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務院批復同意在連云港設立國家唯一的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意義重大。本文在分析國內區域合作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東中西示范區區域合作機制的對策,建議創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從創新區域協調機制、創新產業合作和利益分享機制入手,提升東中西示范區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探索新時期區域合作的新途徑。
【關鍵詞】區域合作;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
一、問題的提出
2009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11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連云港設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按照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鼓勵促進跨區域生產要素共享、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加強產業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設立國家級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有利于創新統籌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東中西區域在更高、更廣、更深的層次開展交流合作;預示著連云港與中西部的聯系更緊密,示范區將成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開展區域合作的重要平臺和示范窗口。我國學者對區域合作及其機制都有詳細的闡述,李廣斌認為區域合作是由于區域的資源稟賦差異,為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取得區域比較利益,在區域分工中形成的區域經濟關系。區域合作機制是合作區域的運行機制,是行政區運行的行政機制和經濟區運行的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在搶抓“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從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形勢變化看,連云港的發展面臨著多重戰略機遇,隨著國際間產業轉移和區域間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為連云港參與區域分工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但是,如何推進連云港和示范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合作,如何在傳統的合作機制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探索,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國內區域合作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實行區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專家和學者都進行詳盡的闡述。孫海燕認為,區域合作是不同區域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社會經濟發展合作關系,促使區域經濟結構得以合理調整,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發揮,促進各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不斷加深,合作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國內區域合作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跨省市的區域合作,如“長三角”、“泛珠三角”以及“環渤海經濟發展圈”;二是省內區域合作,如江蘇蘇州與宿遷合作共建的蘇州宿遷工業園。目前,國內區域合作機制成果顯著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長三角滬蘇浙三省市、泛珠三角和環渤海區域合作。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典型的合作區域,其形成的標志是1997年 “小長三角”16個城市發起的“長三角城市協調會”。截止目前,區域合作范圍已擴大到滬蘇浙三省市,逐步形成了政府、行業、企業3個層次相互聯動的區域合作機制。泛珠三角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經濟合作區域,其顯著特點有內部經濟差異大、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迥異、發展目標不同等。這種不同體制框架下的區域組合是區域合作與發展的一個新嘗試,也是我國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協調發展的新突破。放眼全國,區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區域合作的效果還不明顯,仍然存在產業結構雷同、過度競爭、地方保護等問題。根據于家琦對長三角的研究表明,在調查的16個城市中,選擇汽車業的有11個,選擇石化業的有8個城市,有12個城市選擇通信產業。蘇南的蘇錫常三市排名前五位的產業幾乎一致。同時,蘇浙、蘇滬、浙滬之間產業同構比例分別達到92%、86%、78%。產業雷同必然對今后的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國內區域合作的成果不顯著,效果不理想,與區域合作還處于初始階段,運作績效還未完全顯現出來以及運作機制有待完善有關。因此,目前的區域合作機制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改進。
三、創新區域合作機制的對策建議
通常的區域合作機制主要包括目標機制、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協調機制4個部分。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作為一個新興的區域合作的縮影,既要加強政府之間的合作機制創新,也要探索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構建適應國家東中西示范區要求的區域合作機制。
1.構建區域協調機制
(1)區域地方政府間成立專門的合作機構
連云港市級層面已于陸橋沿線城市建立了多種合作組織,包括國家大陸橋協調機制、大陸橋沿線市長聯席會、大陸橋沿線海關合作機制、大陸橋沿線商檢合作機制等政府組織,這可以視作東中西區域合作框架下的協調組織。借鑒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根據現有的發展現狀,建議進一步完善跨區域協調機制,設立綜合性的區域管理組織,并賦予一定的功能定位。借鑒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經驗,建立高層的黨政首腦會晤機制、部省級聯系會議制度、經濟協調會議制度。
(2)區域性非正式組織的合作
以民間力量推動地區間合作,既有成本優勢,也減少因地方利益的驅使造成的不良影響,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行業協會,由區域各地的行業專家、領軍人物和專業人士組成,共同制定區域性的行業規范;二是做大做強的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集團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拓展經營范圍,加強區域性合作,不僅優化資源配置,同時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致力于區域協調發展的智庫組織,為區域間的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和決策咨詢。建議東中西部地區協商建立 “東中西區域合作聯盟”等非正式組織,保障東中西區域合作協調有序,共同繁榮。
2.創新產業合作和利益分享機制
東中西產業合作與發展,應以觀念創新為手段,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積極探索產業跨東中西行政區域的“飛地”、“飛港”。依托陸橋經濟帶,示范區的“飛地”利用沿海港口優勢和開放功能,為中西部陸橋沿線城市提供了一片廣袤的海洋經濟平臺;中西部地區通過整合資金、人力、管理等優質資源,在“飛地”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建立出口產業生產加工基地。通過完善集疏運通道和經貿便利化政策,帶動中西部地區由“內陸腹地”變成“開放前沿”。在產業合作方面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鼓勵中西部地區示范區內設立區域性總部和研發生產、采購配送、商品交易中心等機構,共同推動陸橋沿線地區的經貿往來。在利益分享方面,借鑒歐盟建立結構基金和凝聚基金的方法,聯合陸橋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區域發展基金,其來源可以為向中央申請專項發展資金,區域內各成員區協商繳納一定費用作為基金,廣泛吸收海內外捐款等。
3.提升東中西示范區在區域合作中的作用
東中西示范區成立僅5年多時間,還處于初期階段,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上的問題,特別是未能建立較完善的聯席會議制度,導致東中西部之間信息不暢、產業對接的目標和領域未能統一。因此,在每年定期舉行的陸橋沿線省級對接會議基礎上,在示范區召開“大陸橋區域合作洽談會”、“大陸橋商品展貿會”等常設性會議會展,共同推進合作示范區建設。
總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未實現質的突破,缺乏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有效合作機制,制約了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作為國家級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要面向區域產業夯實貿易和投資基礎,營造便捷高效的國際經貿環境,通過吸收、消化、融合、完善,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機制和模式,成為江蘇沿海開發新的經濟增長級。
參考文獻:
[1]李廣斌,等.由沖突到合作:長三角區域協調路徑思考[J].江淮論壇,2008(4):5-11.
[2] 孫海燕.區域合作國內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1)120-123.
[3]程必定.泛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及政府管理創新[J].安徽大學學報,2009(9):133-138.
[4]于家琦.國內區域合作機制的現狀及創新對策[J].惠州學院學報,2007(10):75-78.
[5]盧山.連云港與中西部的產業合作機制與路徑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12):138-140.
作者簡介:
張欣(1981—),女,山東莒縣人,職稱:中級經濟師,學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與地區政府治理,工作單位: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管委會(文教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