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文
摘 要: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往往智商程度不一、殘障種類多、個體差異大。有的聽障學生同時兼具多重殘疾,有的智障學生可能連“1+1”都學不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對他們如何開展有意義、有效果,能入腦、能入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直困擾特殊教育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的難題。根據《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中提出融合教育的思想,學校摸索出了以“常規團隊教育”為基礎,以“普特融合”為主題的特色化少先隊活動。
關鍵詞:特殊教育;普特融合;少先隊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5C-0014-02
一、特殊教育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背景介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扎實推進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共青團和少先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對于特殊教育學校來說,思想道德建設如何開展,怎樣開展效果最好,怎樣把共青團、少先隊的作用凸顯出來,一直是個難題。
特殊教育學校泛指容納聽障、智障、視障或孤獨癥兒童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或十二年一貫制義務教育的綜合性特殊學校,面對的是殘障種類不一、智商程度不一、個體差異極大的6~20周歲的殘障青少年。以我校為例,現有學生136人,其中聽障學生42人,占31%,智障學生92人,占比68%,視障學生2人,占比1%。在這些殘障學生中,聽障學生有的同時兼具多重殘疾,智障學生最嚴重的可能連生活自理都學不會。
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圈子中,首先認可的是讓這些殘障孩子有生存的能力,但我覺得,在有生存能力的前提下,應當樹德、立志,讓這些殘障孩子帶著良好、健全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融入社會,不懼怕社會,同樣也讓社會不反感、不歧視、不憐憫他們。
“扶殘助殘”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歧視、懼怕,少部分人憐憫,甚至存在反感心理。普遍認為殘疾人無法融入社會,無法為社會創造價值。但我認為,殘疾人需要尊重,需要全社會的認同,他們中一樣有對社會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海倫·勒凱、霍金、張海迪、貝多芬等,這些閃亮的名字不僅僅照亮殘疾人的人生,也影響著正常人的生活。
二、特殊教育學校共青團、少先隊工作對象分析
在到特殊教育學校之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沒有特殊教育專業知識背景,對此行業全然不知。2012年以來,我給智障學生教語文、數學,給聽障學生教律動,從對他們心懷恐懼,到對他們敞開心扉,這中間我經歷過許多波折。
2013年,筆者擔任學校團支部書記、大隊輔導員。雖然以前有過普校團隊工作經驗,但面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一籌莫展。在任職后的一年里,我數次赴外地特殊教育先進地區學校進行考察調研,了解到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團少工作效果不明顯、無特色,殘障學生的德育僅局限于課堂。
這讓我思考如何利用團隊活動對殘障學生進行有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但要達到效果,還需另辟蹊徑。為此,通過長時間對不同類別殘障學生的觀察與分析,初步了解了殘障學生的身心特點。
(一)殘障學生心理、行為特點
1.聽障學生在校學習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心理矛盾錯綜交織的時期,是易發心理問題的時期。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造成學習和交往方面特別困難,大多數敏感偏激、社交恐慌、心理逆反缺乏對外界的信任,由于以上心理問題會引發聽障學生出現焦慮不安、故意破壞東西的行為,語言上障礙導致他們在社會交往上受到阻礙和限制,他們會出現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愛沖動且容易發脾氣。同時容易聽信已走入社會同類人的教唆,極易走上歧途,經常出現聾啞人團伙偷盜的新聞。
2.智障學生由于大腦發育遲滯,自控能力差,會出現多動、注意力缺陷、語言能力薄弱、抽象思維能力極差、意志力差和情緒變化快等,但他們機械記憶力尚可。由于以上各種因素,他們之中有些學生存在退縮、沖動、攻擊和自傷的行為。
3.視障學生由于身體上缺陷,性格比較內向、容易產生焦慮、自卑感,情緒穩定性較差一些,他們依賴性較強,容易退縮。
(二)設計符合殘障學生身心特點的團隊活動
通過對我校幾類殘障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根據他們的特點設計了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活動。
1.對聽障學生,首先在自我意識方面進行引導教育,幫助聽障學生充分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有效調節自我心理平衡,包括性格和興趣方面克服自我否定和自我關注等心理障礙,培養正確的自我意識。在社交方面克服封閉、自卑、羞怯等心理障礙,學習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能夠合群,學會與健聽人交往。根據聽障學生身心特點,大隊部圍繞“普特融合—手拉手”活動,搭建了與普校的友誼橋梁。
2.對智障學生,他們認知方面較弱,但是機械記憶力尚可,所以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去做一些重復性較強的事情,比如文明禮儀、日常生活技能和學習常規等。同時,他們缺乏辨認能力,我們就要不厭其煩地教他們辨別好與壞。在自我照顧方面,智障學生們可以通過重復練習,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如常人一樣智障學生也有多方面的潛能,只要適當培訓,他們的潛能便可得到發揮。根據智障生的身心特點,大隊部開展“普特融合—手拉手”走進社會、走近自然團隊活動。
3.對視障學生,我們多對他們進行積極、樂觀、向上的引導教育。挖掘他們的各種潛能,比如藝術興趣,大隊部組織視障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會、培養自信。
(三)以常規團隊活動為基礎,以“普特融合”團隊活動為特色,積極研發具有特殊教育特色的團隊工作模式
1.常規團隊活動。通過對這些殘障學生進行分析,逐漸摸索出以常規團隊活動為基礎,以特色團隊活動為抓手的團隊工作模式。
首先是完善學生團組織和少先隊組織。為了增強殘障團員、隊員對于組織的認同感和榮譽感,筆者于2014年6月和10月,先后組織召開了錫林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少先隊選和學生團支部選舉,從優秀殘障團員、少先隊員中選舉出大隊長和團支部書記,確定了各中隊中隊長,完善了學校團隊組織機構。第二,開展評選“身強志堅美德少年”活動。從2013年春開始,學校大隊部就結合上級文明辦“美德少年”評選活動開展了符合特殊教育學校實際的“身殘志堅美德少年”評選活動,雖然不能參與錫林浩特市的評選,但在校內評選出的“美德少年”仍然具有榜樣性和標桿性,引導全體殘障學生積極進取,爭做品德良好、身殘志堅的“美德少年”。第三,結合上級團委年初工作部署,針對學生的殘障類別和智商差距,有選擇地開展常規主題團隊活動。讓能夠理解的聽障學生通過“學習雷鋒月”“清明節祭英烈”“七一建黨—優秀童謠傳唱”“我們的節日”“愛國主義教育月”“讀書月”“紅領巾心向黨”“感謝恩師—教師節”等主題教育活動學會感恩、學會愛國、學會愛黨;讓不能理解的智障學生通過“日行一善”“安全教育月”“日常行為規范”“三愛”教育等主題活動進行機械記憶,把好的習慣、安全常識銘記于心,形成慣性,陪伴終生。第四,通過隆重舉行“紅領巾相約中國夢”新隊員入隊儀式和紀念“一二·九”運動新團員入團儀式,讓他們參加莊重、嚴肅的入隊、入團儀式,樹立起殘障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的榮譽感,打造他們對團隊組織的認同感。
2.特色團隊活動。本著切實貼近殘障學生的需要,以《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文件要求,切實圍繞“普特融合”這一理念,學校大隊部積極聯系上級團委、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志愿者、兄弟學校等,分兩個層面開展以“普特融合”為主題,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打造具有特殊教育學校特色的團隊活動。
(1)社會層面——“請進來”。
學校大隊部為了讓殘障學生與社會多一些溝通和接觸,積極邀請社會志愿者組織、愛心個人走入學校,走到殘障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用實際行動尊重他們,用真心實意感動他們。從2013年起,學校攜手“愛跑團”、熱電公司、蒙電彩虹等多支志愿者團隊在我校開展“手拉手”“一對一”幫扶等志愿活動,形成了長效機制,將活動開展起來,不走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2)學校層面——“走出去”。
為了讓殘障學生能走出學校,走入社會,與同齡健全的學生良好溝通,宣傳對殘疾人“尊重”理念,學校大隊部組織策劃了一系列“走出去”手拉手活動。從2014年起,學校大隊部先后與錫市蒙古族中學、錫林郭勒盟二中、錫林郭勒盟職業技術學院“雷鋒社團”,錫市沛霖育華學校、錫市蔓莎舞蹈學校、錫市第九小學等兄弟學校開展“普特融合—搭建友誼橋梁”手拉手活動,讓部分殘障學生走進普校課堂,感受普校學習生活氛圍,交同齡健全朋友,宣傳展示“身殘志堅”風采,傳播“尊重”理念,不僅培養了殘障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對普校學生進行了思想道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
總之,特殊教育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離開團隊活動,更不能忽視團支部、少先隊的組織重要性,根據我兩年來的不斷摸索,面向這些殘障學生,根據他們的特點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團隊工作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逐漸打造他們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品德,為他們日后能夠走入社會打下基礎。
此文系“內蒙古自治區2015年度少先隊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獲獎作品。
參考文獻:
[1] 張茂聰.教育公共性的理論分析[J]. 教育研究. 2010,(6).
[2] 陳素平.基于團隊的教研組織設計類型及運作[J]. 上海教育科研,2007,(7).
[3]萬希.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六個問題[J]. 領導科學. 2004,(4).
[4] 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