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
【摘 要】在市場機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非常容易出現財務風險,而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識別與預警的能力,有利于完善財務風險管理,提高風險規避的能力。因此,對企業而言,需要將風險管理作為企業內部管理中一項重要工作,積極完善相關的風險機制,以此來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本文就從構建企業風險管理的角度切入,簡要概述了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概念,分析財務風險出現的原因以及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相關建議,希望能夠給相關者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財務風險;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建議
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風險,比如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這些風險的出現會影響到企業正常的經營發展。以財務風險來說,市場環境多變,內部制度與管理體系不夠完善、財務管理出現問題以及人員問題等因素非常容易引發財務風險,一旦處理不夠及時或是出現判斷錯誤,會影響企業現金流的平穩運行,有可能引發企業的財務危機,甚至造成企業的破產。所以說,要正視企業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積極構建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對風險識別的能力,一旦出現財務風險,就能夠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問題。可見,提高企業財務風險規避的能力,有利于促進企業的順利發展。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概念
1.企業財務風險的概念與其本質含義
一般而言,企業的財務風險指的是由于財務結構不合理、融資方式不恰當使企業有可能會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是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企業管理者只能夠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來降低風險帶來的影響,而不能夠真正做到消除財務風險。企業財務風險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負債經營策略出現問題,對企業而言負債經營是借助于財務桿杠的作用,通過各種融資的方式來用負債的形式使企業的資本資產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來實現擴大經營以及提高市場占有率的目的。可以說,合理的負債經營有利于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收益。但是,在市場環境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不夠靈敏,就有可能造成資本與經營狀況惡化,增加企業破產的機率。
2.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與其內容
通常來說,企業財務活動開展的整個過程都有可能會爆發財務風險。從企業的融資階段來說,一旦對企業的現金流判斷出現錯誤,就有可能會發生不能及時還本付息、分配股利等資本成本的風險。在企業資本的投入階段,就有可能會發生在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資金投入上消耗量超過社會平均消耗量的風險。在資金回收的階段,就有可能面臨貨款拖欠而導致不能夠及時回收資金的風險。在資金的分配階段,就有可能會面臨著現金流流入與流出之間不平衡的問題,發生分配結構不合理而造成企業財務的風險。根據企業財務活動開展的各個環節表現出的財務風險,可以將其進一步劃分為幾個方面,分別是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資金回收的風險、流動風險等。
二、企業財務風險出現的原因
1.外部環境變化過于復雜
對企業而言,經營管理的過程中是需要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而企業生產面臨的外部環境主要說的是在企業財務活動中產生影響作用的外部條件,對企業財務決策來說外部條件對其約束是難以改變的。比如說,企業在進行融資決策的時候,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化以及相關金融政策的出臺對企業而言是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因素存在于企業經營管理之外,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發展。
2.籌資決策的失誤
財務風險的出現與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融資的層面上來說,一旦企業的融資決策出現失誤,就會加大財務風險出現的概率。首先,是融資規模不夠恰當。融資是企業財務管理中一項重要活動,融資規模的大小應該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所需要的現金流及其生產的情況來決定,規模大,資金的需求量大,相應的融資量也就增加。如果企業的投資規模大,而融資的資金過少,就有可能使企業失去良好的時機,降低企業的預期收入,甚至有可能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發生財務風險;其次,企業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在企業的融資中自有的資金與企業貸款借入資金之間的比例失調。通常來說,借入的資本越多,資產負債率越大,使得財務杠桿的系數越大,相應的財務風險越大;最后,企業在進行籌資決策時,選擇的方式與時間不合理。對企業而言,籌資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向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借款,又可以向大型的企業集團尋求融資,不同的融資方式選擇對企業而言具有不同的影響,一旦融資方式選擇不正確或者是時機不對,都有可能引發企業的財務風險。
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財務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從現代企業的管理體制來看,經營權與所有權相分離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在日常管理中,二者相互分離,就使得企業的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的約束力降低。從企業財務管理體制上來說,領導者的意見具有決定性作用,容易出現“拍腦袋”決策的現象,而一旦企業領導者的決策出現失誤,就會引發財務危機。財務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管理理念缺乏創新,在籌資、投資及運行的財務活動中,對新興的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少,財務管理方式較為落后,無法發揮出財務管理的作用。
2.企業的內部監管能力不高
就當前而言,部分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相關的監管機制不夠健全,就會降低內部監管的力度。而財務活動對企業而言就像是血液的流動一樣,十分重要,一旦財務活動出現不合理的地方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然而,企業內部財務管理活動缺乏有效監管機制的制約,就無法加強對資金的監管,降低資金的利用效率,如對企業的應收、應付等往來賬款的控制力下降,就會加大企業壞賬準備的成本,使得企業的利益遭受損失,嚴重的還會導致企業的現金流運行出現問題,導致財務危機的爆發。
四、構建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議
1.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識別能力
企業的財務風險具有自身的特點,借助于系統的分析與研究,以及規范的方法與途徑,能夠監測與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因此,要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機制,就需要先提高對風險的識別力。首先,是要完善財務風險相關的動態指標,通過對財務數據以及指標的分析來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其次,企業還可以借助于動態Z指標模型的建立來實現對財務風險的分類與警示,從而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能力;最后,企業還要提高對財務杠桿的重視,加強對財務杠桿的動態計量,建立起相應的動態風險系數標準,以此來衡量財務風險的級數,從而及時調整各項風險所占的比重,來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識別。
2.加強對企業財務風險的過程管理
要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就要提高對財務風險的過程管理。如從加強企業的先進預算管理層面入手,加強對現金的預算編制,發揮出預算管理的作用,調整現金收支的方式,并以規范的手段實現對企業現金流的全面控制。企業可以建立起與現金流相關的監督制度,提高對現金流流動的監督。比如,根據企業的經營管理環境與融資環境變化來加強對現金流的研究,減少企業財務風險出現的概率。除此之外,企業還需要理順財務工作之間的相互關系,提高對財務管理活動過程的認識,使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加順暢與透明,從而加強對財務風險過程的管理與控制,來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規避能力。
3.制定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
要完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就需要建立相關的財務風險應對策略與解決的辦法,來幫助企業提高財務風險的防控力度。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與解決的方法應該包含事前、事中以及事后3個階段的內容。在事前預防階段,可以對一些財務數據與指標進行分析,加強風險的辨識力;在事中階段,要提高對財務活動的控制力度,從而降低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在事后階段,要加強對風險的處理力度,及時解決相應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與反饋。
五、結束語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需要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對企業而言,應該構建完善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內部管理與控制制度,提高對財務風險的識別能力,并做好應急的方案與預防措施,以備不急之需。通過構建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來保證企業財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張迎華.集團公司財務風險控制體系的建設[J].會計之友.2013(3):102-104.
[2]張鴻.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3(21):161-161.
[3]黃婉婷.企業財務風險控制研究[J].會計之友.2013(23):40-42.
[4]代文,汪海燕.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0):20-21.
[5]唐艷麗.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科技資訊,2015,13(11):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