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專業市場的嬗變:義烏市場發展變革與啟示
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專業市場遵循經濟和市場發展規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突破。特別是浙江義烏市場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通過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為我國市場化改革提供新鮮經驗,為地區經濟發展與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提供成功范例,成為全國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樣板。義烏市場先后經歷了六代市場的轉型升級,完成了從傳統專業市場到現代新型專業市場的嬗變,呈現了一部中國專業市場發展簡史。義烏市場自身規模與功能的改變、以市場為核心形成的跨區域的分工協作網絡——義烏商圈以及義烏政府因勢利導的戰略選擇,形成了具有強烈主體創新意識的制度變遷,這是義烏市場轉型升級的三大主要脈絡。義烏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是在改革與制度創新基礎上,均衡市場發展規模與發展效率,均衡市場發展邊界與發展風險,均衡市場發展核心、保障與支撐,保持市場穩定發展生命力的寶貴探索,對全國同類專業市場轉型發展具有重要啟示與借鑒意義。
義烏商圈;專業市場;現代新型專業市場;轉型升級
上善若水,新中國經濟社會波瀾壯闊的發展不僅來自于上層變革的陣陣驚濤,更離不開基層經濟發展的汩汩細流,悄無聲,細無語,卻能迸發出驚人的力量,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類專業市場遵循經濟和市場發展規律,其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與創新突破,更是為世界專業市場發展注入了全新的內容。[1]三十多年來,偏居江浙一隅的東方小城義烏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通過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歷史陷阱,通過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互動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市場治理與適度的政府參與推動市場品牌化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流通方式創新、商業業態融合促使專業市場向現代商貿轉型,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成為全國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樣板。義烏市場的發展為我國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新鮮經驗,為地區經濟發展與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義烏市場先后經歷了六代市場的轉型升級,完成了從傳統專業市場到現代新型專業市場的轉變。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市場是一種以現貨批發為主、集中交易某一類或若干類具有較強互補性或
替代性商品的場所,是一種大規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市場制度安排。經過多年的發展,以義烏市場為代表的部分專業市場正逐步從傳統商品銷售平臺向服務業集聚平臺、從促進交易信息交流向展示體驗和博覽會等綜合服務與增值服務方向發展,向以網絡化、信息化、業態高級化、功能多元化為特征的新型專業市場轉變。[2]學術界把義烏市場的發展及其所形成的義烏模式歸納為:一個以市場帶動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個以改革為驅動的經濟制度創新模式。筆者認為,從義烏市場發展外延的擴大與內涵的提升來看,義烏市場自身規模與功能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市場為核心所形成的跨區域的分工協作網絡——義烏商圈以及義烏政府因勢利導的戰略選擇,形成了具有強烈主體創新意識的制度變遷,成為義烏市場發展的三大主要脈絡。
(一)市場規模與功能:完成了“集市—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展貿商城—市場集群”的轉型
市場是義烏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義烏市場的空間擴張與形態升級是區域產業發展與城市規模擴展的直接動力。因此,義烏市場建設與管理創新的路線圖最為直觀地體現了義烏市場的發展脈絡。
一方面,義烏市場硬件設施與功能不斷升級。從1982年的第一代市場——湖清門路邊市場到2011年動工的義烏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第六代市場),每個階段市場的規模、主體、功能、特征、輻射半徑等都呈現出向高層次、寬領域發展的趨勢(見表1)。2011年,第五代市場——國際商貿城五區市場投入使用,形成了蔓延2.5千米的單體國際貿易城巨型市場,標志著義烏市場整體經營環境全面跨入現代化。2013年11月,集展示、交易、倉儲、技術交易、綜合服務、信息發布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國際生產資料市場開業,逐漸形成了國際貿易城相互呼應格局下新的市場群。
另一方面,義烏市場管理機制不斷創新。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市場管理創新是義烏市場能夠在全國眾多專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生存下來的關鍵,并使之在自身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保持規模效應的遞增,保持市場運行的秩序與高效率。義烏市場管理機制上的創新,一是管辦分離,政府不參與市場的具體管理,而是專門設立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更為專業的市場化管理,政府僅負責市場整體戰略規劃;二是商位流轉、劃行歸市,政府通過建立市場管理委員會,在交易區進行劃行歸市,對市場實行有效而全面的管理,規范市場攤位的有序流轉,逐步形成了具有義烏特色的小商品市場管理體制。
隨著市場硬件設施與管理機制的不斷升級,義烏市場體系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多樣、由個體到整體、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形成了清晰的市場體系結構。圍繞著十多個專業市場,發展了三十多個專業街,另有運輸、產權、勞動力、技術、信息、國際博覽中心等要素市場作為專業市場的補充或配套,同時建設了三十多個國內外分市場,實現了義烏市場由單體市場向市場集群的轉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圖1)。從形式上看,義烏市場集群是各種專業市場以及要素市場的集聚,而其本質上則是一系列交易關系、規則與機制的集合,體現了市場集群規模經濟效應與范圍效應的統一,是義烏市場發展與義烏商圈拓展的核心。

表1 義烏市場發展路徑(六代市場)

圖1 義烏市場體系主要構成
(二)義烏商圈:完成了從單體市場發展向市場集群、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分工合作發展模式的轉變
義烏市場的繁盛帶動并引領了義烏當地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義烏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義烏市場呈現出多維度的發展圖景。隨著義烏市場逐步成長為區域性市場、全國性市場,乃至享譽海內外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其對相關制造業的帶動作用以及對周邊甚至更遠地區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學者們提出了義烏商圈的概念,并基于義烏市場與制造業互動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梳理義烏市場發展路線。義烏商圈是一種市場核心型區際分工協作網絡,其形成過程體現了義烏市場發展與專業化分工及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密切關系。[3]以義烏市場為核心形成了對浙中以及浙江全省的輻射和帶動,并逐步擴大為省際合作。隨著國際貿易綜合試點的深入,義烏市場將充分發揮國際平臺與通道的作用。具體參見圖2。
從世界專業市場發展的經驗和規律來看,傳統專業市場的作用具有局限性,隨著企業品牌與自建營銷網絡的日益成熟,市場作為提供價格信息的公共平臺的作用與功能將逐步被替代被蠶食。義烏市場從單體專業市場向區域分工協作網絡——義烏商圈轉變,在專業化分工中不斷降低交易成本,擴大市場影響范圍,提高市場帶動力,獲取市場集群、產業集群、區域經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統一,使義烏市場能夠跨越專業市場消亡的宿命,形成獨特的義烏市場發展模式。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業與人口集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升溫和加速,義烏商圈將在新一輪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獨特而異常重要的作用。根據國務院通過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2008年),從廣域范圍來看,義烏將成為長江三角洲這個世界級城市群中頗具特色的一分子;從局域來看,義烏將成為浙江和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義烏市場將作為黏合劑和催化劑推動區域城市群的發展。隨著金華—義烏特色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聯動的加強,區域內各專業市場將實現優勢整合,呈現出市場集群的規模效應。
(三)戰略選擇與制度創新:以興商建市為主線,完成了“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的跨越

圖2 義烏商圈結構
義烏模式是一種經濟制度改革模式,是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進程中通過需求誘致和大膽超前的局部經濟體制改革形成的。[4]經濟基礎的原始積累與上層建筑的策略選擇之間存在高度線性關系,義烏市場的演進與義烏政府的戰略選擇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義烏政府根據不
斷變化的外在環境與市場內在發展的要求,相繼實施了引商轉工、工貿聯動、產業聯動、區域聯動、城鄉一體化、國際商貿等具體發展策略,不斷豐富和拓展義烏市場發展內涵,逐步實現區域經濟漸進式發展。1982年,義烏縣委通過“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的做法,合法疏導民間自發形成的路邊市場,標志著義烏市場正式邁出了發展的步伐。1984年10月,義烏提出興商建縣的總體改革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其他縣市仍然保持計劃經濟思維慣性的時候,開啟了經濟社會制度創新的大幕。應該說,義烏政府以興商建市(1988年撤縣建市)為基本戰略和政策基準,展開了義烏市場發展的戰略藍圖。20世紀90年代,面對全國各地同類市場激增的競爭壓力與義烏市場產業支撐不足的現實挑戰,義烏政府適時實施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以市場化帶動工業化,在推動市場設施不斷升級換代的同時,逐步形成了與專業市場緊密聯動的工業產業體系。快速推進的市場化和工業化帶動了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產業人口激增(包括大量農村勞動力和外來人口)并加快融入城市發展,進而推動義烏城市化進程大步向前。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化成為推動義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市場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力進一步凸顯。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與調整,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義烏市場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呈現的新趨勢以及日益突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集中反映了當前全國外貿發展方式的特點。在地區性優惠政策普惠化與基層改革“單兵突進”陷入發展瓶頸的階段,義烏國際貿易綜合試點獲批,從國家層面賦予了義烏市場國際化戰略系統性、整體性的內涵,使義烏市場的國際化戰略與最大程度爭取國家國際貿易利益緊密相連,其市場發展上升到國家層面,進入全新的跨越式發展階段。義烏國際貿易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方案的主要內容可參見表2。
從馬路市場發展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超市”,義烏市場面對“內憂外患”一直保持著持續繁榮,特別是多次身處發展險境時,仍然能夠在危機中尋求突破,化險為夷,化危為機。面對國內發展的挑戰和危機,1993年義烏以商促工,貿工聯動,突破非產地市場局限;進入21世紀,周邊市場紛紛復制義烏模式,義烏提出并建設國際小商品交易市場,在激烈的競爭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2003年遭遇“非典”,義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躲過一劫。從國際貿易來看,面對最大的兩次危機,即20世紀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和始于2007年波及范圍更廣、影響程度更深的世界金融危機,國際貿易步入低谷期,義烏市場多次突出重圍,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據統計,2015年全國出口同比下降1.8%,義烏出口逆勢同比增長42.82%,總額達338.6億美元,占浙江全省出口額的12%,約占全國出口額的1.48%。隨勢而變的戰略思路與持續不斷的創新是義烏市場能夠持續繁榮的不竭動力,為全國傳統市場轉型升級和應對危機提供了新的范本。
(一)因勢利導的國際化戰略突破市場需求瓶頸
目前,義烏市場外向度高達65%~70%,其市場發展與國際經濟形勢緊密相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余寒未了,在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國際貿易一再觸底的困境中,義烏市場選擇了錯位發展的國際戰略。一是在以美日歐傳統市場為主的國際貿易企業遇險受困時,義烏市場將目標轉向了四大新興市場,即金磚國家市場、非洲市場、南美市場、東盟市場。據統計,到義烏市場的采購商主要來自四大新興市場,成功避開了傳統市場需求不足所導致的發展危機。正是因為遵循了市場經濟需求決定供給的原理,依據新興市場需求特點,提供與之相匹配的供給,才使義烏商品成功搶灘新興市
場,在困難重重的國際經濟形勢中逆勢上揚。二是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發沿線潛在市場。2015年,義烏60%以上的出口增長來自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均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市場。三是從出口到進口轉變,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新格局。目前,義烏外貿額的95%為出口,要把義烏打造成全球日用消費品進入中國的“橋頭堡”,必須主動出擊實現市場轉型。義烏各中小企業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從以出口為主轉為出口與進口并重,或從以出口為主轉為出口與內銷并重,提高內銷占比,并將內銷布局從原有的批發端延伸至建立直營店的終端。

表2 國際貿易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方案的主要內容
義烏市場因勢利導的國際戰略思路并不僅僅局限于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重視國內市場需求,致力于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市場供給能力建設,堅定不移地將義烏建設成全球交易平臺。依據國際經濟形勢,在不同的市場中靈活錯位,在保持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出口增長的同時,開拓拉美、東盟、非洲等國際新市場,并積極挖掘“一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減少或避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對義烏市場的影響,降低國際市場風險,為我國擴大區域內貿易創造渠道優勢。同時,充分挖掘國內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實現國內國外兩大市場協調發展,讓義烏市場能夠在困境中繼續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二)協調統一的互動戰略發揮市場要素的乘數效應
義烏市場的互動戰略是指,市場各組成要素、相關要素與交易規則、機制和制度協調統一,即圍繞著市場建設與轉型升級的互補互動。
一是市場與生產者互動(或稱工貿互動),形成了市場轉型升級的內在機制。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推動義烏市場形成了多層次的產業聯動格局(見表3),市場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逐漸明晰。在產業互動格局中,由市場需求末端反饋的變動通過市場以及科技創新平臺(包括科技研發、工業設計、創意平臺等)傳導到制造業層面,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反饋到市場,支撐并推動市場進一步發展,形成帶動市場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良性機制(見圖3)。面對日新月異的需求的變化,義烏市場能夠在市場供給方面做出及時、高效的反應,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從容應對,并依循這種螺旋向上的發展路徑穩步發展。
二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或稱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互動),形成了基于實體市場有限邊界的虛擬經濟無限擴展的健康市場形態。在網絡通信時代,相比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或者說無形市場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這種特質賦予了虛擬經濟規模與收益幾何級擴張以及高風險的特點。在電子商務呈爆炸式增長的時代,虛擬經濟對義烏市場發展的影響比任何時候都要明顯。2015年,義烏市電子商務同比增長31%,實現交易總額1 511億元。區別于國內大部分電子商務平臺,義烏無形市場的發展依托于實體市場,其網上商鋪大部分都有實體市場與之相對應。無形市場為有形市場提供巨大的需求增長并及時更新需求信息,加快了市場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和展示的頻度;有形市場為無形市場的需求提供相匹配的供給,并根據需求變動進行產品升級,進而帶動制造
業升級。兩種市場的互動融合使義烏商貿業躍升至千億元級規模,大大帶動了當地物流、商貿與制造業的繁榮,并把觸角向全國延伸。只有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相互對接、相互匹配并形成良性互動,市場形態才是健康的,只有以此為基礎,虛擬經濟擴張的邊界才是有效的。否則,虛擬經濟過度脫離實體經濟,就會逐漸走向衰退。在這個互動戰略中,無形市場既是有形市場邊界的擴展,也是有形市場與制造業互動機制的重要補充。

圖3 小商品市場與制造業互動機制

表3 義烏產業聯動分層結構
前面30年,義烏依靠實體店鋪改變命運;后面30年,義烏將依靠電子商務改變命運。2015年,義烏市場網上商城——義烏購在線交易額突破40億元,撮合交易額高達400億元。義烏依托市場實體經營主體的誠信基礎,為2 126家網上經營主體頒發網上營業執照,初步形成了“互聯網+實體店+誠信體系”的電子商務格局。義烏在跨境電商大潮中布局海外倉,解決海外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截至2015年底,義烏市已經擁有海外倉17家,面積達3.6萬平方米。[5]義烏已經計劃與中國科學院建立云計算系統,運用高端數據集成技術推動電子商務的高端化,并準備與全國最大的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合作,以實現最大的實體市場與虛擬市場的強強聯手,借助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交易模式的電子化轉型,彌補當前義烏市場經營者在一對一以及個性化網上銷售服務方面的短板。下一步,義烏商城集團將以互聯網思維再造并連接貿易鏈的各個環節,依托大數據平臺,整合市場7.5萬家商戶、21萬家生產企業、國內外幾十萬名采購商的信息,致力于打造國內B2B領域的商貿龍頭。[5]在尊重商品運行規律與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這樣的聯合所釋放的市場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的互動機制如圖4所示。
三是會展與貿易互動(或稱展貿互動),形成了以貿興展、以展促貿的獨特道路。展會是市場的集中表現,市場是展會的常態化形式,兩者互動、互融發展形成了義烏永不落幕的市場交易格局。義烏的會展業起步于1995年,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義烏已經成為區域性新興會展城市,打造了一大批品牌展會和專業展會,采用集中展示、日常展示等多種形式來保持展會的連續性。義烏會展業應市場需要而生,而會展業的蓬勃發展又反過來提升了市場的功能,擴大了市場的影響力,兩者互動融合并同步快速發展。各類品牌、專業展會匯集了國內外大量的人流、技術流、信息流,推動義烏制造企業和市場商戶對產品進行持續的更新換代和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進一步保障市場的持續繁榮。同時,隨著義烏市場外向度的不斷提升,義烏企業“走出去”出國參展的步伐也不斷加大。近年來,120余家企業先后參加了21個國際性品牌展會,遍及亞洲、北美、中東、歐洲等13個國家和地區,進一步提高了義烏市場的國際影響力。[6]
四是內外互動,包括義烏市場與外部市場、區域市場互動,市場與外部制造業互動,市場與國外經銷商、供應鏈集成者互動。從區域內外市場的互動看,已經基本形成了義烏市場與區域市場、外部市場互動的格局,完成了義烏市場單體向市場集群發展的轉變,從區域內市場集群發展轉向區域間市場群合作發展。從市場與制造業的互動看,隨著義烏商圈范圍的拓展,圍繞義烏市場的工貿互動從市場周邊地區拓展到浙江省內以及省外。這些互動關系正處在進行與形成過程中,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隨著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深入,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的建立與完善將進一步推動義烏市場與國際經銷商、供應鏈集成者互動,使義烏市場真正成為影響世界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的重要環節。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的出口額高達213.1億美元,同比增長68.8%。出口總額位居前列的市場主要
有印度、伊拉克、埃及、沙特阿拉伯等。

圖4 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互動機制
(三)整體而系統的配套戰略保障市場持續動力
市場體系是義烏市場的核心,產業體系是支撐市場發展的基礎,而圍繞市場的配套戰略則是義烏市場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市場規模以及功能的不斷拓展,市場的配套措施也不斷隨之調整,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市場配套戰略。具體如下:
一是基礎設施配套。隨著義烏市場規模與功能的擴展,義烏市場基礎硬件設施不斷優化升級。從第一代簡陋的馬路市場到第六代集展示、交易、倉儲、信息發布、技術交易、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國際生產資料市場,義烏市場的基礎設施已經全面實現現代化。
二是服務配套。義烏市場帶動了會展、物流、金融、航空、產權交易、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初步建立,為義烏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勁支撐。
三是規劃研究配套。注重事先的規劃和研究是義烏市場發展能夠穩健推進的重要原因,包括生產資料市場選擇與發展、傳統市場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內的重要決策全部基于科學的規劃和研究。
四是政策配套。一方面,義烏政府圍繞興商建市的社會管理政策根據市場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更新調整(見表4);另一方面,國家與浙江省大力推進義烏市各項改革,意味著義烏在轉變國際貿易發展方式上擁有先行先試權,由此形成了現代物流、市場管理、倉儲運輸、金融稅收、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多個環節先進配套的國際貿易管理流程以及相應的政策體系。

表4 義烏興商建市重點政策
(四)全方位創新戰略推動市場轉型升級
創新能力是義烏市場應對國內市場分割、無形市場分流等挑戰的重要優勢,這主要表現為市場六次轉型升級中市場經營業態、管理機制與運營模式的創新。
第一,經營業態創新。經過多年的發展,義烏市場由早期較為單一的現貨經營業態發展為多樣化的混合業態,以大批發、小零售為基本特征,形成了包括代理商、總經銷、總代理、自產自銷、零售集聚區等在內的多樣化、混合化經營業態格局,涌現出了諸如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會展經濟等多種形態的新型市場業態。早期的攤位制市場已經發展成擁有幾十種商品市場模式、經營業態日趨多樣化的混合化市場業態,市場經營戶也完成了從坐商向現代貿易商的轉變。同時,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互動互融發展,為市場經營業態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網上零售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小額混批的網上批發業態。隨著義烏生產資料市場的建成,市場將根據生產資料市場的特點繼續進行經營業態的創新。義烏小商品市場業態變化情況如圖5所示。
第二,市場管理與社會管理創新。市場管理創新是市場內部改變管理流程的變革性力量,是實現管理要素與管理職能的新組合。多年來,義烏市場在管辦分離、商位流轉、劃行歸市、分類聚集等市場管理方面的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在此基礎上,隨著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深入,義烏市場著力構建現代市場管理體制,在市場標準化管理、市場秩序、市場信用體系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另外,社會管理創新為市場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針對市場國際貿易活動的出入境管理、海關管理、涉外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創新。

圖5 義烏小商品市場業態變化
第三,運營模式創新。從第一代義烏市場管辦結合、政企不分的運營模式發展到第五代市場管辦分離、政企分離的運營模式,形成了以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義烏商城集團為核心的義烏市場管理與運營體系,負責全面經營、開發、管理、服務義烏小商品城。一方面,強化市場平臺建設,發揮市場資源信息集中與集聚功能,最大限度降低市場交易與推廣費用,目前已經建立了市場信息交換平臺、價格發布平臺、商品指數發布平臺,并將進一步構建融信息發布、生產組織、商業融資、交易展示、物流配送、職能監管、中介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另一方面,以品牌運營、品牌展會、區域內復制義烏市場運營模式等方式,擴大義烏市場、義烏品牌影響力。
義烏市場的興起是傳統內在商業基因與外在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義烏現代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則是改革與制度創新基礎上不斷均衡市場發展規模與發展效率、保持市場發展規模效應遞增的探索,是均衡市場發展邊界與發展風險、保持市場發展穩定的探索,是均衡市場發展核心、保障與支撐,保持市場發展生命力的探索。義烏市場發展經驗對于全國同類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市場不僅是帶動產業轉型的重要推動力,更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義烏商圈成功經驗將引領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義烏市場與產業集群的良性互動及其形成的專業分工網絡——義烏商圈,是義烏市場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保證義烏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將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新思路與可復制模式。一方面,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助力互融,推動市場持續轉型升級,是專業市場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具體來說,以專業市場為核心的市場交易網絡、以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生產分工網絡以及相關支撐與創新系統構成了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嵌入式的分工網絡結構,使專業市場不斷突破瓶頸實現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在市場與產業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從單體專業市場向區域分工協作網絡——義烏商圈的轉變,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這種區域分工網絡在專業化分工中不斷降低交易費用,擴大市場影響范圍與帶動能力,獲取市場集群、產業集群、區域經濟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統一,使義烏市場能夠跨越專業市場的發展歷史、發展“陷阱”,創造獨具特色的義烏市場發展模式。
目前,義烏商圈模式復制已經在國內外逐步展開,特別是國內市場建設成效顯著。隨著全國專業市場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義烏商人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開疆拓土,進行專業市場投資與運營。其運營方式主要包括四種:一是建設市場,商鋪攤位出租,并提供專業市場物業管理;二是商鋪租賃與出售相結合;三是市場建好后全部出售;四是全面復制義烏市場模式,包括市場建設、運營以及圍繞市場的產業集群建設,進行工貿聯動的整體轉移和復制,即整體復制義烏商圈模式。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磅投入、產業與人口的快速集聚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升溫加速,義烏商圈發展模式將在新一輪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其獨特、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二)正確發揮政府與市場協同作用,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在市場發展中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義烏市場的形成與持續繁榮是市場經濟中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在地方政府層面有機結合的成功典范。在義烏市場、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義烏市委、市政府始終重視市場
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具體經營環節堅持民營化、市場化,逐步形成并夯實了義烏市場發展的體制與機制優勢。同時,義烏市場的特殊或成功之處在于,義烏地方政府在最初的市場化改革中,在市場制度創新與市場持續發展的關鍵時刻,起到了“第一推動力”的作用。從規則制定看,義烏歷屆領導班子在“順應民意”(無為)的前提下成功扮演了規則制定者(有為)的角色,即把群眾自發的創業熱情轉變為一種自覺的制度創新力量。政府要有所為,要像義烏政府那樣做頂層設計的謀劃者,為市場發展做好總體規劃與戰略布局,把握市場發展方向;要有所不為,要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界定政府與市場邊界,不要把手伸得太長,要有所進有所退,專注于市場空白區域的引導和服務監管。
(三)實體經濟是現代市場發展的基礎,是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
我國經濟總體上已經進入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應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實體經濟在穩定發展、促進就業、帶動其他經濟業態發展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是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新形勢下,在義烏市場實現高端突破的幾大互動戰略中,無論是以商促工、貿工聯動戰略,還是無形市場與有形市場互動戰略,無不體現了實體經濟作為市場發展基礎的重要性。
一方面,義烏市場擴張與產業集群發展互為基礎,是保證義烏市場可持續發展、避免市場快速擴張成為“無根之木”的重要條件。[1]圍繞貿工聯動、產業聯動與市場轉型升級,義烏形成了系統的產業聯動結構與合理布局,商貿市場產業作為第一層,聯動第二層的各工業制造業門類、商貿配套服務業以及市場衍生行業,聯動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以及市場帶動能力強的裝備制造業。另一方面,區別于國內大部分電子商務平臺,義烏無形市場的發展依托于實體市場,其網上店鋪大部分都有相對應的實體市場,此外其身后還有制造業作為支撐。實體市場成為義烏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的重要支撐,電子商務成為帶動實體市場發展的巨大引擎。無形市場為有形市場提供巨大的需求增長與需求信息的及時更新,加快了市場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和展示的頻度;有形市場為無形市場的需求提供匹配的供給,并根據需求的變動升級商品,進而帶動制造業升級。義烏市場之所以能夠實現健康持續發展,能夠在多次危機中突圍而出,正是因為其依托實體經濟支撐市場發展,并以此為基礎發展無形市場。因此,無論是現代市場經營業態的創新,還是無形市場邊界的擴展都應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只有這樣的市場形態才是健康的,只有這樣的市場發展規模才是有效的。
(四)現代市場發展與轉型升級應始終以現代流通作為戰略先導力量
現代流通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是囊括有形與無形要素稟賦的全要素流通,是涵蓋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流通,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全開放流通,是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分離又相互融合的流通,是以消費需求為周而復始起點的螺旋式上升與發展的流通。[7]現代流通是國家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美國國際競爭力之所以強大,并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知識產權競爭力和政治體制,還因為其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競爭力。比如在商品流通方面,美國至今仍是全世界第一進口大國,我國排第二;在無形商品輸出方面,美國的無形產品輸出全世界第一;在信息流通力方面,美國是最早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國家,仍然在信息技術、生命工程等領域引領世界。
我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具有相當大的制造業生產能力,有220種工業制成品的產能和1 000多種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由于我國流通能力較弱,流通成本費用高,流通速度慢,流通效率低,導致我國制造業仍然處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我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如果沒有現代流通的引導,沒有現代流通力的提升,很難成為制造業強國。我國制造業生產的是低價商品,在支付高昂成本(包括資源和環境成本)的同時,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財富。我國要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要從制造業大國轉變成制造業強國,首先必須成為一個流通大國,成為一個流通競爭力具有一流水平的大國,成為市場體系完備的大國。
現代流通是現代市場建設的先導。興商建
市,義烏是市場帶動、市場推動的城市,是市場引領制造業發展的城市。過去30年,義烏走過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歷程;未來30年,義烏將繼續改革之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運行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現代流通要發揮先導性、引導性作用。現代流通對我國現代市場建設而言意義重大,現代市場發展的總體方向是現代流通競爭力的提升,實現市場轉型升級需要對現代流通做出整體設計與戰略安排。
義烏市場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曾停息,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列車將帶領義烏市場進入新的征程。如何既不局限于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尋找新的貿易增長點,又能重視國內市場需求,致力于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市場供給能力建設,降低國際市場風險,減少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對市場國際化發展的影響呢?義烏國際貿易渠道與國際市場經驗的進一步拓展、傳統市場轉型升級與生產資料市場的全新探索,將為全國專業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逐步改變國際貿易水平低、現代貿易能力不強、外貿方式落后、產品研發與市場拓展能力弱的局面,整體提升我國專業市場競爭力發揮示范和借鑒作用。
[1]周京.我國專業市場興衰規律和啟示[J].中國流通經濟,2015(11):9-18.
[2]陸立軍,張友豐.專業市場轉型的路徑與機制研究[J].經濟縱橫,2014(6):38-42.
[3]史晉川.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浙江模式”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5(5):17-22.
[4]尤文紅.義烏模式現狀的思考及建議[J].經濟論壇,2008(23):33-35.
[5]何百林.義烏市場新年發展三問[N].金華日報,2016-02-29(13).
[6]陳文玲,周京.義烏傳統市場轉型升級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2(10):8-12.
[7]陳文玲.現代流通與國家競爭力[J].中國流通經濟,2007(4):15-18.
責任編輯:陳詩靜
The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Markets:the 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of Yiwu Market Development
ZHOU Jing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721,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different specialized markets in China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economic and market development rules;an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erms of innovation.Yiwu market,which is loc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is the pioneer in carrying out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provides us with fresh experiences in marketoriented reform,and the 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specialized markets;and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s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markets.Yiwu market has experiences 6 generation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completed the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specialized market to modern specialized market,and demonstrated the history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 development.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wu market is based on reform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balance market development scale with market development efficiency,market development boundary with development risk,and market development focus and guarantee with support,and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stable development,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ther specialized markets.
Yiwu business area;specialized market;modern new specialized market;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F713
A
1007-8266(2016)12-0019-10
2016-09-23
周京(1983—),女,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