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國土資源局 邢志行
麗水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幾點思考
麗水市國土資源局 邢志行
麗水市地質環境復雜,是浙江省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隨著人類工程活動增多,臺風暴雨、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生,引發了大量地質災害,造成了重大的財產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市共發生有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484起,因災死亡人員50人。地質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此,麗水市國土資源局就全市地質災害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

黃旭明副省長在現場指揮搶險
1.地質環境背景
麗水市位于浙閩隆起區,主要為中、低山地貌,峽谷眾多,間夾狹長山間盆地為基本特征。由于地形起伏,氣候垂直差異懸殊。強降雨、持續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有兩組,一組是北東向的余姚—麗水深斷裂帶,另一組為北西向松陽—平陽大斷裂,其余斷裂多是由上述大斷裂次生或派生而形成。地層主要為中生代的中、晚侏羅世,白堊世,出露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5%以上,巖性為一套火山碎屑—沉積巖組合;其次是元古代地層,分布總面積大于1200平方公里,巖性為中—深變質相的片巖、片麻巖、混合巖系,易風化,表現為中低山緩坡地貌。新生代松散沉積物厚度不大,散布在河谷和山間盆地中。侵入巖以燕山期花崗巖為主,區內廣泛分布,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巖體易風化,結構相對松散,在長期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近地表形成較厚的風化殼。
2.地質災害現狀
以上地質環境特征,決定了麗水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危害大,有一定的滯后性和繼發性的特點。全市轄區1.73萬平方公里面積有98.4%的區域處于地質災害易發區,截至2015年底,共有進行日常監管的A、B、C類地質災害隱患點693個,其中A類點12個、B類點91個、C類點590個,威脅人口3.86萬人,涉及151個鄉鎮566個行政村。連續強降雨或暴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最主要自然因素;脆弱的地質環境,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地質災害的發生類型主要以崩塌、淺表層風化殘坡積土層滑坡、滑坡—泥石流(復合)為主,與人類活動有一定關系的地質災害在60%以上。災害發生的誘發因素大部分同降雨有關,往往出現人類活動產生災害隱患,降雨誘發隱患體活動形成災害的現象。
“十二五”期間,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各部門各負其責,通力合作,麗水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1.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
形成了市、縣、鄉三級地質災
害防治的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地質災害報告制度、巡查制度、汛期地質災害防御工作要求。全面完成9縣(市、區)的“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9縣(市、區)全部建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加強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完善了其備案制度,易發區內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率達100%,完成農民建房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1519戶。
2.地質災害預警應急能力明顯提高
完善市、縣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實現了縱向到底。加強了全市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力度及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的建設。對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定期進行應急預案演練,普及了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提高了群眾的避災能力,“十二五”期間全市共進行了10次應急預案演練。完善汛期巡查、值班和災情速報等制度,加強了國土與氣象部門協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能力明顯提高。
3.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深入開展
“十二五”期間各縣(市、區)都開展了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項目。

邢志行局長查看里東村山體滑坡情況
4.群測群防體系逐步完善
建立并完善了覆蓋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群測群防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地質災害科普宣傳及防治知識培訓工作,每年根據地質災害動態信息編制應急預案,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發放避險卡,設立警示牌,并落實監測人員,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群專結合的預防措施,并開展應急預案演練,增強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防災意識,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5.監測預警工作穩步推進
近年來對危害程度較大的通過埋樁、經緯儀測量等多種方式群專結合,對危害程度一般的地質災害點通過群測群防,做好預警預報。5年來,配備了15臺滑坡專業監測儀器,發布預警信息10萬余條,成功預報地質災害15起,避免人員傷亡245人。
6.排險治理和避讓搬遷工作成效顯著
在地質災害點調查與勘查評價基礎上,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論證、立項、籌措資金、組織治理施工、避讓搬遷等工作。5年來,按照規劃的總體部署,65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搬遷或工程治理等防治取得顯著成果,解除了地質災害對56804人的威脅,超“十一五”一倍多。其中搬遷人數35088人,除險解危人數21716人。各地根據具體情況構建安置小區,如慶元縣同德、同濟、同心小區,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4個較大規模的安置點和安置小區建設。
盡管麗水市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群眾的防災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麗水市現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人員121名,但是真正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屈指可數,大多數不具備防治專業知識。一線監測員綜合素質普遍偏低,監測方法、監測技術及監測數據的處理還不太規范。二是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還沒有得到完全制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的勢頭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不足,麗水市的地質災害點多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偏遠山區,經濟、地理條件惡劣,搬遷資金籌措難度大,特別是整體搬遷的點,資金需求量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搬遷進度。五是防治手段和技術較為落后。六是群眾搬遷意愿較弱。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群眾尤其是年紀大的村民不愿意“背井離鄉”,加上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認識不足,認為祖輩都是這樣生活的,沒有問題,而在新環境生活、生產會有問題,多方原因造成很少有群眾自主搬遷出地質災害隱患區。
2015年11月13日22:50左右,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里東村突發山體滑坡,塌方量約30萬立方米,堆積面積約2萬平方米,導致27戶房屋被埋,21戶房屋進水,39名群眾失聯。災害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部署、指導開
展搶險救援工作。在麗水市搶險救援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經過黨政軍民專七晝夜的搶險救援,共搜救出39人,其中38人確認死亡,1人經搶救后生命體征平穩;66名被困群眾全部、及時轉移;轉移危險區內群眾325余人,安置107人;累計調撥各類生活物資價值137萬元,受災群眾都有水喝、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臨時住所。
整個搶險救援有三點深刻體會。一是搶險救援工作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指揮系統,同時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在這次搶險救援過程中,黨政軍聯合救援指揮部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民間救援組織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需進一步加強黨、政、軍、民、專聯合救援體系建設,重視建立健全群防群救的社會救援體系,依靠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工作。二是地災防治和應急救援需要先進裝備和專業技術力量的支撐。如中國安科院的邊坡合成孔徑雷達監測預警系統,由6位博士操作,監測精度高,實時傳輸數據,在此次災害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該設備價格昂貴。麗水市是地質災害易發區,需要添置符合山區防治實際、價廉物美的監測裝備,配備能熟練操作設備的專業人員,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日常預防監測,從而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三是防災工作需要更多的人財物保障。這次山體滑坡災害傷亡人員多,社會影響大,群眾關注度高,今后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地群眾的搬遷意愿將大幅提升,防治工作任務也會隨之大幅增加,需要各級政府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更多的保障。

麗水蓮都里東村山體滑坡影像圖
針對地質災害防治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麗水市國土資源系統主動適應新常態,結合工作實際,堅持以民為本,采取有力措施,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認清形勢,加強領導
麗水市是全省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市,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已經成為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加以解決的重大問題。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認清形勢,克服麻痹僥幸心理和畏難情緒,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從排查隱患、完善制度、落實責任、加強監管入手,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各項任務擺到與防汛任務同等重要的位置,認真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2.明確責任,強化落實
要進一步加強各項防治措施的落實。一是夯實工作責任。防治工作實行屬地化管理,各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各級行政首長為第一責任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門。市國土資源局在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統一管理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組織鄉鎮國土所人員、群測群防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相關專業知識集中培訓。把宣傳重點放農村和鄉鎮,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專刊、微信、微博等各種宣傳手段向群眾宣傳、傳授防災避險的基本方法,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強監測預報。全市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必須落實監測責任人和具體監測人員,實行動態監測和群策群防,隨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趨勢,準確捕捉災害發生的前兆信息,及時做出預警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四是加大治理經費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列入財政預算,安排專項經費,按時劃撥到位。
3.突出重點,加強管理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十三五”時期,麗水市將圍繞“四要五轉”指導思想,制訂實施五年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對該搬遷的全部搬遷,用5年時間對該治理的全部治理到位,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直接威脅。
“四要”:一要堅決“遷”,A類點全部實行避讓搬遷和排險治理,風險大的B類點以避讓搬遷為主;二要加快“治”,及時開展隱患治理,有效排除隱患;三要強化“防”,創新預防機制,進一步落實防治責任、防災制度、防災預案和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四要全面“提”,著力提升應急反應能力、裝備水平,著力提升業務干部、群測群防員的業務技能水平。
“五轉”:一是從“預防為主、搬遷與治理相結合”轉變為“搬遷和治理為主”,提高防災的有效性;二是從“人機結合、人測為主”轉變為“機人結合、機測為主”,提高監測的精確度;三是從臨災監測轉變為日常巡測,增強隱患的可控性;四是從非專業隊伍監測轉為專業隊伍監測,提升整體監測水平;五是從國土一家單打獨斗轉為黨、政、軍、民、專合力推進,提升防災抗災能力。