①
尼克松辭職后,繼任總統福特表示要繼續執行尼克松的對華政策,并在自己任期內實現美中關系正?;?。1974年11月,福特派遣基辛格訪華。鄧小平作為中方的主要代表與基辛格舉行了會談?;粮裣蛑袊忉屃嗣绹谂_灣問題上的“兩難”處境:一是美國同臺灣訂有《共同防御條約》;二是美國國內存在一股親臺勢力。在此情況下,基辛格表示,美國愿意按照“日本方式”解決美中關系正?;瘑栴},但要在臺灣設“聯絡處”;美國將在1977年從臺灣撤走全部美軍,但還沒有找到妥善解決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問題的方案,希望中國先聲明和平解放臺灣。②對此,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美方要求在臺灣設“聯絡處”,從本質上說并不是“日本方式”,而是“一中一臺”方式,這一方案中國不能接受。③中國堅持:中美關系正?;浴叭瓌t”為前提,即美國必須同臺灣當局斷絕“外交關系”,廢除同臺灣的《共同防御條約》和從臺灣撤出一切軍事力量。在美國斷交、廢約、撤軍之后,臺灣問題應由中國人民自己來解決,這是中國的內政。至于用何種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④
1975年,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等黨政軍要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主管外交的鄧小平,在各條戰線上進行全面整頓,中國外交也開始出現新氣象。10月,基辛格再度來華,為福特總統訪華作準備。12月1日,福特抵達北京,開始為期四天的訪問。這一次仍是鄧小平代表中方與福特會談中美關系正?;瘑栴}。福特表示,鑒于美國國內形勢,美中關系正?;瘑栴}須延緩至1976年美國大選后再參照“日本方式”解決。美方重彈“期待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老調。鄧小平代表中方重申,要實現中美關系正?;?,必須接受“斷交、廢約、撤軍”三原則,但美臺之間的民間貿易可繼續保持。中國的態度是,如果美國不接受“三原則”,中國寧愿等待,并不急于實現中美關系正?;?。⑤這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在處理對外關系時,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貫主張。
福特訪華后不久,鄧小平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中第三次被打倒,福特亦在1976年大選中敗北,中美關系正常化終未如美方所說的那樣在福特任期內實現。
1977年1月20日,卡特入主白宮,就任美國第39屆總統。此時中國已結束“文化大革命”,開始重提“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準備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這對美國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美國決心通過實現美中關系正常化來打開中國巨大的市場。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作為共和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規劃和設計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和戰略目標的同時,直接領導著對美外交的各項工作,他把原則上的堅定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完美地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進程。
1977年8月,美國國務卿萬斯訪華。23日,萬斯在同中國外長黃華的會談中,向中方表示:卡特總統授權他來華探索美中關系正?;耐緩健Hf斯聲稱,美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但同時聲明:“必須通過一項非正式協定,讓美國政府人員繼續留在臺灣?!比f斯還表示,美國將在適當的時候發表一項公開聲明,以示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注,并要求中方“不否定這一項聲明,也不要發表任何有關以武力解放臺灣的新聲明”。⑥對此方案,中方表示不能接受,并重申中美建交的三原則。第二天,鄧小平會見萬斯一行,指出萬斯的立場是“從上海公報后退了”。鄧小平以其特有的外交風格顯示了中國在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如果要解決,干干脆脆就是三條:廢約、撤軍、斷交;為了照顧現實,我們還可以允許美臺間非官方的民間往來;至于臺灣同中國統一的問題,還是讓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我們中國人還是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奉勸美國朋友不必為此替我們擔心。”①
1978年,中美關系正?;霈F了新的轉機。由于蘇聯勢力在第三世界的滲透不斷加強,迫使美國調整政策,中國因素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開始上升。美國商界也開始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紛紛要求政府加快美中關系正?;牟椒?。1978年4月,卡特宣布,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概念,同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5月20日至23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在與鄧小平的會談中,布熱津斯基向中國方面明確表示,在美中關系正?;瘑栴}上,“美國已經下定決心了”,美國接受中國的三原則,并建議雙方從下個月開始正?;瘑栴}的秘密談判。鄧小平代表中方當即表示同意。②布熱津斯基的成功訪華,被西方媒體稱為“中美關系史上決定性的里程碑”。③
7月,中美雙方通過多種渠道就關系正?;归_談判。此時,國際和雙方國內政治經濟形勢都要求中美兩國領導人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抉擇。由于蘇越簽訂了同盟條約,中越關系日趨惡化,越南在中越邊界不斷挑起爭端,中國正在考慮進行自衛反擊戰。為了牽制蘇聯,中國需要同美國改善關系以增加自己的地緣依托。就中國國內而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黨中央正在認真討論鄧小平關于將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構想,中國需要加強同美國的經濟和技術交往。而美國也需要進入極富潛力的中國市場。時代在呼喚著兩國政治家當機立斷,完成中美關系正?;年P鍵一環。
經過艱辛談判和曲折復雜的斗爭,中美雙方最終達成了協議。談判期間,鄧小平始終給予極大關注,對各方面工作作出具體的指示,并多次會見美方談判代表。他在會見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時,對美國頑固堅持在建交后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做法表示堅決反對。他說:“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國政府慎重處理同臺灣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不要影響中國爭取以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如果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從長遠講,將會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回歸祖國的問題設置障礙;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方面,美國可以盡相當的力量,至少不要起相反的作用?!雹?2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聯合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至此,長達近10年的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終于劃上了句號。
中美關系正?;瘶酥局忻狸P系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正如鄧小平指出:“中美建交是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聯系兩國的紐帶的恢復,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了解和接近,為進一步發展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開辟了廣闊前景。與此同時,中美關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太平洋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雹?/p>
三、鄧小平訪美,極大地促進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
早在50年代,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老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美國著名黑人作家杜波依斯及夫人時,向美國客人們表達了他想去美國密西西比河游泳的愿望。①然而,晚年致力于改善中美關系、推動中美關系正?;M程的毛澤東,終究未能踏上美國的土地。他的這一愿望,同樣是由鄧小平來實現的。
應卡特總統的邀請,鄧小平以副總理身份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對美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受到美國政府和各界人士隆重接待??ㄌ乜偨y破例以接待國家元首的禮儀規格接待了鄧小平。出訪前夕,鄧小平會見了來訪的27位美國記者,闡述了他即將訪美的目的。他說,“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愿意同科學技術、工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進行合作”,“我們同美國達成協議,實現兩國外交關系正?;p方都是從全球角度上來考慮問題的”,“這次去美國訪問,這是我至少幾年來的愿望。我去的目的是要了解美國,向美國的一切先進東西學習,去同美國政治家,特別是同卡特總統,就我們雙方關心的一切問題交換意見”。②訪問期間,鄧小平在華盛頓同卡特總統舉行了會談,還同美國國會議員、州長、市長以及經濟、工業、商業、文化、教育等各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參觀了福特汽車公司的裝配廠、林登·約翰遜航天中心、波音飛機公司裝配廠等,并接受了費城坦普爾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鄧小平還以自己的睿智,為化解中美關系中的一些難題奠定了基礎。例如關于美國視移民狀況對蘇聯等國限制最惠國待遇的問題,據卡特回憶:“我提出了關于最惠國待遇的法規問題,如果我們只給予中國、而不給予蘇聯,將造成不平衡。鄧對我說,在移民問題上,中國不能同蘇聯相提并論。他還說,‘如果你要我輸送1000萬中國人到美國來,那我是十分樂意的?!雹墼L問期間,中美雙方簽訂了科技合作和文化協定,在教育、商業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協議,以及建立領事關系的協議。這是中美關系正?;髢蓢押煤献魅〉玫牡谝慌晒?。
臺灣問題是鄧小平訪美所涉及的重要問題。在同卡特的會談中,鄧小平表示,中國不贊成美國對臺灣出售任何武器,希望美國采取審慎態度。鄧小平在向美國國會發表演講中,闡述了中國對臺灣問題的原則立場和務實態度:“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實和現行制度。我們一方面尊重臺灣的現實,另一方面要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尊重臺灣現實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快臺灣回歸祖國的速度。”④在回答記者提出的臺灣統一方式問題時,鄧小平說,“我們力求用和平方式來實現臺灣回歸祖國和完成我國的統一”,但中國不能作出不使用武力的承諾,因為“問題是如果我們承諾我們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將我們的雙手捆縛起來,結果只會促使臺灣當局根本不同我們談判和平統一。那反而只能導致最終使用武力解決問題”。⑤
鄧小平的成功訪美,實現了毛澤東的終生愿望,增進了中美兩國政界人士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極大地推動了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
毛澤東、鄧小平兩位戰略家在推進中美關系正?;倪M程中,以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氣魄,著眼于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著眼于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制定的處理中美關系問題的原則、方針和政策,為此后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的航向。
(作者陳永祥系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陳宗海,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