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清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7
?
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活動現狀調研
陳碧清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金華 321017
本研究從健身俱樂部會員的人口統計學出發,就某地區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的頻率、時段、使用設備、伙伴等角度進行調查,了解會員參與健身的目的與要求。
健身;參與;現狀
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有更高的標準與要求,在這種形勢之下,健身娛樂消費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健身俱樂部會員人口統計學因素及參與健身活動的各角度可以為社會和健身服務部門提供參考依據。
(一)研究對象
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活動的基本情況。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查閱與健身俱樂部相關的資料文獻及書籍。
2.調查問卷法
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83份,回收率94.3%;其中有效問卷234份有效問卷,有效率82.7%。
3.數理統計法
對某地區健身俱樂部的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將其中相關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處理。
(一)健身俱樂部會員人口統計學因素
本研究就俱樂部會員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歷、收入、及職業結構方面進行了調查。
本研究有男性123名(52.6%),女性111名(47.4%);已婚會員占54.7%,未婚會員占44.8%;其中年齡階段20歲(含)及以下占5.6%,21-30歲占32.9%,31-40歲占22.2%,41-50歲占20.9%,51-60歲16.2%,60歲以上占2.1%;在學歷上,小學及以下占9.4%,初中占15.4%,高中占15.4%,專科占34.2%,本科占20.9%,其他文化水平的會員占4.7%;在個人月收入上,3000元以下占18.4%,3001-5000元占25.6%,5001-8000元占21.4%,8001-10000元占15.0%,10001-15000元15.4%,15001元以上占4.3%;健身會員來自不同的行業,其中商業人士占29.5%,自由職業者25.2%,服務業占13.7%,學生占10.3%,教育類行業的占11.1%,工人占9.0%,來自其它行業的占1.3%。
(二)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的基本情況
表1 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的基本情況統計表(N=234)
從表2可知,會員每周兩到三次到健身俱樂部鍛煉的人數最多,且鍛煉的時間在1-2小時左右的占了一半多,達50.4%。假日是一個健身俱樂部的很好銷售時間,顧客到顧客主要利用假日休息的時間來鍛煉。會員比較喜歡用器械鍛煉,如使用動感單車和器械的會員分別占了38.1%和44.1%,會員也喜歡集體項目,喜歡到操房參與瑜伽、健身操等項目的會員占37.2%。更多的會員喜歡與朋友一起到俱樂部鍛煉。
(三)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鍛煉目的
表2 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目的統計表(N=234)
對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目的的研究是個多項選擇,可最多選三個目的。從表2 可以看出,“強身健體”是會員參加健身的主要目的,占71.4%。非常出乎意外額是“提升氣質”排在第二位;51.7%的會員把健身作為自已的興趣愛好。
(一)從人口統計學因素發掘健身俱樂部會員
從研究結果看,會員年齡呈現出“中間多、兩端少”,這個結果和社會體育學上研究體育鍛煉人口不盡相同。社會體育研究的體育鍛煉人口時結果是“中間少、兩頭多”的啞鈴型。其實這兩個結果并不矛盾。在本研究的過程中,參與健身房鍛煉會員的研究人群中沒有中小學生,高齡老人到健身房鍛煉也是有所限制的。所研究的這一年齡段人群追求時尚美,同時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穩定收入。消費者的學歷結構主要分布在大學,高學歷人群比較容易接受現代健身觀和消費觀。商人和自由職業者這二個職業參加鍛煉的人較多,符合“有錢、有閑”的特點。
(二)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健身情況有益于健身房格局的調整
不同地區,不同布局,包括不同價格檔次的健身房會決定會員的結構,會員參與健身活動的情況會直接影響健身房的經營。從研究結果看,會員每周參與2-3次的健身的有33.3%,一般鍛煉的時間在1-2小時,假日的下午更喜歡去健身。根據這個信息,健身房可以適當的調整營業時段。會員喜歡參與集體項目,如動感單車,在調查的時候發現多家健身房下午晚上單車房爆滿,時尚操類也是人滿為患。人們去健身房的時候都會約上自已的伙伴。由此,健身房可設當調整課程內容,合理劃分健身項目。
(三)俱樂部會員健身目的也是健身房發展的目標
會員去健身房鍛煉都是有目的的,根據這個目的,教練在帶會員的時候不僅給出訓練處方,也需給出飲食建議,更好的促進會員健康。在俱樂部樹立健身榜樣,普及健身知識,營造良好的健身氣氛。同時設立休閑交流區域,供會員之間交流、洽談業務、積累人脈資源。
[1]李小芬,鐘秉樞.基于顧客體驗價值的商業健身俱樂部顧客滿意度評價與研究—以青鳥商業建身俱樂部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2008.
[2]郭亞飛,劉煒.社會體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